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解说《雍正王朝》第13期)
对于胤禛来说,追缴国库欠款的差事搞砸,是办差以来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站在康熙的角度,这回追缴国库欠款的行动本身固然重要,但他心里其实还藏着另一层盘算,那就是借这次机会认真仔细得考察一番这个儿子。
关注胤禛和胤祥江南赈灾、监修受损河堤的整个过程,康熙总体上是满意,甚至是颇为赞许的。康熙站在老百姓的立场,拿“天不惊地不惊,就怕四爷调回京”的口风来说事;还在太子谈及四弟激烈欺诈的手段有欠光明时,立马拿天津桂顺斋的萨其马转移话题。种种迹象可见,康熙是抱着肯定的态度,来看待的胤禛这次江南之行。
如此,就使康熙萌生了进一步观察、考验四阿哥胤禛的兴趣,而考察的契机便是追缴国库欠款一事。小编凭什么下这样的结论呢?蛛丝马迹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则是选定胤禛当追比欠款的大臣
胤禛办完江南赈灾的差事,尚在回京的途中,朝廷就已经将追缴国库欠款提上了议事日程。而且康熙默定的欠款追比大臣,就是四阿哥胤禛,只等胤禛一到京城,即行追缴事宜。
事前准备工作上,康熙特意叮嘱太子胤礽到户部,负责将欠款官员名单及欠款数目详细造册。可以说康熙对欠款官员的基本情况是做了一番了解的。
这也解释了为何康熙后来在乾清宫了解追缴欠款的风波时,对桑配、邓元芳、图伦升等人的情况了如指掌。原来康熙早就已经布好了局,只等观察胤禛主持追缴欠款任务时的表现。
而胤禛、胤祥回京时在朝阳门码头的那场小插曲,更加让康熙认定了这次选择胤禛当追比大臣的正确性。
八爷党撺掇众位皇子阿哥、朝廷百官到朝阳门码头搭棚子、设酒宴,还配上皇帝才能用的御乐、宫灯和龙旗,用百官盛情、兄弟情义做托词,千方百计得给胤禛下套,胤禛都能一一化解。康熙知晓后对这个儿子更加欣赏,特意关照御膳房安排一顿御宴,让胤禛和胤祥用过饭后再觐见。
二来是撇开胤祥,让胤禛独当一面主持追缴欠款事宜
康熙否决胤禛的意见,不让胤祥参与追缴欠款的差事,明着说是让胤禛当一个真正的孤臣,真实的用心却是要考察一下胤禛单独主持大局的办事能力。
对这个儿子,康熙的印象是他为人过于急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而胤祥的性子比起胤禛来更为火爆。
治国理政多年的康熙,深知朝廷政事盘根错节、复杂异常,一个人光有一腔热血、正义之言,但缺乏闪转腾挪、轻重缓急的处世之道,也还是远远不够的。
康熙对于胤禛的期待,就是要他磨掉身上那股子急躁之气,静下心来看问题、想事情、出结论。比如在追缴国库欠款上,胤禛就缺乏足够的事前调查。这恰恰是康熙对他最为担心的性格短板。
对于欠款官员的具体背景情况,胤禛了解吗?
应当有些了解。第一集开篇黄河水灾,揭发国库挪借亏空内幕的便是四阿哥胤禛。上殿之前,他特意到户部核算了一遍国库存银与灾区邻近各省的存粮情况。
然而借款人的背景,及借款理由等方面是否详细调查,情形尚不清楚。小编倾向于胤禛并未深入进一步了解掌握,要不然也不会眼巴巴得看着魏东亭上吊。还有借国库的钱在外面放高利贷、做生意的桑配、邓元芳、图伦升,此等行径嫉恶如仇的胤禛要是知道,怎么会放任他们的欠款不去追缴?
按照康熙的思路,是按借款原因来区分借款官员,排个轻重缓急的次序办理欠款事宜。
比如桑配、十阿哥胤一类的,肯定是要严厉得督导着追缴;
像魏东亭那样情有可原的,可以灵活变通稍微缓一缓;
还有陈文胜那类,虽然用心不甚光明,但这次差事的重点是追还银子,没有必要把心思和精力花在对他们的思想教育上。
纵观这次差事,胤禛在用人上,康熙也是不满意的。康熙不让急躁的胤祥参与追缴欠款,却没成想胤禛自带了一个同样办事操切、一根筋认死理的田文镜。
胤禛举荐的田文镜,性情与胤禛也差不多。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胤禛对太子、田文镜对胤禛,都说出了“苟利社稷......”的一番大道理,瞧瞧!两个人口风都几乎一模一样,怪不得能同穿一条裤子。
康熙最后对追缴国库欠款风波进行收场了结,首先处置田文镜时说的那番话,就很有深意。
“做官和做人是一个道理,做事固然要认真,但总要怀一点仁恕之心......”
明着是说田文镜,背后的意思实则是告诫与田文镜性情相似的胤禛。目的是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告诫胤禛在办差整个过程中的缺失。
紧接着针对胤禛的那些话,康熙言语之间,教育训导的意味就更加浓重了。
“你这个人一向以精明自诩,这一次该查的、该追的,有些可以缓一缓的,你却不能量情度势,弄得不该死的死了,该办的没去办,都查了吗?”
很明显,这段话是在责备胤禛。你手头上掌握着充足的政治资源,皇帝鼎力支持让你放开手脚得去干,你却不能静下心来抓住重点当突破口,只是一味用浅显的欠款数字排名,眉毛胡子一把抓得蛮干。导致勋贵功臣魏东亭上吊而死,桑配等奸猾之人逍遥法外,实在是不该啊!你那急躁的脾气不改改,能办好差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