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四年,太上皇乾隆驾崩,清仁宗即刻将矛头对准了无人庇佑的和珅。
众大臣看到和珅倒台了,纷纷上书弹劾其罪过。清仁宗亲自下令将和珅革职下狱,宣布了其二十条大罪。
此时,大狱中和珅唯一的念头就是保命,而他想到唯一能救自己的便是乾隆赏赐给他的那个“保命诏书”了。
和珅如同抓住了最后一棵救命稻草,颤抖着双手打开了诏书,他看到那里面的三个字后,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和珅
权倾朝野的和珅
如果和珅能一直将“敛财”奉为人生第一事业,也许就不会被嘉庆皇帝如此记恨。他千不该万不该在乾隆末年把持朝政,控制嘉庆皇帝。
公元1796年,乾隆皇帝年岁已高,身体抱恙,便下旨传位于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
但此时的朝堂上其实还是以乾隆为尊,嘉庆只是个有名无实的角色罢了。嘉庆二年,和珅在朝中的权势愈发厉害,同时掌管刑部以及户部,还深得乾隆的信任。
朝中文武百官无一人敢和其作对,只有刘墉和董诰在暗中寻找能与之抗衡的方法。根据记载,乾隆因为年迈无法看清奏章,就让和珅日日跟在身边处理国事。
甚至,在每日上朝的时候,和珅都会站在乾隆和嘉庆的旁边摄政,嘉庆那简直是有苦说不出。更夸张的是到了后期乾隆说的话别人都听不明白,只有和珅能懂。
这样一来,和珅相当于“听”完乾隆的话,自己做判断,一时间整个大清朝都暗地里管和珅叫“二皇帝”。
如此做派,嘉庆皇帝能容忍至今完全是因为乾隆皇帝尚在人世,和珅心中未必不明白。彼时,和珅为了能够延长乾隆的寿命也想了很多办法。
其中,最让世人诟病的怕就是和珅的“报喜不报忧”了,朝廷上一应大小事宜他都只挑着讨乾隆欢心的说,而那些令人忧心、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能拖则拖或干脆不提,这也直接导致了大清后期的许多危机。
而乾隆之所以如此信任和珅,还要从和珅早年的经历说起。
少年和珅
提到和珅,我们往往都是联想到一个偷奸耍滑、爱财如命的形象,但殊不知少年时期的和珅根本不是如此。
彼时,和珅绝对算得上是风流倜傥、一表人才,不但颇有天赋,还知道努力刻苦。
他之所以这么懂事儿,还是因为家中频遭变故,虽然和珅的出身并不差,属于正经的满族八旗,但三岁时,母亲就因为生弟弟难产去世了,九岁时,父亲也突发疾病去世,只留下了和珅和弟弟相依为命。
打小便寄人篱下的两兄弟,深知生活的不易,对于学习之事更是不敢有一点马虎,都希望日后能凭借过人的本领有一番作为。
和珅在考上咸安宫之后,每日都跟着先生钻研学问、精进自己,没多久便熟练掌握了满、汉、藏、蒙四种语言,四书五经更是倒背如流。
老师吴省兰对这个聪明又努力的学生很是喜欢,常常逮住机会就向外人夸赞自己的得意弟子。一次,名士袁枚在拜访吴省兰听到此话后,直接起了去看看和珅的心思。
毕竟,能得到吴省兰这位先生夸赞的人实属不多,谁知,袁枚见到和珅后也彻底被其气质折服了,当场便写了首诗来抒发情感。
此事过后,各路人士对和珅的好奇心也就越发高涨了,当朝尚书还特地将和珅请到家中去写匾额。
和珅也成功的抓住了这个机会,赢得了尚书大人的称赞和肯定,没多久就被推荐去做了三等侍卫。而第二年,和珅就因为在乾隆皇帝面前接出了诗词再次被提拔。
要说和珅是从何时真正得到乾隆皇帝信任的,那就一定绕不开李侍尧这件案子。当年,李侍尧为官期间,也没能经受住钱财的诱惑,经常压榨百姓,利用职位之便大肆敛财。
东窗事发后,朝中大臣人人都想参他一本,乾隆思前想后便将此事交给了聪明机敏的和珅去办。
和珅是一贯会察言观色的,他稍加分析便想通了其中关窍,这事情既要给天下百姓和大臣们一个交代,又不能真的将李侍尧置之死地。
因为,李侍尧的钱财有相当一部分还流到了当今圣上那里,乾隆从心里是想放他一条生路的。于是,和珅最后将此案办的满足了两边人的心思,也顺利的得到了圣心,官升户部尚书。
除此之外,和珅还解决了清朝彼时的一个大难题,那就是对西藏地区的治理。乾隆皇帝在位时很注重西藏地区,但苦于语言不通,一直都不太顺利。
而和珅少年时期学习的藏文就刚好能派上大用场,再加上和珅此人善于沟通,管理西藏地区对他就算不得难事了。
这些事情堆积起来,自然和珅的地位也就水涨船高了,而有权有势后的和珅也没能把持住自己,逐渐走上了贪腐的道路,还一发不可收拾。
乾隆在位时期未必不知道和珅的所作所为,但终究念着君臣情分没有处置他,还为他留下一封“保命诏书”,那这里面究竟写了什么呢?
三字诏书
乾隆皇帝在生前曾亲自就和珅一事与嘉庆聊过,其目的便是探一探嘉庆对和珅的看法,希望能劝说嘉庆不计前嫌,留和珅一命。
彼时,嘉庆恭恭敬敬的无半点懊恼之情,表现的十分依赖敬重和珅,想必这也是和珅掉以轻心的原因之一吧。
但根据野史记载,嘉庆皇帝早就视和珅为眼中钉、肉中刺了,根本无法忍受乾隆对和珅的宠信胜过自己,再加上各地官员贪腐严重,起义频频发生,除掉和珅似乎成了一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嘉庆皇帝为了能顺利的将和珅连根拔起,费了不少心思,在乾隆刚刚驾崩的时候,便安抚和珅让其安心为乾隆操办丧事,实际上这根本就是为了牵制住和珅。
嘉庆利用这个空档,直接罢免了和珅在军机处的一应职位,并在朝堂上放出风声,引得大臣们为了保全自己纷纷弹劾和珅。
后知后觉的和珅反应过来时,已经是锒铛入狱了,这时候说什么都晚了。和珅在这命悬一线之际,能想起来的救命办法唯有那一封乾隆赏赐的“保命诏书”了。
待他在漆黑一片的刑部大牢中慌慌张张打开此诏书时,却只看见了三个大字:“留全尸”!原来,乾隆生前便料到了和珅的结局,真是“知子莫若父”。
彻底失去希望的和珅瘫坐在大牢里,久久不能动弹,心中回忆着这在人世间的五十年,一时间感触颇多。
最后,嘉庆皇帝赐了三尺白绫给和珅,让他自尽于大牢中。
据记载,和珅被抄家后,朝廷足足抄得了雪花白银八亿两!这是什么概念呢?乾隆时期整个大清王朝一整年的税收才不是雪花白银七千万两。
因此,民间对和珅被处死这件事可谓是拍手称快,还戏谑的称:“只有和珅倒台了,嘉庆皇帝的国库才能吃饱。”
小结
世间之事,多好坏参半,非黑即白的情况很少存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也大都如此,和珅为官最大的过错在于贪污,但这也确实无法抹杀他是个有才之人的事实。乾隆年间三大中堂说的就是和珅、纪晓岚、刘墉,而清朝的许多大事也都出自其手。
不过,如和珅这般有手腕的人物也最终难逃一死,也确实能好好警戒世人莫要被权利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