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解说《雍正王朝》第17期)
康熙驾崩、胤禛继位的当晚,是夺嫡之争最后见分晓的关键时刻,也是全部利益群体交汇冲突的白热化关口,所有人都面临着下注、摊牌、成败的艰难抉择。
纵观胤禛稳定局势的整个过程,大致可以用“枪杆子里出政权”,以及“攘外必先安内”两个方面来解释他所有的行动。
“枪杆子里出政权”极其好理解,在这方面康熙、胤禛、胤禩、胤禵等人都懂得掌握兵权对最后掌控局势的重要性。
首先是康熙,对交接班的安排做了一番妥善的处置。这当中涉及的重要关键人物是隆科多。
隆科多是康熙早年在亲征准格尔期间看重的人才,将其列入帝国“后备干部”的队伍后,康熙暗地里一直未曾中断对他的考察。这一点可以从康熙临终前,最后一次召见隆科多的情景中可知。
康熙把隆科多因无力交还国库欠款,而到万永当铺典当的宝刀赎回的情形来看,对于隆科多日常的行踪动态,康熙都有详细的关注和掌握。
因而可以说,任命隆科多担任九门提督这一要职,甚至让其担负顾命大臣的重任,是康熙建立在长年累月的考察基础之上得出的决策,并非仅凭早年战场上的印象做出的心血来潮之举。
康熙将隆科多视为自己最后的一把“宝刀”,而他对这把“宝刀”最后的考验也很特别。
先是由张廷玉宣布一道指责隆科多勾结八爷党,并且要将其“赐死”的诏书,吓得隆科多当即吓得痛哭流涕、磕头如捣蒜泥。再则还是由张廷玉宣布第二道诏书,加封隆科多为一等公,等于是明确了他顾命大臣的身份地位。
两道诏书一前一后,恩威并施,搞得隆科多惊吓与惊喜交加,从而对主子康熙服服帖帖。
这就像打铁时候的“淬火”程序。先把刀身用猛火烧得通红,再突然整个放入冰冷的水中,伴随着“呲”的一声,一口坚硬又韧性十足的宝刀就锻造而成了!
隆科多在康熙的“淬炼”下,再也不敢做其它三心二意政治投机的想法。他和他手底下掌管整个北京城的2万兵马,忠实得按照康熙的意志,成了新皇雍正的擎天保驾之兵。
有了隆科多的支持,胤禛基本上就控制住了北京城内的局势。
“安内”是没问题了,“攘外”怎么办呢?
这就需要四阿哥胤禛的铁杆政治盟友——十三阿哥胤祥出马了。
要说清胤祥的重要性,小编首先来分析一下康熙驾崩现场的情形。
对于四阿哥胤禛的皇位合法性,康熙咽气的最后一刻,当着所有皇子阿哥的面,是明确表示过要传位于四阿哥的。但事态的发展,马上就因八爷党的搅局,变得难以控制起来。
十阿哥与十六阿哥扭打在一起,要不是张廷玉和隆科多当机立断将四阿哥胤禛带到隔壁房间保护起来,恐怕这群皇子阿哥当着刚刚死去康熙的面,还好折腾好久。
让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有恃无恐的背后,还是因为城外丰台大营的提督成文运,是他们八爷党的人。此时的成文运,正集结兵马准备入城,帮着八阿哥胤禩武力夺取皇位。
相比于丰台大营的精锐正规部队,九门提督隆科多掌握的2万兵马,顶多只能算是日常巡查京城的“警察队伍”,两者之间的战斗力,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看来,光凭康熙的遗诏和隆科多的兵马,胤禛的皇位还不能坐安稳啊!
当下最急迫的事,就是要接管丰台大营的兵权。胤禛手底下能够担任此等大任的,除了十三阿哥胤祥别无他人。
因而胤禛刚从老八、老九、老十的纠缠中抽手,便立马让张五哥带着皇帝的金牌令箭到雍王府,让邬先生运筹从宗人府放出十三阿哥胤祥,并且由他立马赶去丰台大营从成文运手中夺下兵权。
果不其然,胤祥不负胤禛期望,顺利接管了整个丰台大营。
等到胤祥赶回畅春园现场,胤禩等人一看便知大势已去,自己这边最为倚靠的成文运兵马已经指望不上,只能接受四阿哥胤禛继位的既成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