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1935年宜昌城民国春节的那些事儿

1935年宜昌城民国春节的那些事儿

【编者】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在于它是现代中国人深层的心理需要、精神需要,还关涉着文化传统等问题。春节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从众多习俗来看,其核心意义有两条:一是祈求吉祥、辟除灾祸,在春节时分显得尤其突出。二是增进人际感情,特别是家人亲族,重温血缘之间的伦理关系。

今日宜昌 摄影/吴名洲

前些天,找到一篇民国时期 关于宜昌城内春节风俗的文章。作为土生土长的宜昌人,读后 五味杂陈文中 作者述了旧时宜昌城个人印象和感受记录了宜昌正月初一至十五街头所见所闻作者虽然在宜昌停留了十几天,不一定全面深入 了解宜昌,带有个人理解和偏见,但多少 对于我们了解民国旧时宜昌城、宜昌的春节风俗提供了较为宝贵的史料。近百年过去了, 今天的宜昌城早已不是90年前这位作家笔下的宜昌城,宜昌经济社会、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如今,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充满活力的宜昌巍然屹立于美丽的长江边。 【文 / 李志伟】

山水宜昌城 摄影/张彬

今天转发民国出版家、作家杨晋豪于1935年给杂志社写的 这篇文章《宜昌的旧年历风俗》 (部分情节有删减,文章原词句转发,部分语句文字可能转换有误)

文章原图

《宜昌的旧年历风俗》

民国1935杨晋豪

宜昌是通川汉的咽喉,全市像一个小盆地,周围环山,一边倚江,江外一带都是高山,登楼遥瞩,山脊迭套,愈远愈淡,可望至三四重;但山上波浪起伏,却都是累累的坟墓,即有几棵病弱树,许多短茅柴,可是祭坟烧兰,常常延烧开去,因此大半已经焦枯了。附近惟有三游洞是古遗胜蹟,山岩比较壮丽,可是离开宜昌颇远。我近以人事倥偬,至今不曾去游赏过。所以在此地的山水风风景,现在不能细叙,且待将来摆。

1935年的宜昌

至于宜昌平日的社会情形,那除出看来觉得寒酸气外,与下游差不多。不过,流通的货币,是用的当五十文的大铜板,放在袋里,只嫌沉重!还用一串钱和一元川洋的四川烂钞票,大都是一张碎成四块,虽然贴着纸条糊了起来,可是也常常要谨防落脱,落脱一块,就不好用了。其他流通用川洋银元和湖北省银行及豫鄂皖赣叫省农民银行的角票。用上海各银行的钞票,须加贴水。洋一元,换钱八吊,坐人力车,买土货,因此比较便宜;但买客货及照相剪髮等消费方面:那价钱可就很贵,并且还不完美。

说到马路,虽然二马路和通惠路带些洋气,但骨子裹还是老大中国底,电车、当然没有,汽车也绝无仅有,马车也不大看见。半都市的土气,所谓一“放大了的小脚”, 尤足令人讨厌。满街是乞丐。

娱乐场呢,公园简直可以说是没有,即有,也是单调简陋,无可游玩的。电影院,也有两三家,可是都像马棚,入门处隔着木栅栏,却像拘留所;所映片子,大部份是五、六年前上海所映过而现已不开者,不但陈旧,而且破碎,幕布上始终像在下暴雨,还常常断,全黑,全白,有时,他们却利用来插广告。不过价钱很便宜,每客不到一角,新片初映时价钱较高,映到后来就逐渐降价。真是有些妙不可酱油醋。

文化程度很低,五、六所中学,全都没有高中部的,只有一所省立乡师有高中程度。旧道德很深,所以没有男女同校的,因此,经济充份的如省立二中,就分了男女两部。春季开学,都要在过了废曆新年以后,并且非过了正月十五这个“年节”,学生还不能到齐。书店很少,都是代售教科书以及帝王剑侠和鸳鸯蝴蝶派的作品的。新文化书籍,虽然并非没有,但是很少看见。

这些琐琐屑屑,谅你们看了要觉得气闷。

那末,我现在来说说废曆新年中,在此地的种种陋俗罢。这个“新年”,虽然已经政府明令废止,但在民间,到了这时,却仍然要休息,结账,拜年,道喜。宜昌地处偏僻尤其如此。一到“年底”,各家商店,都贴出了廉价广告,鞋帽店生意大好,斋馆里顾客拥挤,争买着元宵年糕。家家户户,都把腊鱼腊肉挂在竹杆上晾晒,而最触目的,却要算各家商店中陈列着的好许多代售国民政府航空奖券和重庆市政府公益奖券的红底广告了:“一世界经济恐慌,唯一出路,只有买彩票,准备发财!”“头奖一定在此,快来买券发财!”“本店屡获优奖,诸君快来买票!”而最应时令的是:“快来购买奖券,准备发财过年!”这些口号,倒很能够跳进过年困难的人底眼中,再来多化几个钱呢。

而满街的乞丐,却也要在这个时候,过他一个热闹新年,想趁此先来多讨几个喜钱,所以做出了种种的怪相。他们有的,脸上涂了汚泥,头上戴了泥帽,手里捧着泥盆;有的,破毡帽上插了红纸花彩,肩上挑着几束柴团;有的拿了刀片钢针,故意地插进喉管裹去;也有手牵小猴小狗的;也有一男一女打花鼓,唱小调的;也有一大一小,打竹板,拉胡琴,唱平调的;此外,还有四肢残缺,滚地哀号的;头顶心插着香烛,匍匐膝行的;来来去去,强讨勒索,不一而足还有些流氓,却专门向各肉舖索讨猪肉,倘若给予稍涯,他们就把斫肉刀抓到手里,刀尖向下,直竖在鼻子上面。伙计恐怕发生纠纷妨碍营业,也就只得照付据说他们每人每天可以索得猪肉数斤,收入确是可观了!

一到除夕夜,各家人家都贴起了红纸,供上了香烛,燃响了爆竹,准备“守岁”了。元旦日起,全市休业,只有卖香烛、花炮、和儿童玩具的小店,以及卖酒肉,卖水菓的小摊头,却在街上独趁着威风。还有算命先生的神桌,也还摆在那儿,给人算算这新来的流年。而爆竹声和锣鼓声,却在各处继续不断地响着。

到了“初十”以后,就常常听得街上有罗鼓声敲过,同时伴着一群花灯游行。那些糊纸的竹骨灯,有像大鱼,有像马头,有的方形,有的多角,花色已经不少。后来,到了夜里,那些金锣,皮鼓,以及銛子等的杂奏,在街上来来往往,敲得更热闹得震天价响。打先锋的是一群花灯,后面跟着几个手擎圆筒状的灯炷的人群,还有三四个化装的小丑。人家楼上燃着鞭炮,“劈劈拍拍”迎着他们,还掷过来丢在他们的圈子里。于是,他们就停下来,莹莹的灯火在济济的人头上跳动,锣鼓“砰砰膨膨......”地响着,在这几条灯炷所维持着的一个小圈子里,有一个很大的、画着条絃的绿色蚌壳,按着锣鼓的节奏,在一开一合地舞着。蚌壳里边,藏着一个桃色短衫裤,面涂脂粉,头扎红巾的少女“巨......”警笛一声,于是那熙熙攘攘的人群,在灯炷的火光下向前鑽动了那蚌殻给人托在空中,那少女披了一条毯子,不见了。

在有几处街道上,放着一隻八仙桌,桌上还放着一隻长板凳,等一回锣鼓声敲过来那些花灯和火柱移来的时候,这里就有人燃响了鞭炮,那些人众涌了过来停住了,擎火柱的人把观众驱开了一个圈子,于是锣鼓声大作起来,一隻绿狮子,张着嘴巴,头儿左右前后地囘转仰着,泼剌地跑了几圈,又跳着,又反过头来打小圈儿,牠底屁股扭动着,尾巴摇摆着有时还要奔立起来,又把那前脚伸了一伸。这样玩了一回,于是爬到櫈子上去,又慢慢地爬到板凳上去,又把头儿上下左右地回转,扭屁股,摆尾巴,把头转到屁股上去,盘坐下来举举前后脚腿;于是,又跑下来发疯了似地跑了一回,空气一松懈,就跟着花灯和锣鼓声去了。

还有一次,我看见一隻狮子是有灰色皮毛的,不像普通狮子的只披着一层薄薄的绿绸缎。可是它底身体太小了,奔跳扭动的时候,常常要把头中的和屁股里的两个人身显露出来,所以就觉得不大有趣了。这时,在前面的街心上,也放着一隻八仙桌,桌上又倒放着一隻四脚朝天的桌子,有一隻绿狮子,四隻脚站在桌脚上,还要摇头摆尾巴,和转动身体,这确是难能可贵,可是到底因爲不敢放胆奔跳,所以不活泼,迟钝的疯态,似乎有些急相!

这样沿途打锣表演的,还有一种花船。是一隻红红绿绿的船,上面还扎着一个浅浅的船舶,一个黑鬓朱颜的少女穿戴着一身珠花的古装默默地坐(其实是站着的,船身还是靠她拿住的呢)在这半露的舱中九由四五个人掩着走。有人丢起鞭炮,它就停下来,锣鼓粗荡地响着,有三四个船夫打扮的人,把它前后推着摆动,间或还把船身转了一个圈儿,远有几个乞丐样的人,扭动着头颈和身体,还旋转着,跳跃着,丢着小锣打着,粗声大气地张着嘴巴唱着;这样反复地献了一回丑,于是就走开了。

此外,还有一些人,腿上扎了长脚木条穿着男女的戏装,有的像孔明,有的像关公,有的像张飞,有的像周仓,还有的像拾黄金的小丑,远远看去,好像是在人头上移动。有的,还像打花鼓样地敲着小锣,打着圈儿,唱着歌。

至于能兴奋人的。那要算是烧龙这一囘事了。出宠这个把戏,在前几天早就有了,并且很多,甚至小孩子都在玩。在十二、三那天,四川同乡会里的人,拿竹丝扎成了两个龙头,糊上了一层比纸还薄的麻纱,一个涂了黄色,一个涂了红色,高置在厅中桌上,供着香烛。嗡嗡的人群闹嚷了一会,那些参与出龙的人,一个个从厢房裹出来,额上紫了红或黄色的头巾,穿着锦绸绿缎的紧身衣服,脸上涂着粉,染着胭脂,都像是武戏中的戏子一样。

他们手里都拿了一条弯曲的竹环,燃着熊熊的火光。还有许多人,他们都脱光了衣服,只穿着一条彩色的短裤,有的涂着脂粉,有的涂着黑炭,头上盖着一个竹编的米箩帽,手里拿着龙节骨,和龙头龙尾联在一起,一条盖了一层红布,一条盖了一层黄布,锣鼓轰然大响,鞭炮和爆竹怒呜,于是那两条龙就前后在大门口的庭中,龙嘴啣着龙珠,上下盘转起来。炮声息了,他们也就停了下来,龙头一转,出门打街上去了。

到了十四日晚上,这“川帮”的龙,便上街去烧了。据说在烧的时候,有一个放花的人,对着这许多赤领的人烧去,那花一轰一地一声爆了一个人眼睛烧坏了,当场就倒在地上。那时,“这个放花的打别人的火贯子,打! 打!打!......”这人喊骂着,奔跑着,确是有一些紧张;后来来了一群兵士,把那放花的人捆了起来,这场风波才算了结。可是不巧得很我在那天晚上,第一次到街上去得太早,第二次去得太迟,没有看见。

十五是出灯最后的一天,那天晚上我走到通惠路的时候,在一片黑暗的噪杂声中,看见在那济济的人头上有无数朵火焰在恍动着,锣鼓在振天价地响着。我就挤进这个人圈中去,提起脚尖观看:只见那些靠边的红绿绸缎短衫裤的人,他们手中的火把,儘向著观众挥来,保持着那圈空地。空中擎着两条很长的竹竿,扎着两串鞭炮,“劈劈拍拍”不断地泼剌地跳着响。“趣!趣!趣!”那花筒的火星,疏疏密密地向着龙身飞射过来。有时,还有人拿了一握火药,铁屑,向那火炷抛去,刹时间“轰”然如昼,烟气奔腾。而那些戴着米罗帽的赤搏的人众,在这火花飞溅和罗鼓喧巅之中,却尽自打着圈儿兜转着龙珠,螺旋样地盘卷着那条黄龙,在奔跑着,跳跃着。龙头上的网破碎了,龙身上的布焦灼了,但是“东东堂堂......”,这一条黄龙却还是像着了狂似地旋转着,腾降着。

“花炮烧完了。走啊!走啊!”龙头一转,那密密的人潮使向前动荡了过去。路上有鞭炮声,他们就停下来,可是烧不多久就完了,他们也就轻蔑地扬扬而去。我就好奇心满足了,所以就送别了他们,自回我底房中。

这种风俗,大概是原始人拜物的遗迹吧?他们对于这类少见的动物抱着好奇心,他们转变了它们底情性和行动,将凶暴的变爲滑稽的,将无知的变爲多情的,而模拟着,拜祭着,游玩着。其实,我们在儿童生活中,是常常可以发见这样行爲的,不过比较简单罢了。他们爲了追求愉快而不惜尝受痛苦,他们厌恶了烦燥的单调的生活,而希求一种猛烈的兴奋,和蛮剧的刺激。这虽然是一种粗陋的原始风俗,可是我们在其中却发见了一种虽然出于本性之愚妄而却是非常天眞的艺术的情趣。

不过,倘若我们能在一般人民工馀之闲,所供以娱乐的事情,变更了内容,把迷信的变为敎育的,把杂乱凑合的变爲结构紧密的,把原始的变为现代的,再把单纯的变为复杂的;同时还缩短了时间,节减了经费;那结果不但能够消灭过去的种种陋俗,并且对于社会福利还有莫大的贡献,这个工作的是否能在短期间内完成,那完全要看一般知识份子的努力如何了。

水润宜昌香风吹 摄影/易红

千张珍贵老照片,见证宜昌水电建设“光辉岁月”

【家有老照片 】美好的芳华 | 致敬70年代宜昌民兵

追寻 | 一张宜昌老照片背后的历史烟云

【梦回三峡 • 周末】闪闪的航标灯

【梦回三峡 • 周末】不可忘记的老江渝

【梦回三峡】 新滩,青滩

【梦回三峡】宜昌古八景

梦回三峡:峡江桡夫子

【梦回三峡 ▪ 国庆特辑】沧海桑田话宜昌

一百多年前的长江三峡,惊奇险峻、原汁原味

【梦回三峡】长江三峡大事记(11)

【老城记忆】一张宜昌天主堂老照片唤起的往事

【老城记忆】宜昌大山里有个绝密图纸库

【老城记忆】百年前的这位宜昌小哥

【老城记忆】宜昌四中往事

【老城记忆】百年沧桑强华里

老城记忆 | 宜昌运河

本期编辑/悠游天下

宜昌市摄影家协会主办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价钱,广告,民国,文化,流通,文章,中国,奖券,宜昌,风俗,通惠路,老城,杨晋豪,宜昌城,宜昌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价钱,广告,民国,文化,流通,文章,中国,奖券,宜昌,风俗,通惠路,老城,杨晋豪,宜昌城,宜昌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价钱,广告,民国,文化,流通,文章,中国,奖券,宜昌,风俗,通惠路,老城,杨晋豪,宜昌城,宜昌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