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星河般悠长的时光隧道中,是谁给伊比利亚半岛吹来了文明之风?是凯尔特人和塔尔特苏人;是腓尼基人和古希腊人;是古罗马人和摩尔人。凯尔特人带来了铁器、制陶和火葬技术;塔尔特苏人带来了农业、畜牧业、运河灌溉、开采金银铜矿和蜂蜜酿造技术。腓尼基人带来了珠宝、香粉、葡萄酒酿造等,而古希腊人则带来来冶炼、纺织、腌制鱼以及希腊文字。最重要的是,腓尼基人和古希腊人带来了航海贸易,让三面环海的伊比利亚半岛变成了可以靠“海”吃饭的半岛。
塔里法
贝赫尔-德拉弗龙特拉
如果说这些人或因部落割据,或因只对海岸有兴趣而只让伊比利亚半岛出现了文明的微光,那几乎占据了整个伊比利亚半岛的古罗马人带给半岛的文明则像阳光普照大地一样,是全方位的。他们在5个多世纪里从政治、经济、文化、建筑等方面无微不至地从肉体到精神哺育着半岛上未开化的人们。可是,随着西罗马帝国的崩溃,整个欧洲便陷入了黑暗的中世纪,伊比利亚半岛也不例外。统治着这个半岛达3个多世纪之久的蛮族西哥特人不仅没能给半岛带来新的文明,还把古罗马的很多文明丢进了垃圾桶。
而给半岛重新带来文明之光的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他们到达半岛后,跟北非的柏柏尔人和半岛本土的穆斯林被统称为摩尔人。那么,居住于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人和北非的柏柏尔人为什么要横跨直布罗陀海峡来到伊比利亚半岛呢?
贝赫尔-德拉弗龙特拉
贝赫尔-德拉弗龙特拉
贝赫尔-德拉弗龙特拉
贝赫尔-德拉弗龙特拉
跟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行将朽木之时把蛮族请进来一样,这些摩尔人也是被邀请进来的。公元8世纪初,西哥特人建立的西哥特王国陷入了王位争夺战。这个时期,伊比利亚半岛的唯一陆地邻居-法兰克王国的墨洛温王朝还处于诸侯割据时期,并没能形成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式王国。但在阿拉伯半岛上,一个新兴的阿拉伯帝国正在横扫中亚和北非,并开始觊觎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而不争气的东罗马帝国此时正处于20年混乱时期,皇帝走马灯似地轮换,死于非命是家常便饭。可以说,阿拉伯帝国的倭玛亚王朝是那时除了大唐帝国外,世界上最具实力的王朝。
公元711年,北非总督的部下,一个名为塔里克的非洲柏柏尔人在接到西哥特人的邀请后,率军渡过了直布罗陀海峡。他采用了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的“破釜沉舟”战略,一路攻城掠地,最后占领了西哥特王国的首都托莱多,把邀请他进来的西哥特王国送上了西天。西哥特王国,是不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呢?次年,北非总督穆萨也加入了征服伊比利亚半岛的战争中。这些摩尔人仅用3年,就征服了大半个西班牙。
直布罗陀海峡
直布罗陀海峡
直布罗陀海峡
直布罗陀海峡
虽然穆萨和他的部下都因擅自征服伊比利亚半岛而获罪,但穆萨的儿子却留了下来,继续他父亲未完的征服大业,可是他却因为娶了信奉基督教的妻子并允许妻子保留基督教徒的习俗而被穆斯林杀害。之后,阿拉伯帝国派来的总督在征服了半岛绝大部分区域以后,挥师跨越了比利牛斯山,势如破竹进入了今天的法国领土,一直打到我在夏季的法国之旅中去过的卢瓦河河畔的图尔。
这个卢瓦尔河,有点儿像中国的长江,它是法国南北的分界线。若不是法兰克墨洛温王朝的宫相查理·马特在732年的图尔战役(Battle of Tours)中打败了这些穆斯林,基督教在欧洲这块土地还能不能存活都不好说。这个查理·马特也是因为在此战中攒下了足够资本,因而他的后代才有可能成为罗马教皇的“主心骨”,并让法兰克王国改朝换代,成立了加洛林王朝,同时为持续了千余年之久的教权和皇权之争埋下了伏笔。
摩洛哥
摩洛哥
摩洛哥
到此时为止,这些穆斯林也只是在为自己开疆扩土,并未给伊比利亚半岛带来文明,而一个皇族的到来,却彻底改变了半岛和欧洲的文明因子。他和他的后代,不但让半岛迎来了文明之光,而且让半岛上的穆斯林迎来了几个世纪的嘉年华。这个皇族就是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他的祖父是倭玛亚王朝的哈里发。在他不到20岁时,倭玛亚王朝被阿拔斯王朝所取代,倭玛亚王朝的所有皇亲国戚都被追杀。他历尽艰辛,死里逃生,成了唯一的漏网之鱼,最终来到了伊比利亚半岛,于公元756年建立了一个持续275年的后倭玛亚王朝。与他同时存在的是在欧洲大陆纵横驰骋,奠定了今天法德意疆土的查理曼大帝。这两位开天辟地的君主瓜分了伊比利亚半岛,而拉赫曼一世的占比更高。
因为拉赫曼一世拥有的倭玛亚王朝皇室血脉,因而之后追随他和他的后代而来半岛的,并不仅仅是一些四处征讨的武夫,更有倭玛亚王朝和伊斯兰世界的精英。他们为半岛带来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医疗、科学、建筑和教育等,使之成为了欧洲和伊斯兰世界学术的灯塔。到称号为“长胜者”的拉赫曼三世和他的学者儿子时,首都科尔多瓦成了世界的文化中心,也是欧洲最大的城市,与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齐名。令人惊讶的是,当时就有50万居民的科尔多瓦已经消灭了文盲,书店和图书馆随处可见,还有著名的科尔多瓦大学。而街道都用砖瓦铺设,路边是灯光通明的路灯,跟古罗马时代一样的300座公共浴室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此时是公元10世纪。而当时的欧洲呢,能用木桶洗澡已经很奢侈了,至于路灯,伦敦15世纪才出现,更别提图书馆和大学了,欧洲什么都没有。
塔里法
塔里法
塔里法
塔里法
摩尔人让伊比利亚半岛有了质的飞跃还不只这些。他们让贫瘠的半岛变作了瓜果飘香的园林和农田,石榴、柑桔、柠檬、香蕉、杏和无花果等水果,还有茄子、甘蔗、棉花、大米和香菜等,以及日后让法国卡尔卡松和卡尔比发家致富的菘蓝等,都由摩尔人引进。同时,这里也变作了西方的丝织业和商贸中心,更变作了文明传播的基地。这文明,照亮了沉睡中的欧洲大陆,给日后改天换地的欧洲文艺复兴送去了点点星火。有学者说,文艺复兴时的透视绘画法来自摩尔人阐释的数学、建筑学和光学理论。还有学者说,西方今天使用的餐具也来自科尔多瓦城的厨房。可见,那时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文明已经到了多么登峰造极的地步。
但是,盛极必衰,穆斯林和基督徒的分水岭就在《圣经》中预言的人类第一个千禧年后。随着后倭玛亚王朝在1031年的覆灭,摩尔人陷入了内斗,而欧洲大陆在上帝“新天新地”的预言下,走向了新征程,一步步把文明的穆斯林甩在了身后。当这些穆斯林在1492年被基督徒轰出伊比利亚半岛后,基督教徒们终于扬眉吐气,可以仰天长笑了。不过,这些摩尔人却永远留在了西方人的记忆里。在英国莎士比亚的名剧《奥塞罗》、法国最著名的史诗《罗兰之歌》和德国诗人海涅的《曼苏尔》中,都能见到摩尔人的身影。
贝赫尔-德拉弗龙特拉
贝赫尔-德拉弗龙特拉
贝赫尔-德拉弗龙特拉
贝赫尔-德拉弗龙特拉
除了在剧作中能见到摩尔人的身影外,今天在安达卢西亚自治区内,也到处能看见摩尔人风格的建筑,它们留在我们第一次的西班牙之旅中去过的塞尔维亚、科尔多瓦和格拉纳达城市里。这一次我们绕过繁华无比的塞尔维亚,从千年古城加迪斯沿着大西洋海岸一路向东,在葡萄园遍地的沿途一边欣赏着摩尔人经典的白色建筑,一边开往没什么名气的安达卢西亚小镇贝赫尔-德拉弗龙特拉(Vejer De La Frontera)。可西班牙的万般风情,正是散落在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镇里。令我们意外的是,这个小镇居然有旅游中心,还有一波接一波的旅游团前来。难道这里藏着什么秘密吗?
通体雪白的小镇建在离大西洋海岸仅有8公里的半山腰上,是不折不扣的山城,也是地地道道的迷宫,曾被西班牙旅游局评为西班牙10个最美丽的城镇。站在小镇的高处,可以俯瞰大西洋和直布罗陀海峡,还可以眺望丘陵和田野。史学家们说,这个小镇自旧石器时代起就有人居住,是南欧最古老的文化和文明发源地。因小镇建在190米的小山上,因而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古罗马人最先开发了这里,今天还留有罗马的渡槽等遗迹。
贝赫尔-德拉弗龙特拉
贝赫尔-德拉弗龙特拉
贝赫尔-德拉弗龙特拉
贝赫尔-德拉弗龙特拉镇上的大西洋
到西哥特王国时,西哥特人扩展了小镇,使其直达大海。公元711年塔里克进入伊比利亚半岛大败西哥特人的瓜达莱塔战役(Battle of Guadalete)就发生在这里。这场具有非凡意义的战役是摩尔人征服西班牙的开始,也奠定了他们几乎畅通无阻直捣西哥特王国首都托莱多的根基。在战役中,摩尔人以少胜多,西哥特国王和西哥特王国的很多贵族都在此战中丧生。当穆斯林被赶出伊比利亚半岛后,这里成了阿拉贡王国和卡斯蒂利亚王国的边界。怪不得这个只有1.2万多人口的小镇有如此多的游人呢。
我们在迷宫般的小巷里爬坡,一边欣赏着这座带有鲜明摩尔人建筑风格的多元化小镇,一边走向关门(Closed Door)。关门也称南门或柏柏尔门,直面大西洋,由摩尔人修建。为了抵御海盗的进攻,从中世纪末到18世纪这个门都被关闭。离关门很近的是一个摩尔人于公元9世纪建造的城堡(Castle Vejer)。它建在小镇的最高处,有三个长方形塔楼,还有穆斯林风格的双门和武器庭院。
关门
城堡
城堡
城堡
在小镇里,还有一个塞古尔门(Segur Gate),由当地的公爵于15世纪末建造,门厚三米多,是防御堡垒的第二个内门。它的旁边是很有气势的萨尔瓦多教区教堂(Divino Salvador Parish Church),教堂中保留着古罗马时期的两根柱子。此教堂建在一个清真寺的遗址上,从11世纪开始修建,之后不断扩建,最后形成了罗马式和哥特式的混合风格。
说实在的,我们最初并没有对这个小镇有过多的期待,没想到它给了我们的印象如此之好。纯白的小镇既干净又幽静,清早的这里大批的旅游团还未到来,只有我们一家三口在小巷中穿梭。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还有微风吹在脸颊上,那感觉又舒服又欢畅。我们肆意在小巷中行走,等到我们想折返时,却怎么也找不到停车场,最后又走回了城堡才算了事。
塞古尔门
萨尔瓦多教堂
萨尔瓦多教堂
我开车朝塔里法(Tarifa)驶去,无数次回望这个有着鲜明摩尔人风格的白色小镇,想起被誉为“安达卢西亚夜莺”的诗人洛尔迦的诗句:“你唱着歌儿离去了,幻变成为乐音和上天的光焰。”
从小镇到塔里法的50公里路上,依然是一个接一个的纯白小镇,这让我觉得摩尔人的世界似乎离我并不遥远。我们沿着大西洋海岸,穿过塔里法海岸边10公里长普拉亚洛斯兰斯海滩(Playa los Lances),开进享有冲浪者天堂美誉的塔里法。塔里法在欧洲大陆的最南端,欧洲大陆在这里形成了一个V字形状,塔里法就在V字的底部。它的一边是大西洋,另一边是地中海,那个重要性可以跟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相媲美的直布罗陀海峡就在它的面前延展。站在塔里法的海岸,可以眺望摩洛哥土地。当年摩尔人正是从摩洛哥跨越直布罗陀海峡前来征服伊比利亚半岛的,也是从直布罗陀海峡灰溜溜地回到摩洛哥的。离非洲大陆区区15公里的塔里法,见证着摩尔人的光辉岁月,也见证着摩尔人的黯然神伤。
塔里法
塔里法
塔里法
塔里法
塔里法的名字,听起来是不是跟首次入侵伊比利亚半岛的塔里克的名字很相像?没错,他就是在这里登陆的伊比利亚半岛。只不过,他是在正式登陆半岛的前一年登陆的这里,其目的劫掠,他登陆后便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这里。也是因为这次劫掠的成功让他尝到了甜头,因此第二年他才敢背水一战,从此开启了穆斯林在伊比利亚半岛近8个世纪的狂欢。
塔里法的重要战略地理位置,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从这里出土的腓尼基坟墓已经表明塔里法曾是他们的一个定居点。不过,真正开发它的却是古罗马人。当这块土地被蛮族先后入侵后,塔理法成了蛮族汪达尔人前往北非的集结地,而把汪达尔人赶进直布罗陀海峡的,正是之后在伊比利亚半岛建立了西哥特王国的西哥特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又一代人在伊比利亚半岛上“抛头颅,洒热血”。
塔里法
塔里法
塔里法
当摩尔人征服伊比利亚半岛后,此城在公元10世纪开始被加固,拥有强大的防御工事,但依然人烟稀少,今天也只有1.8万多人。14世纪,当它的邻居阿尔赫西拉斯(Algeciras)遭到毁灭性打击后,它才成为卡斯蒂利亚王国唯一的海军基地。在穆斯林和基督徒纠缠的光阴中,塔里法也留下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印记。镶嵌着蓝色线条的白色房屋及用瓦罐和花草点缀的庭院,还有路边迎风舒展的棕榈树及古老的城堡和城墙,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海桑田。
我把车开到老城区的赫雷斯门(Puerta de Jerez),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停车位,最后在离它一公里处才勉强找到了一个。塔里法没有贝赫尔-德拉弗龙特拉小镇漂亮,也没有它的坡度,但却比它热闹,街上人来人往。赫雷斯门是13世纪所建的古城墙一部分,最初城墙有三个城门,如今只剩下这一个。城门上方雕刻着铭文,用来纪念塔里法人在13世纪末帮助卡斯蒂利亚国王征服了这座城市。
赫雷斯门
古兹曼城堡
古兹曼城堡
古兹曼雕像
这个城门正对着我们停车的萨尔多街(Calle Batalla del Salado),此街的名字来源于发生在此的萨拉多河战役(Battle of the Salado River)。1340年摩尔人中的一支在直布罗陀海峡摧毁了卡斯蒂利亚王国的舰队,之后推进到了塞维利亚附近的萨拉多河(Río Salado),结果与卡斯蒂利亚王国和葡萄牙王国的联军相遇。双方激战后,摩尔人惨败,不得不撤回北非。这是基督教“收复失地运动”最后阶段最重要的战役之一。
我们从赫雷斯门走向建于10世纪的古兹曼城堡(Castle Castillo de Guzman)。这个城堡是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修建的,旨在保卫这个城市。而古兹曼是13世纪末这里的总督,他受卡斯蒂利亚国王之邀来守护塔里法。为了保存这座城市,他牺牲了自己被摩尔人俘虏的儿子,成为了“收复失地运动”中的一个传奇,他的雕像被放置在阿拉米达大道(Paseo de la Alameda)旁。这条大道位于老城区、城堡和海港之间,我们从这条大道走入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塔里法港,每人花了70欧元登上了渡轮,沿着摩尔人来到和离开伊比利亚半岛的轨迹,横渡直布罗陀海峡,踏上了摩洛哥的土地。在直布罗陀海峡上,我们回顾着摩尔人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嘉年华,也回顾着如今被英国占领的直布罗陀的悲与喜。
路线
塔里法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