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图文连载计划#
书接上回。
前面我们说到,康熙为了敲打和提醒处在观望中的众皇子,不仅没有追究胤禛“纵容灾民闹事、逼迫盐商捐款”的责任,还让上书房拟旨加封胤禛为雍郡王。
他之所以会这么做(领导只奖不罚肯定有他自己的用意),就是想用这种看起来 不怎么公正的处置方式,来激励他的那些皇子们,让他们主动站出来承担追比户部欠款的差使。
“你们中间谁愿意出来,承担追比欠款的差使,哪怕只追回一千万两,朕这就加封他为亲王。”
没想到,面对亲王这样的诱惑,他的那些皇子们还是不为所动。
原因是追比欠款的差使并不好办,他们(众皇子)都抱着这样的一个心思,不愿意得罪人,更怕把人得罪了还追不回欠款。
对于八阿哥胤祀而言,不愿得罪人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他拒绝办差的真正原因,是他想借机重创太子实现他“以宽仁收买人心”的夺嫡策略。
为此,他不仅推掉了追缴户部欠款的差使,还在第一时间辞掉了监管户部的职务。
八阿哥胤祀把监管户部的职务转让给胤禛而不是其他人,就是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完成他这个借刀杀人的计划。
这样做不仅可以挽回他放纵官员挪借库银收买的人心,还不会有人质疑他的夺嫡之心。
不得不承认,胤祀预谋了很久的这个计划,可以说是非常完美。
但他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他并不具备转让监管户部职务的权利,并且他也没有弄清楚康熙的“意思”。
康熙作为一个“集团”的直接领导,最想要是的什么?是朝廷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就要在第一时间站出来为朝廷分忧。
这里又为我们揭露了一个职场潜规则,领导向下属征求意见是为了把差事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他们最想看到的是有人能主动站出来处理问题,而不是有了困难所有人就止步不前。
所以当胤祀把追缴户部欠款的差使给推掉了以后,康熙明显有些不高兴,许久之后才转身对太子胤礽说道:“太子,朕想问问你的意思。”
康熙的问话比较隐晦,胤礽在回答之前,必须弄清楚这样的一个问题,即康熙的“意思”,是指胤祀对胤禛的举荐?还是胤祀转让户部职务的奏请?
康熙的“意思”,是指胤祀把监管户部的职务转让给胤禛的奏请吗?不是。
官员的任免都是朝廷说了算,胤礽虽然贵为太子,但他并没有这样的权力。因此,康熙的“意思”,只能是胤祀对胤禛的举荐。
如果胤礽分辨不出康熙的这个“意思”指的是什么,就很容易踩雷,结果就是和老八一样,越俎代庖只能让康熙龙颜不悦。
也就是说,胤礽只能对胤祀举荐胤禛担任追缴户部欠款的差使发表意见。
那么,对于这个办差的人选,胤礽又是什么态度呢?
胤礽作为户部的头号欠款大户,短时间根本拿不出50万两银子,他担心八爷党的人接了这件差使会给他使袢子。
一旦他挪借的银两用途被落实,对方再以他生活奢靡不注重国计民生为由弹劾他,他的太子名位就不保了。
换句话说就是,胤礽不希望八爷党的人接这件差使,这个办差的人必须是他的人。他只有把自己人推上去,才有回旋的余地。
于是,他就顺着胤祀的意思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儿臣以为,四阿哥胤禛办事认真,宜乎担任这个差使。”
胤礽的回答非常具有针对性,他避开了胤祀转让户部职务的奏请,只对户部欠款的差使予以了回应。
意思是说,由谁监管户部我说了不算,所以我不发表意见。既然四弟的能力已经得到了皇阿玛的认可,那我就顺着老八的意思举荐老四胤禛。
由此可见,太子胤礽并不傻,只是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容易随波逐流,缺乏主见。
有了这一层理解之后,我们再来看在畅春园召开的那一次御前会议。(详情请看连载03)
康熙借桂顺斋的沙琪玛岔开话题,就是想让胤礽多听听老百姓的声音,要有自己的判断与评价,而不是去迎合朝臣们的看法。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会有这样的一个疑问:康熙在朝会上这么隐晦的意思胤礽都能准确地分辨出来,那么,康熙在畅春园的态度那么明确,难道胤礽没听出来吗?
既然听出来了,那他为何还要和康熙对着干,主动站出来“声讨”胤禛呢?
理由很简单,他不希望看到任何一位皇子崛起,威胁到他作为太子的既得利益。
暂且不论胤禛有没有夺嫡之心,毕竟胤禛的皇子身份就摆在那里,对他而言都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如果康熙有什么超乎寻常的恩赏,他还顺着康熙的态度表达,最终的结果只会给自己树立一个劲敌。
此外,江南募捐顺利完成以后,康熙势必会下令追缴国库欠款,这个差使很可能也会落到胤禛的身上。
一旦胤禛再次完成,胤禛的身份还会得到提升,他不允许任何人威胁到他的帝位。
所以,他只能对胤禛予以适当的打压。
康熙已经肯定了胤禛的做法,胤礽还主动站出来说胤禛的不是,那就只能说明——胤礽是在刻意为之。
综合以上理解,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即诸位皇子对于权力的渴望,表面上看似很平静,背地里其实早已暗流涌动。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看太子的做法。
胤礽身为一个集团的“主管领导”,为了一己之私就打压自己的皇室兄弟、党羽成员,完全不顾大局,于情理上不合,更谈不上“以德为本、以仁导行”了。
所以康熙只能赶紧终止了会议,然后还说了这样的一句话。
“这老四老十三家里都怎么样了?他们奔波在外,你这当兄长的,该多关心着点才是。”
意思很好理解,康熙就是在告诫胤礽,你不能光想着自己的利益,他们奔波在外不辞劳苦是为了替朝廷分忧,你既是太子又是他们的兄长,更应该关心他们而不是打压他们。
胤礽在畅春园“声讨”胤禛是为了维护他作为太子的既得利益,举荐自己的党羽成员胤禛来办理追比欠款的差使,自然是为了给自己“行点方便”。
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康熙又怎么会不明白呢?
也就是说,康熙非常清楚太子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所以当胤礽发表完意见之后,康熙并没有表态,而是把目光转向了皇长子胤褆。
“胤褆,你是大阿哥,你说呢?”
“回皇阿玛,按理儿臣也应该接这个差使,为皇阿玛分点忧,但……既然太子和八弟都认为四弟来干较为适宜,儿臣也没有异议。”
胤褆先是强调自己身为皇长子责无旁贷,然后再以尊重“主管领导”、“分管领导”的意见为由,推掉了追比欠款的差使。
在三位具有代表性的皇子发表了意见以后,其余皇子也给予了“儿臣等均无异议”的回答。
之后,康熙又把视线转移到臣子们的身上:“上书房,你们呢?”
第一个站出来的是佟国维。
“微臣以为,户部欠款之事,人多面广,既要将欠款追回,又不能使欠款的官员太过难堪。雍郡王胤禛办事不讲情面,担当此任原很适宜,但若太过操切,也怕激出变故。八阿哥胤祀素有贤名,若能继续管理户部,和四阿哥一道办理此事,则能刚柔相济,收互补之效。”
佟国维先是强调了追缴户部欠款存在的两个难题:一、追回欠款。二、维护官员体面。然后再以胤禛办事不讲情面为由,提出了由胤禛和胤祀会同办差的建议。
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胤祀已经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佟国维为何还要把胤祀推上去,并建议由其继续管理户部呢?
难道是佟国维会错了意?当然不是。
你别忘了,在畅春园召开的那一次御前会议上,他和马齐主张的态度是一致的,都认为四阿哥胤禛行事过激、办事不讲情面。结果是什么?立刻遭到了康熙的反驳。
也就是说,从康熙反驳马齐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猜到了康熙的想法,并且他也知道追比欠款康熙会用什么样的人。
那他为何还要建议让胤禛和胤祀会同办差呢?
归结起来就是态度和立场的问题。
佟国维作为坚决拥护八阿哥胤祀的一员,他始终并且一直保持着对胤祀的支持态度,可他毕竟拿着朝廷的俸禄,作为一名首辅大臣,他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以大局为重。
有了这个作为前提,我们再来看佟国维的那番话,就能理解佟国维为什么会这么做了。也就是说,佟国维并非会错了意,而是在顺着康熙的“意思”维护胤祀。
这里又为我们揭露了一个职场潜规则,领导在征求意见的时候,你在给出合理的建议之前,首先要给出说服别人的理由,然后才能下结论。
佟国维的那段话,前半段说的都是理由,后半段说的是建议,最后才给出了结论。
继佟国维说出自己的观点之后,马齐也主动站了出来。
“佟国维所见即是,微臣同意他的看法。”
马齐这只老狐狸,既不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表明自己的立场,属于职场上那种标准的摇摆派,见风使舵、随声附和就是他们一贯的作风,这种人的话基本上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建议。
所以马齐发言后,康熙并未给出具体态度,而是专门问及了张廷玉:“衡臣,你的看法呢?”
“知人之明,无过皇上,关键是能够追回欠款,如果顾虑太多恐怕反而误事,请皇上乾纲独断。”
从张廷玉的回答来看,他很清楚康熙会用什么样的人,也知道什么样的人才能追回欠款。劝康熙不要顾虑太多,意思是说他支持康熙的做法。
张廷玉强调康熙的识人之明,谁会反对?办差的最终目的是追回官员们的欠款,有没有说错?
有了这两个无人敢有异议的前提,张廷玉再将转了一圈的决定权交给了康熙。
这就是张廷玉深得康熙、雍正两代帝王倚重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职场中最能获得领导青睐的做法。
这里又为我们揭露了一个职场潜规则,领导征求意见就只是单纯地想要征求意见,绝不会下放决定权。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问话对象的选择并非随意,而是有着更深层的用意。
胤祀监管户部,胤礽监理国事,胤褆代表着诸位皇子,三位首辅大臣则代表了举朝上下的文武百官。
康熙向他们征求意见,不仅实现了“惟公义是从、绝无偏私”的正面形象搭建,还完成了覆盖全面的民意调研——几乎全票通过了四阿哥胤禛去追比欠款的安排。
不过,康熙并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将已经形成公论的安排再次搁置,以便留给自己足够辗转腾挪的空间。
“好好好,你们的意见朕都知道了。至于是否就让四阿哥担当这个差使,朕的意思是等四阿哥回来之后,问问他自己再说。”
然而,还没等胤禛明确接下追比户部欠款的差使,那些不想让他担当这个差使的朝臣们就聚集在了朝阳门码头,做好了套、布好了局,开始向他发难了。
那么,胤禛又会如何应对呢?我们下期再接着说。
创作不易,喜欢请点个关注,更多精彩持续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