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三藩是康熙大帝在位期间一个非常重要的功绩,三藩之乱也是清朝初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事件,平定三藩之乱也标志着康熙大帝彻底加强了自己的皇权统治。
1、三藩之乱的历史背景
清朝自入关之后,仅仅依靠自己的八旗兵力不能完全的控制统治南方各省,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清朝初年分封了三位藩王,封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兼辖贵州、靖南王耿精忠,镇守福建、平南王尚可喜,镇守广东。
其实三藩势力的养成,还是由于清政府要利用他们平定南方反清势力并且要他们镇守南方的结果,在政治、经济上给了三藩很大的自主权,尤其是吴三桂,清朝政府还给予其便宜行事的权利。
三藩拥兵自重,平南王、靖南王各有兵力十五佐领,平西王直接佣兵五十三佐领,兵力非常之多,吴三桂很多的亲信部下还被清朝政府封为陕西提督、贵州提督、四川总兵等要职,三藩势力遍布全国,威胁到了皇权统治。
2、康熙大帝实行撤三藩
随着三藩拥兵自重,势力膨胀,康熙亲政之后经常说“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厪念。”甚至还把这三件事刻到了宫中柱子上来提醒自己。
在康熙六年,平西王向康熙帝上书说自己眼睛有疾病为由请求康熙不要再让自己管理云南和贵州两省的事务,其实就是为了试探康熙,于是皇帝顺水推舟将云贵事务交给了两省的督抚管理。
康熙十二年,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归养老家辽东,让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与此同时,朝廷有两股声音,大学士索额图、图海等人认为不能撤三藩,但是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等人力主撤三藩。
朝堂之上的两股声音显然撤藩符合康熙帝的心意,他考虑到三藩手持重兵,势力以后会很大,对国家没有好处,所以皇帝下旨让三藩全部撤出关外。
3、三藩之乱开始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吴三桂起兵叛乱,他起兵后不久,孙延龄在广西呼应吴三桂,罗森、郑蛟麟、昊之茂在四川呼应吴三桂,耿精忠在福建开始叛乱,台湾的郑经渡海进兵福建漳州、泉州和广东潮州,提督王辅臣又叛于宁羌。不久尚之信在广东起兵。看来声势浩大,可除了陕西的干辅臣,这些人不过是三藩的老班底,偏居南方各省,清廷对他们的背叛应该并不意外。
三藩起兵反清之后,四川的部分土司、苗民和青海的部分少数民族也相继支持吴三桂。
进入康熙十五年五月到七月之后,以王辅臣在平凉战败为转折点,清军开始成为有利一方。与此同时,郑经在福建占据各个地方,耿精忠一方面要对付郑经,一方面又要对抗清军,于是仓促投降。
在耿精忠投降后不久,尚之信也在广州相继投降。于是清政府开始集中兵力平定吴三桂。
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建国号大周,本来想以此为军队鼓劲儿的吴三桂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并没有改变吴三桂反叛军的任何困境。
同年秋天,吴三桂因病去世,他的孙子吴世璠继承帝位,叛军少了吴三桂这个首领,军心瓦解,清军乘胜追击,进逼云南,在康熙二十年底,吴世璠自杀,部下皆出来投降,三藩之乱平定。
吴三桂拥兵几十万为什么会失败呢?
我觉得有几点原因:
第一点,吴三桂没有得到汉人的支持,永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皇帝,他的地位不用怀疑,而且反清复明的势力中,它具有广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但是吴三桂为了他证明忠心,杀死了永历皇帝。
第二点,吴三桂的背叛太过频繁,显示背叛明朝投靠李自成,又背叛李自成投靠清朝,放清朝入关,最后又起兵反清,典型的小人人品,举着反清复明的旗帜,最后自己当了皇帝,就是在欺骗大家。
第三点,吴三桂的盟友各怀鬼胎,没有统一的行动,而且百姓也想过安定的生活,不想被战争打乱自己的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