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解说《雍正王朝》第38期)
图里琛作为康熙亲信的带刀侍卫,常年侍奉在皇帝身边,以他精明圆滑的世故眼光,估计在《雍正王朝》第一集乾清宫商议黄河赈灾时,就已经敏锐得嗅出,八阿哥胤祀绝没有继位的可能。
为何做此推断呢?首先还要从诸位皇子阿哥的出身说起。
太子胤礽的生母,是仁孝皇后赫舍里氏。封建王朝的皇位继承制度,是立嫡立长,胤礽作为当之无愧的嫡长子,按此惯例打从他出娘胎的那一刻起,太子之位就应该是他的。
且胤礽生母因难产而死,康熙对她颇为怀念,久而久之这份感情爱屋及乌得转移到了胤礽身上,故而康熙十分关爱这个儿子,很早就将其立为太子,严格按照皇位继承人的标准来悉心培养。
从这个层面来说,九子夺嫡的其余势力,无论大阿哥、四阿哥、八阿哥,还是最后冒泡的十四阿哥,统统都输在了起跑线上,丝毫没有可比性可言。
故而在康熙晚年夺嫡的前半阶段,众阿哥斗争的焦点,或多或少都有些“齐心合力”要把太子拉下马的态势。
追缴国库欠款,太子卖官还债,是大阿哥把内幕捅到的康熙跟前;
清查刑部冤狱,太子手下官员牵涉其中,是八阿哥费尽心思连夜诱审肖国兴,把责任可了劲得往太子身上推;
等到“百官行述”事件爆发,又轮到四阿哥给太子挖坑。通过邬先生和高福,胤禛故意把私藏的太子写给任伯安的密信,传到了胤祀手里,借八爷党之手完成了拉太子下马的最后,也是最致命的一击!
知子莫若父,儿子们围绕着储君之位的上蹿下跳,作为父亲的康熙多多少少是看在眼里的。
这也是康熙为何最终默定了四阿哥胤禛当继位人,但却迟迟不将他推到前台、确认储君名分的良苦用心。这位老皇帝、老父亲是吸取了太子胤礽被明枪暗箭攻击,以至于精神失常、行为乖张,做出许多难以宽恕之事的教训。
等到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诸位参与夺嫡的皇子阿哥,仍旧不能说是基本上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八阿哥胤祀,生母的地位较为卑下,用康熙的话来说,是“辛者库贱婢所生”。
面对清王朝这么一个拥有庞大版图的帝国,康熙择立太子,除了观察众位皇子阿哥的品行、才学,还得考虑他们身后母家的势力。
后台太硬,极有可能出现外戚专权的祸根;势力太单薄,又支撑不起新皇对满洲八旗亲贵足够大的威慑驾驭能力。
这方面,八阿哥胤祀十分聪明,既然缺少强劲的母家做支撑,那就趁早拉拢要好的阿哥兄弟,以及朝里朝外举足轻重的亲信重臣,结成一张庞大的关系网,为将来的夺嫡之争打下牢固的群众基础,对康熙形成“农村包围城市”之势,左右最高决策。
而且八阿哥的运作,的确也很成功。家庭里有老九、老十、老十四替他摇旗呐喊;朝中有上书房首席大臣佟国维为他出谋划策;外头的地界,还有任伯安、刘八女牵着一大帮扬州的盐大爷们为其敛财。
乍一看之下,八爷党是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舆论有舆论,甚至连京城外围的丰台大营兵权,关键时刻也能轻易调动为其所用。
看到这里,小编要问一句,八阿哥胤祀扯起八爷党大旗的手段,背后究竟靠的是什么呢?
答案只有一个字,钱!
而且是很多很多的钱,多到只有国库能够支撑得起八阿哥拉帮结派、收买人心的钱。
明白了这一层猫腻,再回过头来观察乾清宫商议黄河赈灾时,各位皇子阿哥的立场和观点,一切就都摊在了明处。
八阿哥为何一上来就对康熙极尽一番阿谀奉承?比如什么
“自皇阿玛当国以来,殚精竭虑,百姓不受黄河之灾近三十年。古来治理黄河者,不但未有如皇阿玛之功,也未有皇阿玛之诚...”
哄得康熙很有些志得意满、暗喜于心,差点就对黄河水灾的严峻情形产生了误判,顺着八阿哥的话以为是底下的官员为了捞银子,故意夸大的灾情骗取朝廷赈粮款。
八阿哥胤祀内心中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国库空虚的现实。
国库为何空虚?结合下一步追缴国库欠款的情形,可知国库里的存银,大部分都被满朝上下的官员给挪借一空了。
而官员们为何能从国库里借到银子呢?要不是掌管户部的八阿哥胤祀存心开的口子,文武百官们又如何能够轻易拿到库银。
可见,国库空虚的根本原因,是八阿哥胤祀利用国家的钱,干起了收买百官之心的勾当。
百官们或为维持奢靡生活,或为渡过俸禄微薄的难关,或用库银在外头做买卖放高利贷。得了好处的他们,自然要在外头为帮了他们的八阿哥胤祀说好话撑场面。
“八贤王”的美名怎么来的?恐怕就是用钱买来的吧!
只不过四阿哥胤禛的出现,立马打破了康熙“形势一片大好,祖国山河一片大红”的梦幻想象,同时也把八爷党极力掩盖国库空虚的图谋,从里到外给掀了个底朝天。
整个乾清宫商议黄河赈灾的过程,四阿哥胤禛将真实的情形告诉了康熙,因而得分也最高。
太子胤礽对于赈灾应对无策,在百官面前贻笑大方,也落得个康熙一脸的不满。
至于八阿哥胤禩,先是极力隐瞒灾情,继而被爆出管理户部严重渎职,而且往深处挖掘细想,更是心怀收买百官、威胁皇权的险恶用意。
事已至此,御国已达四十余年的康熙,岂有继续糊涂下去的道理?
康熙的情绪,被跟随他身边日久的图里琛看在眼里,由此开始刻意疏远八爷党势力,甚至还在后来的清查刑部冤案一事中,将胤祀诱供肖国兴、陷害太子的情形,巧妙得透露给了被蒙在鼓里的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