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清、准之战:曾狂妄要与康熙共天下,却终遭大清三征而死的噶尔丹

清、准之战:曾狂妄要与康熙共天下,却终遭大清三征而死的噶尔丹

公元1678年,已经完成一统卫拉特蒙古的噶尔丹,获得了五世达赖赠予的“噶尔丹博硕克图汗”之号,为此,噶尔丹举行了盛大的典礼。

而这就标志着,准噶尔汗国由此成立。

曾几何时,噶尔丹所在的准噶尔部,只不过是卫拉特蒙古中,实力处于中下游的小型部落而已。

但通过两代人的努力,加上出了一个“猛人”噶尔丹,最终,这个小型蒙古部落,一跃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且实力强大的游牧帝国。

此时,整个中亚,能与之相比的,也只有波斯、沙俄以及大清了。

虽说建立了汗国,但噶尔丹的野心仍未停止,继续扩张,是他下一步的计划和目标,不过,由于波斯太远,而沙俄则属于“合作”关系,所以,噶尔丹自然而然的,就将目光瞄准了他东边的邻居,也就是大清帝国。

这个时候的大清,正值康熙皇帝在位。

不过,噶尔丹倒没有直接挑战大清,一来,他自忖实力上暂时不足以和清朝抗衡,二来,他还有一些事情要做。

比如,将自己附近的势力,先一一收入囊中。

因此,从1678年开始,噶尔丹先后率兵入侵了吐鲁番、哈密等地,并将此占为己有,又派兵灭掉了天山南路的叶尔羌汗国。

此外,他还在1681年至1683年,击败了西方的哈萨克汗国,最终势力一度扩展至七河流域与伊塞克湖地区。

而在做完这一切后,噶尔丹东进的计划,便提上了日程。

而要想东进,挡在噶尔丹面前的第一个障碍,便是喀尔喀蒙古,因此,吞并喀尔喀,势在必行。

不过,喀尔喀蒙古毕竟和噶尔丹也属同族,因此贸然出兵,怕是会引起公愤,但俗话说的好,正打瞌睡,有人就递过来一个枕头,正当噶尔丹寻思着找什么样的理由,才能出兵喀尔喀时,一个恰如其分的机会来了。

什么机会呢?喀尔喀发生内乱了。

当时的喀尔喀蒙古,已经臣服于大清,其中实力最强的,为札萨克图汗部和土谢图汗部,但这两大部族,历来就看对方不顺眼,因此平日里就没少发生摩擦。

到了1685年前后,土谢图汗部为泄愤,找了个机会,掠走了札萨克图汗部的大量人畜,这就更让两部之间的矛盾,达到了顶点。

在这种情况下,噶尔丹意识到是个机会,他公开宣布,要支持札萨克图汗部找回面子,而在其支持下,札萨克图汗部底气十足,誓要与土谢图汗部开战。

就在双方剑拔弩张,同时噶尔丹在背后推波助澜之际,大清适时出现了。

毕竟从隶属关系上来说,大清在当时,也算是喀尔喀蒙古的“大哥”,而下面两个小弟要打架,做大哥的,自然得出面调停。

一番调停之后,喀尔喀两大部族,表示愿意坐下来谈一谈。

其实谈的内容也很简单,作为受害一方,札萨克图汗部的诉求,是要土谢图汗部归还掠走的人畜,并赔礼道歉就行了。

坦白来说,这个诉求真的不过分,但问题是,土谢图汗部却不愿意。

因此,这次谈判并不愉快,最终不欢而散,并且在事后不久,土谢图汗还公然率兵入侵了札萨克图汗部,甚至还残忍的将札萨克图汗部第五代汗沙喇俘虏后扔进水中淹死。

更过分的是,在1688年正月,土谢图汗之子噶尔亶,又在一次攻击札萨克图汗部的过程中,杀了刚来来此议事的噶尔丹之弟多尔济扎卜。

且不说土谢图汗部与札萨克图汗部之间的矛盾将会如何,单是其杀了噶尔丹的弟弟这一点,就给了噶尔丹一个充分的出兵理由。

于是,在1688年年中,噶尔丹亲率三万精兵,翻越杭爱山,进入喀尔喀蒙古游牧地区,正式开启了对该地区的进攻。

而由于噶尔丹出现的突然,导致仓促应战的土谢图汗部迅速溃败,但噶尔丹可不是仅仅将其击败就了事,他的目的,是整个喀尔喀蒙古。

于是,在噶尔丹的号令之下,全军开始对喀尔喀蒙古诸部展开围攻,在其凌厉的攻势下,喀尔喀蒙古诸部大败,纷纷往南逃去,史载,“溃卒布满山谷,行五昼夜不绝”。

到了1690年,噶尔丹再次发兵,试图占据漠南蒙古,在取得一定胜利后,狂妄至极的他,终于露出了他的真实目的。

他派人向远在京城的康熙皇帝带话,提出了“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的要求,这意思就是,让康熙皇帝把整个北方让给他,和他一起“共天下”。

而此时的康熙,又在忙什么呢?

这会的康熙,确实很忙,早在噶尔丹建立汗国的时候,康熙忙于平定三藩,而三藩刚平定没多久,将台湾纳入版图的军事计划,又提上了日程。

等到台湾的事情告一段落,沙俄又在边境不安分起来,于是,康熙再次用兵,结结实实揍了沙俄一顿,最终在雅克萨城,迫使沙俄主动停战议和。

这便是雅克萨之战,此战后,清、俄缔结了《尼布楚条约》,明确了两国边界等问题。

而这也是为何在数年的时间内,大清任由准噶尔崛起的主要原因,其实对于准噶尔部的变化和动作,清廷不是不清楚,但奈何分身乏术,因此只得先听之任之。

但在料理完这一切后,康熙终于腾出手来,去解决准噶尔这个麻烦了。

就在噶尔丹嚣张的提出要与康熙“共天下”不久,康熙皇帝又接到奏报,称噶尔丹在暗中与沙俄“互动”,于是康熙随即以国书形式,传谕给在京的俄国使臣,十分严厉的警告俄国使臣,称若是俄方帮助噶尔丹,那就是“负信誓而开兵端也”。

当然,精明如康熙,肯定不会认为仅仅警告一番就会达到效果,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康熙警告俄国使臣后不久,噶尔丹依旧大举南犯,甚至,兵锋一度深入至漠南蒙古的乌珠穆沁一带。

并且,当时驻守此地的清军,由于“违命轻战”,导致大败而回,这么一来,噶尔丹再度深入,一直抵达到了乌兰布通附近。

而乌兰布通,距离北京城,仅有700多里地。

到了这种程度,康熙着实坐不住了,照这样下去,噶尔丹马上就要和他的老祖宗也先一样,兵临北京城了,而康熙,可不想当朱祁镇。

于是,本着维系边境安定,同时也为了国家长治久安,康熙决定,御驾亲征噶尔丹。

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七月,康熙皇帝兵分两路,以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以皇长子胤褆为副帅,率左路军,以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率右路军,两军合计三万五千人,浩浩荡荡开赴前线。

与此同时,先行抵达前线的,还有漠南蒙古诸部所出的近万人,以及由八旗兵、八旗汉军组成的五千人,零零碎碎加在一起,康熙此次动用的兵力,大致在五万人上下。

当然,虽说只要五万人,但气势必须要足,因此,此次出征,清廷对外对外宣称为十万大军。

并且,康熙又亲临率佟国纲等一众大臣亲临前线,亲自坐镇指挥。

那么,噶尔丹一方,当时有多少兵力呢?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噶尔丹的兵力,大概是在三万人上下。

五万对三万,似乎清军的胜算极大,但实际上,这一场仗,清军打的极为艰苦。

为什么呢?首先,康熙派出去迎战准噶尔的军团,行军速度不一样,比如在当年八月初一时,由福全带领的左路军,已经抵达了乌兰布通,但其他军团,尚未赶到。

这么一来,直面准噶尔军的,就只有福全所率的两万余人。

并且,这两万余人,其中火器兵为五千人,重装骑兵为一万人,剩余的,则是蒙古轻骑兵以及部分地方部队。

而对面的准噶尔军,可是有三万人上下,同时还都是骑兵,并且至少有一半的骑兵,还配备了火器。

所以不管从人数上,还是火器装备上,清军处于劣势。

另外,在两军交战最初,噶尔丹的布局,也着实让清军吃了大亏,什么布局呢?当时准军位于山坡之上,这里树林茂密,同时山下还是一条河,而清军就在河对面。

这么一来,就让骑兵无法彻底实战冲击的优势,毕竟马匹也不会飞。

所以,结合地形,噶尔丹命令全军组成了一个“驼城”,也就是把骆驼放到,围城一圈后,在其身上铺上厚厚的毛毡,以此当做掩护。

同时,在驼城内,噶尔丹安排了大量火枪、火炮,又在阵前遍布钩矛。

如此,一个守卫森严,布满陷阱,且能远距离攻击的堡垒便成型,加上其占据山上的地形,对于下方的清军,自然就形成了巨大的威慑。

也正是因为这个驼城,着实让清军吃了不少亏,第一是准军从山上往下射击,自然就比清军由下往上打着顺手,第二,即便是清军击中准军,但厚厚的毛毡,以及毛毡底下的骆驼,都让清军的火器无法对准军造成太大的伤害。

所以最开始,清军是被打的抬不起头来,即便是福全采取迂回、侧击等多种战术,依旧没占到什么便宜。

不仅没占到便宜,还被准军瞅准机会以骑兵冲击,不仅导致清军阵脚大乱,同时国舅佟国纲,还在混乱中被准军击杀。

要是照这么下去的话,清军必然大败无疑,但到了傍晚时分,形势却突然发生了扭转。

为什么呢?很简单,准军固若金汤的“驼城”,居然一分为二,断成两截了,而造成其断开的原因,则是清军的红衣大炮上场了。

之前讲过,清军各个军团的行军速度不一致,其中,携带重炮的部队,更是缓慢至极,当然这也不怪他们,毕竟当时是靠着人力和畜力运输,所以,带着重炮自然走得慢。

但好在傍晚时分,这几门重炮终于来了。

而在重炮的连番轰炸下,驼城自然扛不住,最终被彻底轰塌,在这种情况下,憋了一天气的清军,玩了命的发起冲锋,顶着准军的火器,硬是登上山坡,最终杀进了准军大营附近。

一番搏杀之下,准军大败,噶尔丹趁乱逃走。

原本,噶尔丹在逃走后,清军完全是有能力拦住他的,但福全过于谨慎,加上噶尔丹假意投降后又逃窜,因此最终,噶尔丹还是得以逃出生天。

至此,清、准之间的第一次大战,即乌兰布通之战结束。

此战,表面上看是清军赢了,但实际算下来,清军损失惨重,战损比远高于准军,并且还搭上了一个国舅佟国纲,所以清军并不算赢。

而噶尔丹这边,在对阵清军时,其实并未损失太多人马,史料记载,他最终带回去的兵力,大概有一万人之多,而这还是他在回去的路上,遭受了严重的瘟疫,死了不少人之后的数字。

因此这么看的话,乌兰布通之战,双方算是打了一个平手。

乌兰布通之战后,噶尔丹着实消停了一阵子,当然,那个阶段的局势,也由不得他不消停,一来在他与清军交战之际,他的大侄子策妄阿拉布坦与清廷达成协议,表示愿意合作,因此趁噶尔丹在前线的机会,一举抄了叔叔的根据地。

同时,在噶尔丹败走之后,原先被他占据的吐鲁番等地区,纷纷自立,宣布脱离准噶尔汗国。

这么一来,经历了乌兰布通之战后,噶尔丹实际控制的地盘,仅剩下原先的四分之一了。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噶尔丹依旧贼心不死,他开始暗中与沙俄接触,希望能得到沙俄军事方面的支持,同时,他又想尽办法离间喀尔喀、漠南等蒙古诸部与清廷的关系,甚至在1692年,公然派兵截杀了清廷派往策妄阿拉布坦的使团。

由于噶尔丹小动作一直不断,再一次激怒了康熙皇帝。

原本,康熙认为经过乌兰布通之战,噶尔丹会安分守己,并且他也试图通过和平手段来遏制噶尔丹,但现在看来,唯有将其消灭,方得安宁。

而没等康熙动手,噶尔丹倒是先行动了。

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九月,在沙俄的暗中支持和怂恿之下,噶尔丹率三万大军,进兵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并最终进抵巴颜乌兰(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一带。

同时,噶尔丹还扬言,将在入冬之后,调来五六万鸟枪手,继续南犯。

在这种情况下,康熙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于是,他在接到奏报之后,于次年,也就是康熙三十五年二月,调集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征讨噶尔丹。

这三路军中,东路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统领,共万余人,出兴安岭西进,目的是堵住噶尔丹东进之路,而西路,则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振武将军孙思克率领,共四万多人,自归化北上,切断噶尔丹后路。

至于中路军,由康熙亲率,共三万余人,大部分为京师八旗兵及火器营兵,于东西二路军做策应之势,形成夹击,相机歼敌。

原本,噶尔丹是想利用以逸待劳的方式,来对远道而来的清军来一个突然袭击,但在得知康熙居然亲自来了之后,噶尔丹意识到这次清军将会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因此十分干脆的“尽弃帐房、器械等逃去”。

倒不是噶尔丹胆小,主要是当时清军兵力要比他多得多,噶尔丹又不傻,当然知道什么叫以卵击石,所以,跑为上策。

但是,康熙既然都亲自来了,会让他这么轻易就跑了吗?

得知噶尔丹逃窜后,康熙随即命内大臣马思喀为平北大将军,一路将噶尔丹追击至特勒尔济口,但由于马思喀所带兵力不多,遵照康熙指示,未与噶尔丹正面交锋。

当然,康熙这么安排,可不是要把噶尔丹放走,而是在当时,费扬古的西路军,已经抵达噶尔丹所在之地附近。

之所以赶得这么巧,其实说起来,费扬古也是一把辛酸泪。

西路军在启程后,费扬古便和振武将军孙思克议定,两人各率一军前进,最终在翁金(今蒙古海尔汗杜兰西)会师。

但出发没多久,孙思克部在穿越沙漠时,就遇到了大风雨,并且一连几天都是,这就极大减慢了其行军速度。

所以,最终孙思克比约定的日期晚了几日,方才在翁金与费扬古会合。

而会合之后,费扬古一看这哪行?照这么下去,非耽误了行程不可,于是,他从孙思克挑出四千精兵加速赶路,而孙思克剩余的兵力,一半留守翁金,一半在后方缓进。

但费扬古出发后不久,恰逢噶尔丹逃窜,并且其还将沿途的所经之地青草尽焚,而这刚好又是费扬古原定之路,不得已之下,费扬古只得绕行。

这么一来二去,等到费扬古快走到特勒尔济口的时候,便刚刚好赶上噶尔丹逃到了这里。

严格来讲,此时的费扬古,并不占优势,一来当时噶尔丹手底下还有一万多人(之前三万人投降清军一部分,又逃走一部分),而费扬古则只有六千多人。

二来,费扬古已经赶了好几天的路,此时称得上是疲惫之师。

因此,在得知噶尔丹的踪迹之后,费扬古通过侦查附近地形,同时结合自身情况,当即决定,要给噶尔丹来一个“反客为主”。

如何反客为主呢?就是不出动攻击噶尔丹,而是摆开防御阵型,让噶尔丹来攻。

当然,要想让噶尔丹来攻,得先把他诱骗来才行,因此,费扬古安排前锋统领硕岱,率几百人去叫阵,并且嘱咐他,要边战边退,制造一种清军不堪一击的假象,这样才能把噶尔丹骗过来。

最终,硕岱圆满完成了任务,他将噶尔丹以及准军,引到了费扬古精心准备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名叫昭莫多。

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这里北面和东面都是高低起伏的山丘和丘陵,而西面则是一条河流,只要把噶尔丹引进来,同时布置得当的话,那么就很容易对其“包饺子”。

而为了实现这个计划,费扬古提前在各个方向,均布置了兵力,同时还遵照康熙的指示,全部人下马步战。

一切布置停当,单等噶尔丹往里钻。

最终,不知是计的噶尔丹,一头扎进费扬古为他准备好的包围圈里,而在这里,清军奋力拼杀,并且埋伏在山头的清军,又以弓箭、火炮对准军猛烈攻击,一时间,场面几乎是一边倒。

当然,噶尔丹这边也是玩了命,毕竟他也知道,不玩命今天怕是走不掉了,因此,拼杀之下,隐隐有与清军打成平手的趋势。

关键时刻,宁夏总兵殷化行向主帅费扬古建议,派出两路骑兵,从侧翼分别对准军包抄,这样就能几方合围下取胜。

而费扬古当机立断,采取了此建议,因此,噶尔丹再也抵挡不住,其军大乱阵脚,被清军一一搏杀,最终噶尔丹仅率数十人拼死逃走。

这便是昭莫多之战,而这一战,也是清军自和准噶尔开战以来,第一次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大胜,而噶尔丹也因此此战,元气大伤,再也不复往日规模。

战后,噶尔丹地盘尽失,几乎到了无处可依的地步,不得已之下,他只得带着残部,流窜于塔米尔河流域,而到了这个时候,噶尔丹其实已经成了一股流寇势力而已。

但饶是如此,康熙皇帝依旧不放心,毕竟他是见识过噶尔丹快速恢复实力情景的,并且,此时噶尔丹新败,俗话说“趁他病,要他命”,因此,康熙依旧决定,要彻底消灭噶尔丹,防止其东山再起。

于是,在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二月,康熙决意再一次亲征,举行第三次征讨准噶尔的军事行动。

此次行动,康熙派出两路人马共6000人,分别由费扬古、马恩哈率领,目的就是剿灭准噶尔残部。

不过,此次清军并未大动干戈,便取得了想要的战果。

怎么回事呢?就在康熙决意亲征,同时大军刚刚开拔之际,噶尔丹不仅走投无路,同时身边人也众叛亲离,到了最后,仅剩下几百个人哈跟随着他。

并且,由于居无定所,噶尔丹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像什么牛羊之类的物资更是没有,只得靠着宰杀马驼,或者是捕捉野兽为食。

在这种情况下,噶尔丹也是心灰意冷,在拒绝了康熙派来的招降之人后,于当年三月中旬,饮药自尽。

至此,曾经一手建立准噶尔汗国,击败多个对手,且令康熙极为头疼的噶尔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噶尔丹的死,也标志着准噶尔汗国彻底崩塌,其死后,遗体被部下火化,而骨灰则被尾随而来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夺走,最终于当年八月,在康熙的勒令之下,策妄阿拉布坦江噶尔丹的骨灰,送至京城。

三征准噶尔,是康熙在位时期的一大军事举措,此举虽说耗费了清朝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但最终消灭了噶尔丹,解决了康熙的心头大患,更保证了边境的稳定。

只不过,让康熙没想到的是,准噶尔的下一任继承者,在未来又给大清朝带来了大麻烦,不过这些问题,则要留给康熙的儿子们去处理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实力,沙俄,札萨克图汗,准噶尔,天下,噶尔丹,汗国,蒙古,机会,康熙共,故事传记,喀尔喀,康熙,噶尔丹,清军,蒙古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实力,沙俄,札萨克图汗,准噶尔,天下,噶尔丹,汗国,蒙古,机会,康熙共,故事传记,喀尔喀,康熙,噶尔丹,清军,蒙古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实力,沙俄,札萨克图汗,准噶尔,天下,噶尔丹,汗国,蒙古,机会,康熙共,故事传记,喀尔喀,康熙,噶尔丹,清军,蒙古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