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是清朝第一大贪官,也是中国古代史上名列前茅的贪官。他生活在乾隆年间,在乾隆皇帝手下任职。对于和珅的贪赃枉法,乾隆是心知肚明的。
因此很多人就有疑问了,在历代帝王当中,乾隆算是个很精明的人物了,他明知和珅是贪官,为什么不早点杀了和珅呢?以至于和珅能够一直活到嘉庆皇帝亲政的时候。
和珅之死
1799年,身为太上皇的乾隆驾崩,做了四年傀儡皇帝的嘉庆终于掌握了实权。几天之后,嘉庆就下令,把太上皇的宠臣和珅革职、下狱,与此同时,他还列举了和珅的许多罪名,其中最主要的罪名就是贪腐。很快,和珅就因为贪腐的罪名,而被赐死了。
和珅确实死得不冤。前去抄没家产的官员发现,和珅聚敛的财富竟然价值八亿两白银,这接近于当时朝廷二十年的财政收入了。嘉庆皇帝本人知道了以后,都感到讶异震惊。
一个民间传说所折射出的信息
据民间传说,和珅被捕之后,嘉庆皇帝曾到监狱里看过他。二人刚一见面,嘉庆就怒不可遏地说:你好大的胆子,竟然贪污了国家那么多银钱!接下来便是一顿斥责。
此时的和珅知道自己横竖都是一死,所以说话也少了很多顾忌。他对嘉庆说:其实“大清第一贪”并不是我,而是太上皇他老人家,皇上您想,太上皇又是下江南,又是大兴土木,需要花费多少银两?
如果这么一大笔钱全由朝廷来承担,朝廷岂不是压力很大?可事实上,朝廷的财政并没有出问题,这就是我的功劳了。我贪污了这么多钱,太上皇是知道的,可他老人家却没有治我的罪,因为我也替太上皇他老人家敛了财,供他花销啊。
嘉庆皇帝听了这一番侃侃而谈,竟然愣在了当场,一时不知怎么回答。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不可尽信。
嘉庆皇帝听了这一番侃侃而谈,竟然愣在了当场,一时不知怎么回答。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不可尽信。但传说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现实的折射。这个传说告诉我们:和珅堕落成了“大清第一贪”,乾隆皇帝难辞其咎。
乾隆下江南
乾隆是一个追求奢靡享受的人,他特别推崇自己的祖父康熙,处处都要效仿康熙:康熙喜欢木兰围猎,乾隆也要木兰围猎;康熙六下江南,乾隆也要六下江南。可他却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并没有学到康熙的精髓。《满族简史》一书提到,康熙皇帝厉行节俭,宫廷的花销不及明朝宫廷的十分之一。
此外,就连当时来华的传教士白晋都对康熙的节俭赞誉有加。康熙下江南,主要是为了视察黄河的治理工程,视察南方的漕运,换句话说,主要是为了执行公务,所以康熙花在自己身上的钱并不多,六次南巡加起来,只花费了白银十万两左右,和其他朝代的帝王相比,已经算是很简朴了。
而乾隆下江南,主要是为了享乐,为了游山玩水,动机就与康熙截然不同,所以乾隆十分铺张,六次南巡总共花费了两千万两白银。
作为一国之君,却如此声色犬马,大臣们自然也是有样学样,都学着乾隆皇帝的样子追求起奢靡的生活。可是众所周知,对于一个朝廷来说,“奢靡”往往伴随着“贪腐”,所以乾隆年间,各种贪官污吏也开始涌现出来,和珅只是其中的一个罢了。
议罪银
除了“六下江南”以外,乾隆挥金如土的事还有很多,就不逐一列举了。可是,他也常常想,自己花钱这么大手大脚,怎样才能搞到足够的钱供自己挥霍呢?这时的乾隆非常需要那些“急皇上之所急”的大臣来出出主意.
也正是这个时候,和珅告诉乾隆:皇上,您可以向那些犯了罪的大臣收取一笔巨额赎金,称为“议罪银”,只要他们交了议罪银,就可以从轻处罚甚至有罪不罚。这样一来,您也有钱花了,大臣们为了自保,当然也愿意交这笔钱,岂不是两全其美。乾隆一听,好主意,朕同意了。
这就是和珅创立的“议罪银制度”,和珅通过此举,确实替乾隆敛了财,帮了乾隆一个大忙。因为议罪银不归国库,而是全都归乾隆个人所有。为什么乾隆明知和珅是个贪官,却不杀和珅,咱们就不难理解了。
乾隆后期的两次南巡,乾隆的“万寿大典”,全都花费巨大,可是国库却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正是“议罪银制度”在起作用。但这项制度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 —— 交钱就可以从轻处罚甚至有罪不罚,敢于践踏法律、作奸犯科的官员也就越来越多了。
有些贪官污吏交了议罪银,获得了乾隆的赦免之后,急于把自己交出去的这笔巨款捞回来,于是更加迈力气地剥削百姓,中饱私囊,朝廷的吏治一天不如一天,直接导致了清朝的由盛转衰。
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清第一贪”不是和珅,而是和珅的幕后大老板 —— 乾隆。上梁不正下梁歪,作为一国之君的乾隆变得奢靡、腐化,以和珅为代表的大臣们自然也跟着皇上一起奢靡、腐化。
父母是什么样,儿女也会有样学样;老板是什么样,员工也会有样学样;公众人物是什么样,粉丝也会有样学样;领导干部是什么样,下属也会有样学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