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叶名琛官居一品,被英国人俘虏后,真的被送到印度当猴子观赏?

叶名琛官居一品,被英国人俘虏后,真的被送到印度当猴子观赏?

1860年,咸丰皇帝被洋人吓得仓皇逃到了热河行宫,后来更是以“天气渐寒”为由躲在热河不敢回京,最后于1861年8月22日忧郁地死在了热河。

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所导致的后果,不过,叶名琛却比咸丰皇帝更惨。

当然,叶名琛虽然够惨,可多多少少也有一点骨气,这一点咸丰皇帝却又不如他了。

叶名琛前半生的路走得一直顺风顺水,18岁成为贡生,26岁中进士,28岁任广东巡抚,45岁实授两广总督,谁不羡慕?

他被人称为“六不总督”,即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一时为人所鄙,也因此被视为一个贪生怕死的软骨头。

可是,英国人在1849年吵着闹着要进入广州城的时候,叶名琛却说什么也不答应,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虽然开放了广州、宁波、福州、厦门和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可却没说让你们洋人入城!

英国人生气了,既然是通商口岸,你不让我们入城,我们还通个屁的商?

不论英国人如何软磨硬泡,叶名琛始终只有一个态度——不行!为了防止英国人可能派人打过来,叶名琛还招募好了乡勇守城,摆出了“我说不行就不行,宁可一战,也不让你们洋人入城”的态度。

约翰牛气得咬牙切齿,但也却无可奈何,只能妥协。

道光皇帝将此次事件视为一次胜利,总算出了一口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憋下来的气,高兴得赏了叶名琛一个男爵。

1856年10月8日,叶名琛辖下广东水师逮捕了走私船“亚罗号”上海盗和水手,已经憋屈了很久的英国人趁机胡搅蛮缠,随后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对于英国人的胡搅蛮缠和故意刁难,两广总督叶名琛是什么态度呢?

英国人跑去找叶名琛说,“亚罗号”已经在香港注册过了,是我们英国的船,我们拥有领事裁判权,你凭什么在我们的船上抓人?放人,并且公开向我们的船员道歉!

叶名琛可没被英国人吓住,只是给了他们一个回复,我们逮捕的12个人中有两人已经查明是海盗,一人可作为证人,这三个人将会继续接受审讯,余下9人可以释放,但是,道歉?抱歉,这不可能!

英国人随后发出了最后通牒,24小时内必须释放所有船员,并且道歉。

叶名琛看着咄咄逼人的英国人,最后迫于压力释放了12个船员,但是,道歉,仍然不可能!

虽然叶名琛在处理“亚罗号”事件的时候,处于被动地位,可是却始终能够秉持自己的气节,守住了他自己的底线。

英国人则彻底失去了耐心,看着油盐不进的叶名琛,英国人决定用战争来解决这场争端,并从中攫取利益。

英国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叶名琛也从来没有奉行过所谓“不战不和不守”策略,这更多是清政府对他的抹黑。

叶名琛一看英国人打过来,虽然认为英国所图“惟贸易”而已,断言15日后便没事了,可是他仍然迅速出面号召和组织军民一起抵抗英国人,整备了2万多人的队伍。

为了鼓励军民,他还发出了悬赏,每砍下一个英国人的头,拿到衙门验明即赏30元。

不过,英国当时已经从克里米亚战争中抽身出来,所以也能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到鸦片战争中,再加上当时可堪一用的清军几乎全用在了打太平军上,所以叶名琛打得过英国人吗?结果已经不言而喻了。

更难得的是,广州城破在即,手下人纷纷劝他放弃广州,说白了就是逃跑,可是他一直没走,他守城了,只是受不住而已。

只凭这一点,他便已经不知道比后来一夜狂奔500里的叶志超强多少倍了!

1858年1月5日,叶名琛被英国人俘虏,可是他仍然镇定自若,没有软骨头地向英国人求饶。

英国人俘虏叶名琛后,敬他的气节,也恨他的强硬,一边为防他的部将来救他,一边想用他来增加和清政府谈判的筹码,所以一路带着他去了印度加尔各答。

咸丰皇帝更狠,一听说叶名琛被俘,担心英国人拿他当筹码,直接一口气罢免了叶名琛的所有职务,明摆着是告诉英国人,你们俘虏了就俘虏了罢,反正我已经罢免他了,他已经无关紧要!

当时,叶名琛为什么没有选择殉国呢?因为他一直以为英国人会押他去英国见英国国王,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常态,说白了就是向皇帝献俘邀功。

他想着见到了英国国王,便可以当面据理力争,可是他却没想到英国人只是将他带到印度便停了下来。

所以,叶名琛在知道见不到英国国王之后,因为“所带粮食既完,何颜食外国之物”,绝食身亡。

此外,英国人也从来没将叶名琛当成“猴子”供人观赏。

咸丰皇帝和清政府之所以刻意抹黑和丑化叶名琛,不外乎是想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黑锅推给叶名琛,从而撇清自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叶名琛,咸丰,猴子,广州,热河,皇帝,清政府,亚罗号,英国,俘虏,观点评论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叶名琛,咸丰,猴子,广州,热河,皇帝,清政府,亚罗号,英国,俘虏,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叶名琛,咸丰,猴子,广州,热河,皇帝,清政府,亚罗号,英国,俘虏,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