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按照明朝史料里面的丁口黄册记载,认为清朝初期人口7000万左右——这本身就是一大笑话。
中外很多人口专家早已经考证过,明朝的人口记载就是一笔糊涂账。
其一,且不说古代的人口普查制度是不是完善,单说明朝的“黄册”是怎么记录人口的,流民、佃户没法统计、“夷人”(少数民族)不入册,女子、老人、残疾人不登记,甚至10岁以下男丁也可能看心情。就想想,这一下官方统计数据跟实际会差多少人口?
这些都能在洪武年间的官方文件看到,为啥要这样干?明朝“黄册”是用来做收税的依据,收不到税的人口,朝廷和地方官那就没心情登记了。
其二,既然“黄册”是地方上向朝廷贡税的依据,一级级地方官那就尽量把自己地面上的丁口,往少了说。为啥往少了说呢?给朝廷少了,地方上就可以留下很多了。这种情况很普遍,明代很多官员奏折中都有过吐槽。
当然了,为了避税,很多老百姓逃避丁口普查,很多偏僻农村的人口根本不在朝廷的记录之内。
丁口黄册
看看,明朝的丁口黄册造假有多厉害:明实录里记载的永乐元年(1403年)的官方人口数据是66598337,到永乐十年(1412年)后官方人口数据变为65377633!永乐的前十年,大明朝国力强盛、政通人和、没有大灾大难,怎么国家人口没增长,反而10年时间硬生生少掉上百万?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赋税,永乐元年(1403年)的赋税粮是31299704石,永乐十年(1412年)则是34612692石。人少了,可是赋税却增加了。可见明朝朝廷的人口数据纯属糊涂账!其实明朝的王世贞在《弇山堂别集》中早就怀疑过实录中的人口有问题。
实际上明朝初期继承的人口起码超过1.2亿;明朝峰值人口起码超过2亿,而明末人口起码在1.5亿以上。
也就是说,经历明朝末年的战乱,清朝初期人口应该是1.2亿到1.5亿,而到清朝在道光时达到3.8亿,到同治四年(1865年)时,经历太平天国和鸦片战争,人口人口减少到3.18亿。
如此看来,清朝的人口从建立以后到1870年代,200年也就增长不到三倍。200年里才有三倍增长,而同时期,世界主要国家的人口增长率都在5倍左右。
宋朝时我国人口已经破亿,明朝时将人口稳定亿级水准。同时元明时期引进早熟水稻在南方大规模推广,薯类和玉米这些高产作物的引进,资本主义萌芽社会分工的发展......都为人口增加奠定了基础,可惜明朝没来得及享受这些,就遇上了小冰河时期,在天灾人祸的情况下灭亡!
清朝统治者鼓励生育,在户口登记方面更加严格,而且少数民族和妇孺、残疾人一律登记造册,隐藏的黑户要比明朝少很多。正好清圣祖提出“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税赋跟人口脱钩,人口增长也成为了地方官员的政绩,这才有了清朝人口快速增加的感觉。
实际上,清朝朝廷前一百年,人口统计数字的增加,更多的是把少数民族和以前的黑户统计进来了。而清朝后期的人口增加,不过在大基数下的自然增长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