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在位60年,仅比祖父康熙在位时间少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雍正元年爱新觉罗.弘历被秘定为皇太子,雍正病逝后很顺利地登基称帝,当然这跟祖父康熙对他的赞赏有关系。
弘历12岁之时与祖父康熙朝夕相处,跟祖父的感情极深;
雍正十三年25岁的弘历继位,处处以祖父康熙为榜样,甚至一言一行都要效仿;并且焚香立誓:若得上天庇佑,能在位六十年,一定要将皇位传给太子,不敢超越祖父康熙在位六十一年的时间。
确实乾隆“没有食言”,乾隆六十年乾隆在勤政殿召集文武大臣、贵勋王公以及所有的皇子皇孙,当众宣布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并将“永琰”改名为“颙琰”,次年为嘉庆元年。
1796年嘉庆元年,嘉庆从父皇乾隆的手里接过玉玺,正式登基称帝;
但正式登基的嘉庆并没有行使自己作为皇帝的权力,而是侍皇帝,长达三年的时间,一直到乾隆病逝。
01 嘉庆登基
嘉庆元年正月元旦对大清来说是一个大喜的日子,嘉庆帝登基大典。
跟以往皇帝登基的情况不一样,不需要一边办葬礼一边还要准备登基大典;单纯的准备嘉庆登基的庆典就可以,所以整个紫禁城,朝廷上下都是喜气洋洋的,从早上一直到晚上鼓乐声不断。
这一天,乾隆在位六十年,八十六岁的高寿;
嘉庆帝虽是刚登基但也已经三十七岁,被乾隆秘定为皇储已经二十三年的时间;
如此以来,可以说是双喜临门。
嘉庆的授受大典是在太和殿举行:颙琰先跟随乾隆前往奉先殿行礼,带领文武百官祭祀太庙,然后开始登基大典。
乾隆在内大臣的簇拥下,坐在太和殿的宝座上,随后颙琰率领王公以下大臣们一起跪下,乾隆将金灿灿的玉玺交到颙琰的手里,颙琰再次率领文武大臣叩拜。
在乐声中乾隆回宫,整个典礼举行完成,从这个时候开始颙琰被称为嘉庆帝。
随后嘉庆帝在保和殿暖阁更换礼服,再到太和殿接受大臣、外藩使节等叩拜新皇。
礼完毕后,嘉庆帝回宫,礼部、鸿胪寺官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乾隆的传位诏书。整个诏书总结了乾隆在位六十年来的成就,大小事都没有遗漏,对于在为后期出现的一些弊端只字未提;诏书宣读完毕后就是加恩赏赐、赦免等。
在嘉庆帝接受大典后,接下来就是各种大宴、小宴:
嘉庆继位当天,嘉庆就侍奉乾隆在寿皇殿行礼,然后在乾清宫赐宴皇子还有亲藩等;
然后有人侍奉乾隆前往宁寿宫皇极殿参加千叟宴,
又前往重华宫参加与群臣的茶宴
之后又前往紫光阁赏赐蒙古王公贝勒以及外藩使臣等人宴会
.......
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正月初四在宁寿殿举行的千叟宴。
千叟宴并非乾隆原创,早在康熙晚年的时候就举行过两次;乾隆此举不过是效仿自己的祖父而已,当时乾隆还做了一首诗描述千叟宴。
“祖孙两举千叟宴,史册烧他莫并肩。嘉庆元年在皇极殿举行的这次千叟宴是乾隆举行的第二次千叟宴,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庆贺嘉庆登基,二是预贺乾隆八十六高寿;正因为有双重目的,所以这次千叟宴的规模比以往都要大:
参加宴会的有3056人,
邀赏的人有5000人,
不仅包括王公贵勋,还有外藩使臣,甚至包括老百姓还有匠人,人数超过8000人。
朝廷中一品大员以及年龄超九十的,乾隆都会叫到自己的御座前,亲自赏酒;其他的人,则是赏赐寿杖、如意等物品,可以说有未有过的盛况。
在宴会举行之前还举行了封后大典:
颙琰嫡福晋喜塔腊氏封为皇后,
侧福晋钮祜禄氏封为贵妃,
刘佳氏为诚妃。
随着大典的举行,可以说喜事一件接着一件,在满朝文物庆贺的同时,湘黔苗民起义还未结束,白莲教起义烽烟又起。
02 登基后的嘉庆帝被乾隆“捆绑着手脚”
自嘉庆元年授受大典以后,颙琰可以说已经是大清名正言顺的皇帝,但其实他又不是实际上上的皇帝,又或者说他是一个被乾隆捆绑着手脚的皇帝,这也是嘉庆登基后遇到的最大的难题。
说道乾隆禅位说真也真,说假确实也假。
真的是乾隆确实履行了当初对上天许下的诺言,绝不超过祖父在位六十年的时间,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颙琰,并且拒绝了皇太子颙琰与大臣们三番五次提出的“待乾隆病逝后再将皇位传给颙琰”的请求,按照规定的日期举行了授受大典,并且亲手将玉玺交到了儿子颙琰的手里。
说他假确实也假,毕竟乾隆虽让位与颙琰,但并不放权;实际上一直到乾隆病逝,都一直将实权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里。
而且关于这一点乾隆也一点都不避讳,提到了很多次:
比如在册立皇太子的谕旨中,他就说的很明白:我一天都不敢偷懒,待归政后只要是有军事上的大事或者朝廷用人等事务,我还是要亲自指教嗣皇帝;嗣皇帝应当洗耳恭听,才不至于出错。
“朕仰承吴眷,康强逢吉,一日不至倦勤,即一日不敢懈弛。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禀承,不致错失,岂非天下国家之大庆。”
在授受大典之前的一个月,乾隆又发了一道谕旨:“我明年传给于颙琰后,凡事朝中大事都要奏报于我。”
“朕于明年归政后,凡有缮奏事件,俱书于我,其奏对称T上H。
在嘉庆登基大典上宣读的诏书中,乾隆还提到了一句话:我不敢独自享乐,部院衙门还有各省的奏折,都要遵照前旨意遵照而行。
“朕未至倦勤不敢自逸。部院衙门及各省题奏事件,悉遵前旨行。”
乾隆所说的原因都是一些冠冕堂皇的话,即便嘉庆心里再清楚,也不敢说“不”!
嘉庆登基后乾隆并未搬出乾清宫,而是继续找理由住在乾清宫。
不过乾隆禅位实现了三个目的:
第一:兑现自己的当年的诺言,
第二:仍旧大权在握,
第三:细小繁杂的事情不再缠身,有利于乾隆延年益寿。
对于这些乾隆都是承认的,乾隆已经年近九旬,比如跪拜等礼节确实做起来力不从心,所以便将祭祀宗庙社稷等这些需要行礼的事情,都交给了嘉庆帝来做,也算是“人尽其才”吧。
乾隆禅位给嘉庆不到一个月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湖广总督毕沅上了一道折子,在奏折当中对嘉庆帝以及乾隆都照顾到了,看上去似乎也没什么问题,但是乾隆看到奏折后很不高兴,并且训斥说:“传位大典,还有去年秋天的时候就已经下旨,一些军务大事仍旧是我亲自处理;毕沅不遵旨而行是什么意思?自嘉庆登基后,内部院衙门,外巡抚大吏等所有的奏折,都是我亲自阅览,怎么能因为授受大典,我就不问政事了呢?”
“本年传位大典,上年秋间即明降谕旨,颁示中外:一切军国事务,仍行亲理。嗣皇帝敬聆训诲,随同学习。
乾隆的话可以说说的非常清楚,作为嗣皇帝只需要聆听教诲,朝政大事还是乾隆说了算。
毕沅没有参透折子中的奥秘,将乾隆与嘉庆的位置摆错了,以至于被乾隆训斥了一番。
还有一件事是在嘉庆二年十月:交泰殿发生大火,乾隆为此还颁布了一道圣旨:“我已经八十七岁,精神还一如往常,身体也很康健,仍就住在乾清宫,皇帝则住在毓庆宫,乾清宫是大臣们听政的地方,距离比较远,此次失火是因为值班的太监疏忽;我虽然将皇位传给了颙琰,但是仍旧是我来处理朝政大事,现在有过失,亦是我的过失,并非皇帝的过错。”
在承担错误这一点上乾隆还是比较诚实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连交泰殿失火这样的小事嘉庆帝都负不了责任,可见嗣皇帝的权力有多大!
嘉庆帝本人自然不会没有想法,但他向来以“仁孝”著称,而且性格内敛,凡事都不张扬。
乾隆让位嘉庆后,仍旧是乾隆把持朝政,而和珅是乾隆的心腹大臣,向来是惟乾隆之命是从,嘉庆不仅要应付乾隆,还要想办法应对和珅。
不过嘉庆很能忍耐,只是碍于父皇尚在,对和珅不得不暂且隐忍;
在授受大典上,和珅以拥戴之功自居,很是骄狂;和珅又推荐自己的老师吴省兰与嘉庆对诗,试探嘉庆的动静,嘉庆自然明白和珅的用意,在吟诗中丝毫没有表达出一丝不满,和珅这才放心了。
嘉庆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就是在等待时机,而和珅居然以为嘉庆真的对他的的“拥戴之功”感激涕零。
至于陪同乾隆游玩、宴会,都是嘉庆不得已而为之,毕竟嘉庆登基前后,苗疆还在苦战,白莲教兴起,朝廷上下还很奢靡,可以说没有一件事情不让嘉庆焦急的,他怎么会有心思游园赏乐呢?
翻阅一下乾隆的晚年的起居注就可以发现:乾隆几乎日日游园宴会,甚至是一天能宴会多次;若是乾隆一人享清福便罢了,但他偏偏每次都要拉着嘉庆一起,将嗣皇帝当成是侍皇帝。
因为在乾隆授受大典之前就定下了一条规定:“凡是宴会个衙门按照惯例奏请即可,嗣皇帝要陪同乾隆一起,侍坐在一旁。”
既然是乾隆规定的,嘉庆只能是遵守。
“外廷筵宴,由各该衙门循例奏请,嗣皇帝恭奉太上皇帝亲御宴座,嗣皇帝侍坐,一切仪注,临时具奏。”
但乾隆自打授受大典以后频繁的游宴,而且每一次游宴嘉庆都要陪同左右,几乎是成了一种默认的形式,就在这样频繁的游宴中,嘉庆做了三年实打实的侍皇帝。
这三年的时间表面上看是嘉庆朝新的开始,但实际上是乾隆朝的延续。
结语
嘉庆三年腊月乾隆开始生病,而且其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一直到年初一乾隆的身体还没有大碍,但是从初二开始病情开始恶化,嘉庆在养心殿伺候在乾隆身侧,初三的时候乾隆病逝。
乾隆病逝,嘉庆帝表现得很是悲痛,竟多日不仅水米,王公大臣们都劝嘉庆帝保重身体要紧
其实乾隆的去世早在意料之中,毕竟乾隆年近九旬,所以大家都表现得非常平静。
但对嘉庆来说也是好事,终于可以大展手脚,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理朝政。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还未入土为安,嘉庆已经对和珅动手了,将和珅与福长安软禁在乾隆帝的灵柩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给和珅定罪,下旨和珅自缢。
和珅也算是为乾隆掌握朝政大权的结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预示着嘉庆朝正式开始。
其实换句话说和珅也算是自食其果,仗着乾隆宠信,自己有“拥戴之功”,对朝政指手画脚,有“二皇帝”之称。
一山本就不容二虎,更何况是“三只老虎”呢?
参考资料:
《清宫秘史》
《清史通鉴》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