辛亥革命起义纪念馆
大家好,我是兰台。
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一种说法:
美国真正的国父不是华盛顿,而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如果没有路易十六无私的援助,仅仅依靠美国自己的力量是没办法摆脱英国独立的。
应该说,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为美国独立战争事实上只是法国与英国全球争霸的一个局部,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之所以援助北美殖民地的起义者,也是为了和英国“全球争霸”。
根据历史学家统计,18世纪,法国在与英国“全球争霸”中一共花费了大约10亿美元,这可是18世纪的10亿美元。
换言之,如果没有法英争霸这个大背景,那么英国完全有实力做到用武力消灭北美殖民地的起义者。
同样的道理,辛亥革命之所以能推翻清王朝,不仅仅是因为武昌起义,更重要的是英国与美国为了自己本国的利益阻止了日本用武力帮助清王朝平叛的计划,这才是辛亥革命成功的真正原因。
如果英美坐视日本武力援助清政府,那么无论是袁世凯的北洋军还是南方革命军都是绝对打不过日本陆军的,更别提日本联合舰队完全有能力封锁整个长江。
英国远东舰队
事实上,英国与清王朝在1910年才达成了一项关于铁路借款的合同,合同规定英国银行会借给清王朝1100万英镑;根据相关史料,19世纪末100万英镑大约可以兑换620万两平库银,也就是说1100万英镑等于6820万两白银。
英国如果支持清王朝,只需要把这笔钱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交给摄政王载沣即可。
要知道,在1911年,即使袁世凯一手缔造的北洋新军,袁世凯想除掉北洋第六镇(第六师)“空降”的统制(师长),同盟会会员吴禄贞,竟然要花钱收买第六镇的军官去暗杀吴禄贞。
要知道北洋新军可是袁世凯本人一手缔造的,他要除掉一个非北洋系的统制,竟然要花钱买刺客。
仅仅从这一件事就能看出北洋新军本质上还是“给钱卖命”的旧式军队。
因此,如果载沣手里真有几千万两的“活钱”,北洋新军肯定是听载沣和清王朝,而不听袁世凯的。
当然,对于辛亥革命成功与否影响最大的还是日本。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
有许多史料可以证明,辛亥革命爆发后,日本对于武装干涉辛亥革命有很大的兴趣。
武昌起义后,日本政府曾向清政府建议出兵代“平乱”,代价则是准备事成后让清政府割让东北为酬谢。
1911年10月13日,也就是武昌起义爆发后的第三天,清政府的陆军大臣荫昌向日使馆武官青木少将接洽提供武器弹药的问题,日方要求清政府改善对日的态度,尊重日本在满洲的地 位。
10月23日,日方由大仓洋行出面签订了二百七十三万日元的武器合同。
另外根据当时日本报纸报道,辛亥革命爆发后,日本立刻就在国内动员了一万多军队,准备随时出动:“现有一万军队准备动员,开往满洲。”
另外,日本为了试探英国与美国的态度,还通过日本本国媒体放风,说日本政府已经准备采取军事行动,并且开始“召集预备兵队,大批购买米粮。”
到了1911年11月28日,日本内阁决定对华新政策:清国局势使“与该国有重大利害关系之各国已不能再事袖手旁观,迅速采取适当措施以维护本国利益,已成为不可避免”,“终至使各国认为有增兵之必要。”
事实上这就是日本政府企图借口保护各国侨民及其在华利益,诱惑各国政府委托它就近出兵中国。
公正客观地说,如果当时日本派兵干涉辛亥革命的企图成功,那么以当时日本与清朝全方位的实力差距,已经列强对日本出兵的默许(日本能出兵,可能是得到默许),南方同盟会无论如何不可能是日本的对手的。
换言之,日本只要出兵,辛亥革命肯定会失败。
辛亥革命后的武昌
然而,历史上英国与美国协力“叫停”了日本武装干涉辛亥革命的计划。
英国在辛亥革命后短短几天时间就已经决定对辛亥革命采取“中立态度”,这其实已经是偏向革命者,准备抛弃清王朝的表现了。
英国不但自己决定“中立”,而且还不准其他列强乘机干涉辛亥革命,是的,英国防备的就是日本。
武昌起义后英国驻华海军司令部曾建议从天津派兵到汉口保护英租界,当时英国驻中国公使朱尔典明确表示反对并指出这样做将导致各国效仿英国做法,“使其他更有野心的国家可以在他处援引。”
朱尔典这番话明显就是指的日本。
另外,英国驻日大使麦克唐纳也曾抗议日驻华公使伊集院维护清廷的声明、抗议日本政府向清廷贷款和抗议日本政府企图武装干涉。
而美国则一开始就明确反对日本武装干涉辛亥革命。
美国驻日代理大使斯凯勒在会见日本外务省次官石井菊次郎时,就提醒日本未经和美国磋商,不得单独采取行动。
以当时世界局势而论,英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霸主,而美国也和日本有巨大的国力差距,英美同时表示对日本武装干涉的反对,这也直接断绝了日本武装干涉的野心;在英美明确反对下,日本最终也决定在辛亥革命问题上“唯英国马首是瞻”,而英国为了弥补日本的损失,把日本与沙俄吸收进了“四国银行团”,从而让“四国银行团”变成了“六国银行团”。
为什么说英国让日本和沙俄吸收进“六国银行团”是弥补日本的损失呢?
这是因为“六国银行团”是当时列强指定的清政府以及后来北洋政府唯一可以借款的外国银行,这样一来,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想要借外国的钱,利息多少就由“六国银行团”说了算,利息再高,也没办法。
因此,我们可以说,在辛亥革命中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英国与美国,当然主要是英国。
那么,为什么英国和美国要阻止日本武装干涉辛亥革命呢?
是因为英国发善心吗?
当然不是。
讽刺威廉二世干涉摩洛哥的漫画
这主要还是和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关系。
客观来说,当时代表中国的清王朝在20世纪初的国际地缘政治中是相当的边缘。
既不是非洲或加勒比地区那样的大宗原材料的产地,也不是苏伊士运河、土耳其海峡、马六甲海峡、阿富汗那样的欧洲列强争夺全球贸易霸权的兵家必争之地,在华利益对于西方列强来说有锦上添花的意义,但谈不上是帝国的“生命线”,需要帝国牺牲其他地方的利益来换取。
对英国而言,在华利益的优先性不如在印度的利益,对西部边疆的兴趣说到底还是英俄中亚“大博弈”的一部分,根本上还是为了保障印度的安全。
对法国来说,其在华利益的优先性不如在印度支那半岛的利益。
对德国来说,在山东的利益肯定比不上在东 欧、巴尔干半岛与北非的利益。
俄国尽管在东北打了一场日俄战争,但在东欧、巴尔干半岛与中亚的博弈,使得它很难有足够的资源在远东向日本复仇,俄国对清朝西北部领土的觊觎很大程度上是英俄两国在中亚的“大博弈”的延伸。
美国虽打赢了美西战争,但国内仍然有极强的孤立主义情绪,也缺乏强大的海军力量在中国与其他列强争夺势力范围。
正是因为这种地缘政治下的边缘角色化,使得列强不愿意在远东投入太大的精力。
尤其是1911年的时候,欧洲局势非常紧张,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中,英法与德奥已经走到了战争的边缘,当时欧洲都以为英法和德奥会在1911年开战。
英国为了应对之后的大战,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就把英国远东舰队的主力战舰全部调回了英国本土,就是为了以防万一。
这种情况下,英国对华政策根本要求是维持“一个保持统一市场并能维持内部治安,但又不至于威胁到英国在印度与缅甸利益的中国。”
至于这个国家是清朝来代表还是袁世凯来代表,对于英国来说根本无所谓。
晚清时局图
对于美国来说,美国与其他列强不同,在华并没有获得确定的势力范围,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外交政策最有利于美国在华获取利益。
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尽管美国国内有同情革命者的情绪,但从客观上说,像英国一样保持表面上的“中立”是对美国最有利的政策。
至于法国,无论如何远东内陆也没有摩洛哥来得重要,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时,法国不惜与德国宣战也要维护法国在摩洛哥的特殊地位,所以,法国更不会在远东多投入一丝精力。
德国也同样,摩洛哥危机牵扯了德国绝大部分精力,威廉二世也没有精力再在远东内陆地区搞事情。
最后,俄国当时想趁火打劫,但是才输掉日俄战争的俄国在经济上完全依赖于法国输血,它本身没有足够的力量对华发起武装干涉,而法国显然不会在可能与德国宣战的情况下同意资助俄国在远东进行扩张。
日本倒是想趁机搞事情,它既有能力也有意愿,但是无奈日本体量相比英国、法国和美国来说,实在太小了,日本不可能在英美以及法国的反对下强行武装干涉辛亥革命。
简言之,英法德俄奥都被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吸引,两边都走到了开战边缘,所以没有多余精力放在远东,同时,英法德俄奥以及美国都不希望日本趁机坐大,所以也不允许日本介入辛亥革命。
也因为如此,使得辛亥革命顺利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
END
参考资料:
《“大国协调”与“大妥协”:条约网络、银行团与辛亥革命的路径》,《辛亥革命期间列强对华中立政策研究》,《试论英国在辛亥革命中对华政策的转变》,《辛亥革命与日本——以军事援助为面向的考察》,《分析辛亥革命时期日本对革命党北伐的态度》,《辛亥革命期间日本的对华政策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