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问题是国之大事,关乎民生大计,社稷存亡。
古代的物价如何?
如今的一百块钱在古代又可以买到些什么呢?
只不过,鉴于各朝各代货币制度五花八门、变化多端。
在探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兑换成统一的物品,更有助于我们直观看清现代的一百元的在古代的购买力。
好在历朝历代,多有用白银做成货币的。
故此,以白银换算相对合适。
依据最新汇率,一百块钱可以兑换成18.5克白银,约等于0.4两。
那么这些白银,在不同朝代可以购买多少东西呢?
繁荣盛世的唐朝
唐朝是个明君贤相迭出的时代。
唐太宗继位后,重视生产,减轻赋税。
同时,他下旨合并州县,减缓“民少吏多”的情况。
最终呈现“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和大好局面。
这就为盛唐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到了玄宗时代,初期的李隆基尚担得起励精图治的明君之名。
他组建了一个人才济济的朝廷。
诸如宋璟、张九龄一类的辅弼良臣,辅助玄宗广开贸易,大兴科举,为朝廷吸纳了不少人才。
在君臣同心的治理下,玄宗初期的唐朝财政十分充裕。
同时,其农业发展稳健,天灾鲜有。
故此物价也非常低廉。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将白银货币化的开端。
在唐朝,一两白银约为1000文钱。
文,即货币计量单位,类似一角、一分。
0.4两便是400文钱。
根据唐代政治家杜佑的记载,玄宗初期一斗米约15文,十二斤为一斗,约1.25文一斤。
一升酒三十文,一只鸡单价是三十文,水果类诸如葡萄是十五六文一串。
当时一个普通泥瓦匠月薪大概为270文,400文相当于他一个半月的工资。
也就是说,100块钱够一个泥瓦匠在唐朝玄宗初期买几百斤米外加几只鸡,再来几串葡萄了。
当然,也可各置办一些,旁的用来购置衣服被褥生活用品或者修缮房屋等,厚收薄支。
由此可见,盛唐的确是个幸福感十足的时代。
有趣的是,在唐代有个传说,女仙吴彩鸾看中了进士文萧,下凡与他结成夫妻。
奈何文萧一介书生不善营生,彩鸾只好写书卖钱。
当时,一部小楷《唐韵》,在市场上可卖到五千文钱,约等于现代的一千两百块钱。
可见在唐朝物质充盈不难做到。
但想要为精神食粮买单却要费些功夫。
贸易发达的宋朝
北宋开国可谓顺利。
宋太祖赵匡胤以一场“黄袍加身”大戏夺下政权。
而后,朝代更迭也相对平稳。
战役虽多,但是死伤损坏程度较小。
正因如此,新生的政权得以顺利承接了前朝稳定的经济盘。
比起前面几个朝代开国的满目疮痍,宋代可谓“顶级开端”。
除此之外,宋代器重商业,广开海外贸易,大兴制造业,还取消宵禁。
所以这一时期,社会自由度极高,也造就街市一派繁荣之景。
诸多因素汇集一起,便使得宋朝成为了中国古代最富裕的时期。
税收丰厚,“公务员”的工资自然也就随之水涨船高,以京城为最。
北宋时期,一两白银约等于2000文钱。
那么,0.4两便是800文钱。
根据北宋民俗学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汴京禁卫军一个月的饷银约为3000文钱。
0.4两是一个禁卫军大约八天的工资。
宋代同现代城市一样,靠近市中心的物价便偏高。
店面装修、餐具上乘,价格自然昂贵一些。
当时,有一种用上等玻璃制作的餐碗,叫做“碧碗”。
拿一个碧碗,捞一把热气腾腾的面,再浇上一勺“造齑”,十文钱一碗的杂酱面便奉上前来。
这里的造齑,便是肉和蔬菜切碎炒的混合物,类似现在的杂酱。
吃饱喝足后,再走到旁边的街市购置家用。
汴京的新郑门、西水门和万胜门,每天早上都有人从城外运鱼进城叫卖。
这种鱼每斤约为一百文。
而猪肚、猪肺、鸡鸭鹅兔一类的肉食单价不过十五文。
卖酒翁拖着“平头车”载着酒桶卖酒,一斗酒为五百文钱,十升为一斗。
如此算来,五十文钱就可买一升酒,够抱一箱半的“雪花啤酒”回家。
除此以外,北宋时期还有个特殊的政策。
为了缓解城市内快速的人口增长与租房供给不平衡的现象,北宋官方政府开发置办了大量公租房。
一个月的租金不过四百文钱而已。
对于汴京的禁卫军而言,一百块钱在交了房租后,还可以买条鱼、鸡鸭鱼肉若干,再抱箱酒回去,甚至还能存下许多。
万国来朝的明朝
明朝前期一两银子约为1000文钱。
在太宗时期,米价十分低廉。
明朝臣子因为明太祖朱元璋的规定和限制,工资极低,且很多时候以物资代替银两发放薪酬。
根据《明史》的记载,当时的大臣可以用拿朝廷发的大米俸禄去兑换银两,七八石米才可以换到一两银子。
石是重量的计量单位,一石约等于100斤。
即,八百斤米才可以换一两。一斤米仅需1.25文钱。
一百块钱可以在这个时期买近八百斤米。
明太宗朱棣在上位后,大力发展军士屯田制度和改革盐贸,兴建水利,改良赋税,平漠北收蒙古,又派郑和下西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广开贸易。
经过十余年的精心整顿,边疆稳定,商贸繁荣,缔造了永乐盛世。
大明出现万国来朝的景象,发展得相当景气。
然而到了明朝末期,鲁班皇帝朱由校22岁便驾崩了。
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半路接了兄长的班。
崇祯之才为臣为王尚可,为君确实有些难为他了。
而且此时的明朝在先前几任君臣班子的不作为下,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朝野皇室之腐败,民生之凋敝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政治混乱,局势动荡,以至于各地物价悬殊且涨跌极其不稳定,对比明朝初年物价开始惊人地飙升。
崇祯年间,一两银子约等于2000文钱。
此时水果诸如梨子,一文钱可以买三枚,猪肉约20文每斤。
然而米价则是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明末遇到了小冰河时期,天灾频繁,又多地大旱,土地收成稀薄。
加之贪污受贿之事横行,米价达到了十几两银子一石,约莫30~40元一斤。
一百块钱在崇祯年间买两斤米、几个梨子就用得差不多了。
而普通工人的薪酬根本无力承担这高昂的米价。
一时间,大米成为奢侈品,饿殍遍野。
愈发失控的清朝
清朝是将白银货币制度贯彻得最彻底的时代。
相较于其他朝代实物交易广泛,以至于货币不能占据绝对优势,清朝的白银货币流通性就非常大了。
康熙皇帝平三藩收台湾,稳定了军事环境。
而雍正皇帝推行“火耗归公”和摊丁入亩,安定民生,鼎新革旧,严明吏治,创造了一系列稳定的财政收入政策。
此举为乾隆皇帝极为夯下了良好的基础。
乾隆时代在清朝是较为鼎盛的时期,但是经济的发展往往也伴随着物价的水涨船高。
清代岭南诗人黎简就曾说过“谷丝久倍寻常价,父老休谈少壮年”的话。
可见乾隆时期物价之高。
清乾隆时期一两白银约为1000文钱。
根据清朝档案记载,那时一个小工的月钱约为200文,100块钱在清朝差不多相当于四个工人的月钱。
逛菜市,猪肉单价约为50文一斤,大米10文一斤,鱼20文一斤。
若是普通小工,一个月的薪水在买了一斤猪肉、一条鱼和几斤米后便所剩无几了。
当然,清朝的小工是舍不得常吃肉食的,一年吃一回也是常事
因此,100块钱在清朝大抵可保障四个小工家庭的温饱一月余。
到了清末,通货膨胀更是到了离谱的地步。
根据《前尘旧梦》中谈到的溥仪在位期间御膳房购置菜类的账册,猪油高达850文一斤。
换言之,100块钱在清末就够买斤猪油。
当然,清末时期御膳房非常善于从公家账上揩油水,账单并不透明。
这里还曾有个小趣闻。
光绪皇帝在未出宫之前,一直以为鸡蛋是奢侈品,只有皇家才吃得起。
因为根据御膳房的报账,鸡蛋是二十两一个。
直到访游民间,他才知道鸡蛋就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品类。
一个御膳房都敢行尽中饱私囊喝油吃腥到如此。
可见清末皇室对下层以至于对全国的控制能力都近乎失控。
结语
用现在的货币换算成白银来估量购买力并不算十分合理准确,只能粗略判断,因为古代货币汇率和制度政策在不断变换。
然而这样一番粗糙的阐述,我们也可以窥见同样的白银额度,在不同时期购买力大相径庭。
在北宋初中期可以让人酒足饭饱,在明末清末却让人饥肠辘辘。
货币的升值贬值与政治时局、朝野稳定程度紧紧挂钩。
从货币的购买力也可以看尽历代王朝的兴衰成败,楼起楼塌。
说的是货币,看的却是民生国情。
古今多少事,尽付叹息中。
参考书籍
《旧唐书》
《通典》
《东京梦华录》
《明史》
《徐霞客游记》
《清实录》
《蔡东藩清史演义》
《前尘旧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