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通常指第一次鸦片战争,这场战争被英国称之为“通商之战”,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百年来,鸦片战争始终被认为是因为清朝闭关锁国,才会引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事实真是如此吗?在进入正题之前,新来的朋友可以先点个关注,既不错过未来精彩内容,又能回顾往期文章和视频,重温过往故事。
“黑疙瘩”传入 虎门销烟
鸦片原产于南欧到西亚一带,早在唐朝时期,便已传入中国。鸦片中含有令人成瘾的吗啡和甲基吗啡等生物碱,能使人缓解疲劳以及导致幻觉。这种毒物一开始是以服用的形式出现,但因其传入时,还未经过加工,处于生烟膏的状态,吞嚼时,不但会有一股苦呛感,还会使人极不舒服,加上消化系统的吸收,致幻的时间也慢。因此,鸦片传入时,并未普及,而是被当成药材使用。
到了清朝中叶时期,英国人将鸦片以高昂的价格送入中国。因为价格昂贵,鸦片成了上流社会才能接触的物品,随着鸦片成瘾的人越来越多,民间逐渐也开起了许多烟馆。民间开始出现大烟枪,大烟枪配合烧烟的吸食方法,解决了生烟膏对嗅觉以及味觉产生的不适感,更是加快鸦片产生致幻的效率,让鸦片迅速在中国传播开来。
鸦片传播带来的危害,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1821年,清政府颁布了禁烟令,禁止销售、食用鸦片。直到1834年,禁烟令前后陆续颁布8次,依旧未见明显的效果。1839年,清政府在屡禁不止的万般无奈之下,派林则徐到广东,大力禁烟,这也是后来世人熟知的——虎门销烟。
1839年,林则徐到达广州,强制性收缴所有鸦片,并且要求鸦片贩子及其后代不得再在中国境内销售鸦片。为了达到警示鸦片贩子的目的,林则徐甚至当着所有人的面,将收缴来的鸦片尽数烧毁。林则徐的禁烟行为,沉重打击了英国在华的肮脏贸易,当然,这也使得英国在华所得大为损失。于是,英国以在华利益受损为由,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闭关锁国 贸易逆差
在人教版的历史教科书上,清楚阐述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以及其为中国带来的影响,上面指明“闭关锁国”是这一切的重要源头。是“闭关锁国”,才导致中国经济科技落后,以至于让英国趁虚而入,甚至有了之后的一系列战争。但是,事实真如教科书所说吗?
根据国外史书记载,1745年1月11日,一艘名为“哥德堡1号”的船只,从广州启程回国,商船上装在了大约700吨的中国物品,其中包括茶叶、瓷器、丝绸以及藤器。1745年9月,哥德堡1号到达哥德堡港口,却因触礁,不幸沉没。期间,虽然无人员伤亡,但却损失了大量商品。事后,人们从沉船上,只捞起了30吨茶叶、80匹丝绸,以及大量瓷器,这些物品以拍卖的形式贩卖出去后,不仅足够支付“哥德堡1号”的成本和损失,还能从中获利14%。
除此外,清朝末期,国内已经出现了香料、自行车、玻璃瓶、望远镜、印花布、钟表等西洋物品,不少“洋人”更是千里迢迢跑来中国,试图接触中国文化,游览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国。根据1830年,英国下议院的调查,几乎所有出席的证人都认为,在广州做生意,远比在世界任何地方要方便容易。值得一提的是,英国作为鸦片战争的发起方,在战争前,从英国发出的船只数量,占了外国商船的70%-80%,那便意味着,在当时,英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这一切说明,虽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的中国已经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但在外贸方面,中国仍然掌握着主动权,从经济学的方面解读,当时的中国市场甚至比英国还要发达,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闭关锁国”,既然如此,鸦片战争真正的原因又是什么?原因无非还是因为“贸易”。
从1644年到1911年,清朝从建立走向覆灭,而这267年间,英国也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政治、科学、技术、社会,都得到了巨大的改革,在中国还不能使用电力之时,英国已经出现了火车、轮船、蒸汽机等。到了18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控制海权,成为新一代的海上霸主,到了十九世纪,更是击败了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控制着全球三分一直的陆地和十分之七的海洋,被称为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国土面积远远超过了英国本土加上其殖民地的总和,整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更是占了世界上的三分之一,正如乾隆皇帝在《敕谕英吉利国王书》中提到: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荑以通有无。”
乾隆皇帝所说的也并非虚言,当时中国是小农经济占主体的农业社会,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在一定程度上完全用不着对外贸易。中国这种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还能将国内剩余产能出口贩卖的经济生态体系,让英国这位世界霸主无法忍受。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扭转这种经济逆差,平衡两国的贸易逆差,英国人开始向中国出售鸦片,甚至在出售遭到抵制期间,不惜动用武力。
说白了,“闭关锁国”只是英国人用以掩饰自己野心的一个说法。
也正如英国所愿,在鸦片流入中国后,原本在中英贸易中保持贸易顺差的大清朝,却因为鸦片的大量流入,迅速被扭转为贸易逆差的状态,不仅白银大量外流。一些贵族子弟、甚至军营里的军人都沾染上了吸食大烟的习惯,最后沦为一群“东亚病夫”。对当时的英国来说,中国已经成了一块到嘴的肥肉,只不过这块肥肉并非那么容易就能啃动。借着林则徐“虎门销烟”事件,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昏招一出 北京遭殃
第一次鸦片战争,随着清朝战败,终于结束,清朝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十余年后,英国又以修约被拒为借口,联合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8月24日,天津在英法联军的炮火下,失守。不得已,咸丰帝只能用和谈的方式,试图解决战争问题。期间,英法联军提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口岸”、“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进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条件,只要咸丰帝答应,英法立即退兵。
咸丰帝并未在意英法提出的要求,反而将重点放到了仪式上。据史实记载,谈判过程中,咸丰帝认为对方的谈判使应该按照清朝的规矩,跪着向自己呈递谈判文件。不仅如此,同在场的谈判代表载垣,甚至提出一个昏招,认为英国的谈判代表“善用兵”,如果能将其擒住,就能大大削弱敌军兵力,导致敌军军心大乱。然而载垣和咸丰帝没想到的是,载垣的这一做法,给了联军进攻北京的借口。
1860年9月7日,谈判破裂,英法联军再次对清朝政府展开攻打。19日,在入华多年的传教士帮助下,英法联军发现北京到通州运河沿岸部署大量清军,侦查后得知,那条运河上有一座为八里桥的单孔桥,从那里到达北京,仅有8公里的路程。这一发现也意味着,八里桥之战,正式爆发。
据史实记载,英法联军仅用了4个小时,就获得八里桥之战的大捷,由于武器和方式的落后,清朝与英法联军的损失兵力形成鲜明对比,清朝阵亡3000人,英法联军仅仅阵亡5人,受伤46人。这成为后世指责清朝统治者懦弱的证据之一,也坚定了懦弱将下无勇兵的想法。
战争失败 却赢得尊重
然而,八里桥事件的幸存者,却在自传中暴露出一个鲜为人知的战争细节,这一细节也表明了百年来,后世对清军“懦弱”的形象是错的。
据法军统帅孟斗班描述:在侦查期间,清朝骑兵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相遇,清朝骑兵虽没想到会在此遇到英法联军,但在见到敌军时,依旧毫不犹豫往前冲,清朝骑兵一直推进到距联军炮兵只有50米的地方,英法联军受形势所逼,只能动用炮弹。清军在密密麻麻的炮火中,不断倒下,又爬起,损失了一支小队,很快又有新的一支小队顶上。面对密集的炮火,清兵反倒没有退缩,反倒不断增加人数,这使得清军一度突破了联军的防线。
在两军交战期间,清军率先发现了联军的弱点。因为联军是由两支部队组成,两边规矩、语言均不同,导致英军和法军的队伍中间有着一个微妙的薄弱环节。清军集中火力,对此处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英军见盟友被袭,本想援助,但清兵突然又调转马头,将火力对准英军。
关于八里桥之战,清朝军队得到了联军的高度评价。法国军队的中尉曾对当时的场面做出过如下描绘:“炮弹和子弹无法彻底消灭他们,骑兵们似乎是从灰烬中重生,他们如此顽强,以至于一时间会拼命地冲到距大炮只有30米远的地方”。另一位亲历者,法国翻译官埃利松则记述了自己目睹的一副画面。
“清军秩序井然,安安静静地朝我们小跑过来,他们的队列非常整齐,分组变换队形时一点也没出现凌乱的现象。让人吃惊的是,我们没有听见有人指挥的声音,所有这些动作都是靠上下挥动的旗帜来完成……在大桥入口,有一个身材高大的人,像是统帅的旗手”。
“他举着一面黑字杏黄大旗,向中国人的所有军队传达着命令。尽管敌人已经全线撤退,大桥上尸首遍地,只剩他独自一个人还在传达僧王最后的命令。子弹和炮弹在他的身边呼啸而过,他却毫无惧色。他的勇敢让我们惊叹不已……炮火眷顾了他半小时……终于,他被一颗炮弹打中,杏黄大旗被炸得飞了起来,随着它的旗杆而去的是一只紧紧抓住它的痉挛的手。”
尽管这场战争对西方几乎没有任何伤害,但清朝骑兵在此次战役中的表现,依旧让西方赞叹不已。即便清军战术和武器落后,但这些将士依旧充满血性,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誓死捍卫国家领土完整,保护国家子民安全,即便面对子弹大炮,他们依旧没有屈服的表现。
结语:
无论是鸦片战争的起因,还是鸦片战争的结果,这一切都是清王朝的昏庸无用导致,抛开对清王朝的偏见,那些誓死捍卫国土的清朝骑兵,值得被我们尊重。军队是一个国家机器的暴力手段,国家强盛,军队才能强盛。如果政府昏庸,一叶障目、坐井观天,像清朝一样闭关锁国,给不了士兵足够的装备和物资,再坚强的战斗意志也不过是飞蛾扑火,看似英勇,也不过是徒增伤亡。
清军士兵是无辜的,他们只是时代的牺牲品,但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我们要一直牢记心间。之前是对海外的闭关锁国,以后可能就是对外太空的闭关锁国。现在很多人对我国的外太空探索事业表达出强大的不满,认为搞航天不如先搞民生,但两者并不是矛盾的。我们已经错失了海洋,不能再错失星空了。
中国东莞虎门广场“较量”烟枪雕像
欢迎朋友们在评论区评古论今,留下你独特的见解。觉得本期还不错的朋友可以点一下关注,我们下一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