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朝代都有强盛的时候,清朝亦不例外,特别是在乾隆时期,国力达到了鼎峰。
至于巅峰到什么程度,政策国力上不做过多赘言,笔者在这里从侧面进行衬托,相信诸位都能有所了解。
古代社会的文明一般分为两个阵营: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前者以中国为主,后者以西亚转到欧洲为主。
每个国家都在崇拜模仿中国,最为典型的就是传教士来华,这也是诸位听得最多的。
本以为这样的盛世局面会一直延续下去,殊不知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始后,中国彻底拉开了童世界的差距,只因乾隆的“闭关锁国”。
在他眼里,大清就是“天朝上国”,要什么有什么,我们自然不需要与外界有任何联系。
这种情况下,先进的武器、装备和设备等等根本没有办法进入到大清,即便有,当朝皇帝也是以“拒绝”二字进行回应。
英国为了打开中原这片市场,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但都没能获得乾隆的认可。
为了表明个人的态度,乾隆专门写了一封信让使者带给自己的国王,全文976字,字里行间尽显愚昧,这封信如今被珍藏在大英博物馆。
康乾盛世
在众人眼里,这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同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
殊不知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这只是一种假象。
封建时期衡量一个朝代是否富裕,无非是依据两点:民间富裕程度和大众生活水平,但清朝并没有做到后者。
朝代国库确实充盈了,可这是建立在民尽财尽的基础上。
试问:康乾盛世真的盛世了吗?
翻看同时期的野史,虽然并不能作为唯一的参考依据,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出现最多的字眼就是“饥”。
大饥、满城饥、饿殍载道等等,你告诉我这是最鼎盛的局面?
如果此时的乾隆能够醒悟,把父亲积累的钱财花费于民间,相信也会是另一番面貌。
但他没有,乾隆将所有钱财都用于个人挥霍,动不动就是南巡,以为自己所执掌的大清是多么强大,但他根本没有体会过底层百姓的苦。
这种条件下,你指望他能有什么先进的眼光?
长文回赠
此时的西方已经掀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国恰恰又是他们看上的一个市场,随即派人带着满满的诚意来到这里。
枪、炮等各种先进的武器,全部被摆放在朝廷之上,可惜这些根本没能入乾隆法眼。
在乾隆眼里,这不过是一些小玩意罢了,至于满是诚意的使者,乾隆更是以“台下来者何人”去对待,更是让其行跪拜之礼。
如何彰显我大清的富裕?唯有礼尚往来。
乾隆皇帝托人准备了一些丝绸、瓷器和黄金等等,此时的西方早已用起了织布机,他还在这沾沾自喜。
除了这些之外,乾隆还亲笔书写了一封信,目的就是希望他们可以不要再来打扰。
天朝上国地大物博,天下百姓聪明乐干,贵国有的大清皆产,通商一事实为虚有。
听见了没?从哪来回哪去,我们啥都有,至于通商,你们无非就是想从我这获取想要的东西罢了,我真不差你们这一点。
特别是结尾之时,还说到:尔国自有风俗制度,亦断不能效法中国,即学会亦属无用。
笑侃人世间
大清终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神州大地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如今这纸文书在大英博物馆陈列着,看似是让人们一睹文物的真迹,无形之中也显露出当时的大清之主乾隆有多愚昧无知。
惟尽知己之短,而后能去人之短。如果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就是自己的短处。这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条件,也是个人进步的基础,何乐而不为?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