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末到建国前,中国经过了近100多年动荡,
湘军,是这个时期无法避开的话题,他们无处不在,用自己的顽强不屈和谋略战术,引领着各个派系。
湘籍将士里不仅有能征善战的士兵、勇冠三军的将帅,也有胸罗万象的指挥官、天马行空的战争艺术家,更出现了众多的革命家、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影响了近代中国,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同时他们也有着很强的家国情怀,把“以天下为已任”诠释得淋漓尽致。
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证明了什么叫“无湘不成军”!
海外列强用大炮轰开了大清的国门,八旗军已如行尸走肉般没有一战之力,清政府开始放开权限,允许地方组建军队,为朝廷效力,曾国藩号召三湘子弟,组建了湘军,此时,湘军真正意义上的走上了历史舞台。
1836年,当洪秀全组建的太平军于无敌之势横扫南方,并在1851年势如破竹般攻下南京,改为天京定都于此。
1853年,曾国藩开始了对太平军的镇压。
他步步为营,以疲敌之策,采用蛇吞象的战术,坚守消耗,然后慢慢地一口一口地吃掉太平军占领的城市,从两湖开始,收复江西、安徽,直抵南京。
曾国藩擅长谋略和练兵,指挥打仗不是他的长项,他亲自指挥的战役几乎都没赢过,靖港之战、湖口之战都败了,但是不妨碍湘军的强大,因为手下能打仗的人太多了。
左宗棠在洋塘、乐坪两战,重创太平军,他打仗很少输过,他和曾国藩打仗不一样,曾国藩采用的是消耗战,左宗棠是快攻战,定下策略后,像秋风扫落叶一样迅速解决战斗。
胡林翼在太湖、潜山一战重创英王陈玉成,打开了挺进安徽的门户。
杨载福在田家镇一战,彻底打灭了太平军引以为傲的水军,几乎摧毁性地打散了太平军水师。
鲍超,湘军中的外籍人士,来自四川,因为湘军的工资很高,所以湘军中有很多外省人士来参军。鲍超是曾国藩的系列。
湘军分为三个派系,曾国藩并不代表湘军全部,曾国藩、胡林翼是一派;左宗棠、王鑫是一派;江宗源、刘长佑又是另外一派。
1860年的小池驿一战,鲍超带领3000士兵,拖住了陈玉成10万大军一个月,为湘军太湖、潜山一战赢得了时间,最后突围而去,在洋塘之战与左宗棠联手,打得黄文金重伤而逃。
曾国荃在"安庆之战"击败英王陈玉成,然后在"江宁之战"围困洪秀全,这是南京的围歼战,肯定会有外援,他分兵二路,进行围点打援的战略。
当击败了前来救援的忠王李秀成和李世贤时,基本宣判了太平天国的死刑。
攻下南京后,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终于土崩瓦解,快要寿终正寝的大清,终于缓过一口气来。
功高震主,朝廷打压并拆散了湘军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了,喘过气来的大清,以为自己又行了,开始对湘军坐大感到不满。
走上历史舞台的湘军,开始向朝廷内部各个岗位渗透,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几乎都是湘军将领,地方共有13名巡抚14名总督都出自湘军系。
慈禧为了削弱湘军势力派马新贻出任两江总督,让湘军感到不满,才有了“刺马案”的发生,张汶祥刺杀了两江总督马新贻,湘军没有惩罚张纹祥,慈禧对无法无天的湘军感到头疼,开始大力削减和打压湘军,我们所说的“过河拆桥”,大抵如是。
湘军在战争中得到了大量的财富,大部分人都趁此机会回家置地,发展教育,开始了地方的经营,少部分湘军散落各处,此时那个镇压了太平天国的湘军,成了一盘散沙,只有左宗棠领导的一支湘军势力,驻守京城。
当李鸿章的淮军在甲午中日海战中节节败退,以6天急行军500多里的速度如丧家之犬般逃回了国内时,无计可施的慈禧又想起了湘军,曾经那支挽狂澜与既倒的湘军,慈禧期待他们可以再创造奇迹。
真是:没事叫李世民,有事叫秦王。只是这支被打压削减的湘军,早已不复当年的荣光,但是朝廷有召,还是再一次临危受命。
李光久、魏光焘再次找回散落在各地的湘军余勇,这两人是后湘军时代(曾国藩、左宗棠去世后)的领军人物。
李光久世袭三等男爵,父亲是湘军名将李续宾,他巡按浙江,统领马步36营驻守宁波。
魏光焘是后湘军时代可与张之洞、李鸿章齐名的晚清重臣。曾任新疆省布政使、新疆巡抚、云贵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魏光焘所率湘军在牛庄与日本军队相博,湘军奋力抵抗,魏光焘筑起防御工事,和日军打起了消耗战,在日军飞机大炮的轰炸下,防线最终被毁,只能和日军进行持久的巷战。
李光久听闻牛庄之役,呼吁其它部队一起支援,打退日本军队,但是其它军队都无人敢向前,没有人回应,他们被日军吓破了胆。
李光久无奈,只得带领召回的湘军,毅然驰援牛庄,到了牛庄的李光久兵分三路和日本军队进行巷战,牛庄被日本人炸成了废墟,李光久冲进日军包围圈,把仍然在奋力抵抗的魏光焘残余部下救了出来。
这一次,湘军又胜了,他们击退了日军侵略的步伐,保住了湘军的荣光,面对武器全面碾压的日军,他们都没有退过半步,只是胜得属实惨烈,李光久、魏光焘召回的湘军基本全拼光了,留下了一地的日军,也留下了更多的湘军士兵,
“牛庄战役”,何其悲壮,何其惨烈,
这是一曲湘军的悲歌,也是大清的挽歌。
为什么湘军能从清末乱世中突围,建功立业?
湘军是在朝廷允许,并且在太平军进入湖南后成立的,成立之初并不是为了帮助朝廷对抗太平军,而是湖南的乡绅有钱人家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组织成立了湘军派系军队。
在太平军之前的历史上,湖南就是一个让人忽略的存在,所以太平军才敢挥师两湖,在攻克武汉后,直指长沙,湖南乡绅出钱出力,湘军顺势而生。
湘军之所以能从乱世中突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训练有素,合作精神强
曾国藩打仗是不太行,但是他有谋略,训练士兵更是在行,他设立长夫,就像现在的排长、连长、营长一样,一步步地节制,这样能更好的管理士兵,更好地调度。
在训练时,曾国藩也有特别的要求,整个团队都要有凝聚力,并且毫不懈怠,曾国藩做思想工作是一把好手,他给湘军设定了一个目标,然后所有人都为了这个目标而奋斗,一支军队,思想是魂,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打仗,打仗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就把大家的心才能凝聚起来了。
2、粮饷充足
湘军成立就是为了保护富人的财产,所以工资很高,湘军一个普通士兵6两银子起步,将领都是百两或者几百两,立功后会另行封赏。
俗话说,鸟为食死,人为财亡。有了足够的工资做后盾,很多外省人都加入了湘军,不仅有八旗士兵,还有其它省份的年轻人,湘军将士个个奋勇向前。
3、广纳贤能,重用有能力的人
任人唯亲,在社会上是没办法避免的,湘军也一样,但是湘军一样重用有能力的外地人,
之所以很多外省人士加入湘军,因为湘军并没有把利益都揽在自己人手里,只要在战争中有立过功的,不管来自哪一个省,都按功行赏。
比如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李鸿章就是湘军系出身。
作为四川人的鲍超,在随曾国藩部队灭掉太平天国后,得到了他的极力推荐,官至浙江提督、湖南提督,从湘军的一名小小水师哨长,直到成为守土一方的封疆大吏。
出身清军火旗营的塔齐布,作为镶黄旗的他在清军只是一名小兵,到了湘军后,成为驰马杀敌的猛将,他成为了曾国藩手上的一把利刃,多次救湘军于水火,因功被破格提升为提督。也可能是因为他性格猛烈的原因,在围攻九江时,久攻不下的塔齐布,气得吐血而亡,当时只有39岁,也许他只是想报答曾国藩的知遇之恩,把自己逼得太急了吧。
他如果不死,以他的身份,肯定会成为朝廷倚重的人。
安徽庐江县的丁汝昌这个人大家应该都熟悉,他是从太平军归降到湘军的,还有广东的高蓉,安徽的程学启等,都官至总督、巡抚。
你想一下,这样一支工资高,有目标,还能升职加薪的部队,将士能不拼命吗?
湖南在沉寂数千年之久后,湘军如一颗灿烂的流星划过历史时空,照耀天际,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里的留白,给后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和茶余饭后的谈资。
湘军的奋勇顽强,在那个危难之际,点燃了中华民族自豪的血性时代,
给后人扭转乾坤注入了无限力量。
湘军时代过去了近百年,那个挽狂澜与即倒,保家卫国的身影依然那么清晰。
推荐阅读:
盘点水泊梁山108将:1个英雄,2个禽兽,8个好汉,1堆浑蛋
她是皇帝的宠妃,也是历史上最惨的女人,去死后被世人奉为厕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