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民国时期的“历史教科书”相比清末时期,其中在庚子之乱部分

民国时期的“历史教科书”相比清末时期,其中在庚子之乱部分

关于庚子之乱这部分内容,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中慈禧出现的频率均在4-9次。这时期历史教科书中慈禧出现的频率和篇幅随着清末遗存势力及影响的减弱而逐渐增多,且对她批判的程度也是与日俱增。

民国时期的历史教科书相比清末时期,其中在庚子之乱部分,不再回避这一敏感的话题,而是将庚子之乱的直接原因归结于慈禧因泄恨而作出盲目排外的疯狂举动,篇幅多者达到了450字左右,少者80字左右(详见附录三)。这时期教科书中慈禧对义和团前后由剿到抚再到剿灭的过程、对八国联军侵华的罪行、对慈禧作为当权者做出的决定和活动均有提及,但是对《辛丑条约》的危害并没有作相应的分析。

有关清末立宪运动这部分内容,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中慈禧出现的频率均在3次左右。教科书重点书写的是慈禧不得已而应之及其毫无立宪的诚意,使得“假立宪”引起了“真革命”,自行打翻了二百七十年来的政治地位。其中篇幅多者达到了240字左右(详见附录三),也有部分教科书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内容中均未提及慈禧。这时期历史教科书在清末立宪运动这部分内容中对慈禧的态度较为混乱,形象多样,对清末立宪运动只是简单的罗列,缺乏价值判断。

有关甲午中日战争、颐和园和海军经费。这一时期历史教科书中慈禧出现的频率普遍在2次左右。因受中外战争影响,这时期历史教科书重点篇幅是对慈禧在国难当头之时挪用海军经费的荒谬行径及其腐败、昏庸的书写。其中篇幅多者有130字左右(详见附录三),由于缺乏考证和史实依据,这一时期在甲午中日战争与慈禧之间的联系这方面内容中,有关慈禧的内容多引用《慈禧外纪》,而大多数历史教科书中则选择避而不谈。

有关慈禧个人的相关内容,这时期大部分历史教科书仍旧选择以事带人的方法,将慈禧放置于历史事件中书写,其形象也是随着历史事件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只有部分历史教科书对慈禧的个人简介和评价作了直接书写,重点篇幅是对慈禧家世、她入宫为妃为皇太后的简单历程、她横恣,贪婪,擅政等的叙述,其中篇幅多者更是达到了1120字左右,少者也有400字左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各项事业为迎接新的时代均改弦更张,历史教育也不例外。中学的历史教材和历史教学也开始了根本变化。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中小学教材的编纂和批准基本上实行统编制和国定制,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教材体制与社会发展和教材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且在继承前人编写教科书经验和教训并摸索前进的路上走了很多弯路,其中历史教科书经历了脱离国情、生搬硬套苏联教科书,脱离实际、脱离师生水平的历史教材领域的“大跃进”等坎坷历程。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思想更是冲击着历史科学和历史教学的阵地,中学历史教科书成为“重灾区”,历史教育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短暂的停滞,甚至后退。

通过努力,笔者搜集到这一时期出版并发行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近代史部分共13本,具体详见附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与慈禧有关的内容仅占整个教材的一小部分,主要集中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这两个章节,在辛酉政变、洋务运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政府面临的边疆危机、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中对慈禧只字不提。

由此可见整个教材对慈禧个人的书写少之又少,且对慈禧个人也没有进行介绍和评价。这时期历史教科书主要是将慈禧放置于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中书写,观点与评价主要穿插或隐于史实叙述之中。在戊戌变法这部分内容中,慈禧在这一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出现的频率均在4次左右。

教科书重点书写的是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失败原因,失败原因内容部分突破了过去将责任完全归咎于慈禧等人的一边倒局面,对其失败的认识呈两种倾向,一种倾向认为失败的原因是戊戌变法自上而下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这一根基,且依靠帝国主义来实现社会改革和民族独立,失败是必然的,篇幅多者达到了470字左右;另一种倾向是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归咎于以顽固阴险的慈禧为代表的旧党的阻碍和破坏,篇幅达到了240字左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多者,篇幅,慈禧,戊戌变法,教科书,历史,民国时期,教材,内容,部分,消息资讯,篇幅,慈禧,戊戌变法,教科书,历史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多者,篇幅,慈禧,戊戌变法,教科书,历史,民国时期,教材,内容,部分,消息资讯,篇幅,慈禧,戊戌变法,教科书,历史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多者,篇幅,慈禧,戊戌变法,教科书,历史,民国时期,教材,内容,部分,消息资讯,篇幅,慈禧,戊戌变法,教科书,历史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