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清朝的“宰白鸭”究竟有多残忍?父母亲自陷害,审案官员都不忍心

清朝的“宰白鸭”究竟有多残忍?父母亲自陷害,审案官员都不忍心

人都说“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但是在古代这张法网总是有漏网之鱼发生,冤假错案也是常态。那时候科举制度能考上个官员不容易,谁都想保护好自己的乌纱帽,很多事情能睁一眼闭一眼,也就得过且过了,谁也不愿意做得罪人的事情,尤其涉及到顶头上司的案子,更是官官相护,这一点在清朝时期最为明显。

虽然清朝有过盛世,但仍然避免不了作奸犯科的官员存在,更多的时候是为了利益,清朝有一句话就说得很直白,“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造成了很多冤假错案的发生。但最让人感到心痛的就是清朝时期非常残忍的“宰白鸭”,父母亲自陷害,审案官员都不忍心。那么“宰白鸭”到底有多残忍呢?

乾隆年间,盛极而衰

熟悉清朝历史的人都知道,乾隆皇帝时期把清朝带向了巅峰,出现了清明盛世的局面,乾隆自以为是的认为都是自己的功劳,完全忽略了康熙爷爷和雍正爸爸给他打下的牢固根基。当乾隆感到没有后顾之忧时,这个好大喜功的皇帝一边喜欢别人吹捧自己,一边开始贪图享乐。

乾隆六下江南,表面看起来是体恤民情,实际上是流连江南的景色与美女。据说有一次下江南时乾隆与继后翻了脸,其原因就是继后反对他把江南女子收入后宫为妃,继后气得把头发都剪了,最后乾隆没收到妃子,但继后也没好到哪里去,因忤逆皇帝最后丧葬的规模连贵妃都不如。

乾隆如此花心,又如此骄奢,背后需要大量的银两支持,后来国库没了银子,只能管臣子要,和珅就是他强有力的支持者。而和珅的钱财自然不会从什么好渠道来,贪污受贿自上而下形成了不正之风,在这股奢糜腐败的歪风下,清朝盛极而衰,随之而来的就出现了“宰白鸭”。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宰白鸭”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的福建一带,后来逐渐发展到全国。可能很多人不理解“宰白鸭”的意思,甚至以为是哪一种美食,那就大错特错了。“宰白鸭”其实是有钱人触犯了法律,又不想承担法律责任,于是就找贫苦人家,或者是急需银子的人家来当替罪羊,用替罪羊来代自己受罚。

之所以叫“宰白鸭”,是这种事情像极了被人任意玩弄、宰杀的白鸭,说好听了是愿打愿挨的事情,不好听了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那些穷苦的百姓为了钱不得不去替人顶罪,轻则挨板子、蹲牢房,重则会为人家去顶替死罪,这就意味着为了钱可以连自己的性命都不要。

由于“宰白鸭”都属于双方自愿的事情,负责审讯的官员大多昏庸,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只要有人承认犯罪、承担罪责,就草草结案,以至于“宰白鸭”越来越盛行,据说当时仅福建漳州、泉州两府,每年因“宰白鸭”而枉死的人命案“不下百数十起。”这也是清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从根里就开始腐烂了。

屡现冤案,惊动慈禧

清末的时候河南一带有个“捕快贼出身”的说法,这就是一起典型的“宰白鸭”案件。南阳府镇平县捕快胡体安白天的时候是个捕快,晚上的时候就与人结伙出去抢劫,仗着自己有一些势力,一般人也不敢举报他,真的被人告发,事情不大的情况下就花钱雇穷人替他顶案。

一次胡体安抢到了一个布商的头上,布商也不是善类,把自己搜集到的证据直接越级举报到了巡抚那里。胡体安见躲不过就继续用“宰白鸭”的手法找人顶罪,一个王树汶的穷人替他顶了罪,结果未成想,在宣判时由于胡体安在当地影响太恶劣,直接判了个“斩立决”,王树汶就不干了,自己拿的是替罪坐牢、发配的钱,又没想丢掉性命,行刑那天直呼冤枉。

后来这个案子被打回重审,几次官员之间的“交易”之后,案子影响越来越大,最后惊动了慈禧,慈禧直接派人严格重审,这才免了王树汶的死刑,但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胡体安一直逃亡在外。王树汶运气好被翻了案,还有的“宰白鸭”非常的残忍,审案官员都不忍心。

人间悲剧,父母陷害

《春冰野事乘》记载:有一位朝廷命官在审理一起凶杀案时,死者是个身体非常强壮的大汉,身上有十几处刀伤,而“凶手”是个看起来羸弱不堪的16岁少年,从正常的打斗比拼来看,显然这个少年才应该是躺在那里的那位,但这个案子凶手却是这个少年,显然其中有隐情。

官员一再提醒少年自己是否被冤枉,少年一口否认自己被冤枉,并且还把自己的“罪状”一字不差地陈述下来,后来官员苦口婆心地和他说道理,少年这才松了口,原来他是被买来的“白鸭”替人顶罪,知道真相之后,官员就把此案打回重审。

结果没想到这个案子又原封不动地被递交了上来,少年又是一副“供认不讳”的样子,官员感到很奇怪,就问他原因。少年知道自己已无活路,索性就说了实情。原来案子被打回重审后,知县恨他翻供,把他打了个皮开肉绽。

最让人感到残忍的是,少年的父母骂他:“卖你的钱已经用完了,你现在翻供,是把全家逼上绝路!”对于少年来说,父母的亲自陷害才是让他感到最绝望的,父母为了钱可以放弃他的性命而不顾。

官员听后都感到非常的不忍心,但少年已经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也没有了翻供的可能,按照法律只能将少年判处死刑。之后这个官员也看到了朝廷的黑暗与腐败,再无心为官,直接辞官回家种田去了。

小结

清朝的官员为了钱财,判下了众多的冤假错案,而百姓也是为了钱心甘情愿地当“宰白鸭”,如果说官员是草菅人命,而百姓却是拿自己和亲人的性命不当回事,为了钱可以连孩子的性命都不要,可以看到人性的残忍,更能看到百姓们的无知。

比贫穷更可怕的就是无知,贫穷可以通过劳动赚钱慢慢改变现状,但无知是思想里的东西,一旦这种无知达到根深蒂固的程度时,再多的金钱也挽回不了他们已经丧失的人性。清朝中后期,上面朝廷贪污腐败,下面百姓贫穷无知,清朝灭亡也就是早晚的事情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春冰野事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乾隆,事情,案子,清朝,少年,父母,胡体安,王树汶,白鸭,时候,消息资讯,清朝,宰白鸭,胡体安,官员,王树汶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乾隆,事情,案子,清朝,少年,父母,胡体安,王树汶,白鸭,时候,消息资讯,清朝,宰白鸭,胡体安,官员,王树汶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乾隆,事情,案子,清朝,少年,父母,胡体安,王树汶,白鸭,时候,消息资讯,清朝,宰白鸭,胡体安,官员,王树汶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