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民国才女苏雪林逝世,享年102岁。
提起苏雪林,很多人都觉得陌生。比起同时期的女作家,苏雪林名气并不大,但她成就斐然,既是文笔卓然的作家,又是妙笔生花的画家,还是传道授业的教授,出版过多本散文集和戏剧集,与冰心一起被称为“冰雪聪明”。
可惜,如此才华横溢的女子,感情生活却不尽如人意,守了一辈子活寡。她的一生,究竟有怎样的故事?
1897年,苏雪林出生在浙江省瑞安县一个官宦家庭。母亲是大户人家的千金,父亲是当地县令的儿子,家庭条件很不错。
年幼的苏雪林很活泼好动,喜欢玩些男孩子的玩意,舞刀弄枪,甚至捕鱼捉鸟等。然而,苏雪林生长在清朝末年的富裕家庭,必然要遵守大户人家的规矩。尤其苏雪林的祖母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
于是,苏雪林4岁就缠足,被迫学习女红,尽管她对穿针引线毫无兴趣,但身为女子的她是无法像兄弟们那样去学堂读书的。直到七岁时,苏雪林才被允许在家里的私塾跟读,理由是祖母认为孙女识字后可以教她念大悲咒。
自此,苏雪林正式开始了启蒙学习,《三字经》《千字文》《女四书》等她都学得很认真,虽不解其意,但也能背诵全文,还学会了一两千汉字。
后来,家里的男孩子都转去学校读书,苏雪林的私塾学习被迫中断。而对一个爱学习的孩子来说,没有老师,只好自寻出路。
苏雪林依靠在私塾学会的文化知识,从哥哥们手中借了很多书籍来读,从《唐诗宋词》到《西游记》《水浒传》,再到《史记》《汉书》等,甚至国外的小说译本,苏雪林一一涉猎,埋身书海。
别人眼中无趣的汉字,成了她童年最大的乐趣,也正是这一阶段的埋头苦读,给她打下很好的文学基础。
此外,苏雪林还跟哥哥学习绘画,尝试自己创作写诗。
虽然苏雪林已自学成才,可国外留学回来的二叔觉得女孩子还是得上学,不能将眼光局限在宅子内。于是,在二叔的劝说下,苏雪林成功入读碚媛女校。
这所学校很注重宗教礼仪,每个周日都要做礼拜。苏雪林并不喜欢这所学校,但她依旧刻苦学习,期末考试时还得了全校第一。
半年后,苏雪林结束学习学业,跟随母亲去了乡下。一去到那儿,苏雪林就患了疟疾,每次发病都疼到起不了床,头发也大把大把地掉。一旦身体稍有好转,苏雪林就会读书,求知若渴。
1915年,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招考,苏雪林非常心动,却被思想封建的祖母拦下。她只好苦苦哀求家里人,说考上了就是公费读书,不用家里出一分钱。可祖母依旧没有松口。读书无门的苏雪林内心极度压抑,有几次都想跳下深涧自杀。祖母看到苏雪林如此决绝,也只能点头同意她入学。
在师范学校读书期间,苏雪林比以往更加刻苦认真,从未辜负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学习机会。
她的文章行云流水,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加上能诗善画,被同学们称为才女。毕业后,苏雪林因为表现优异被留在母校附小教书。
不过,苏雪林并不甘心一辈子当个小学老师。两年后,她考上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在学校,她跟随李大钊、周作人、胡适等人学习,与庐隐和冯沅君等才女成为同窗。
有着如此良师益友,加上五四运动带来的朝气,苏雪林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她用“苏梅”等笔名发表了许多诗文、时评,其中《人口问题研究》《新生活里的妇女问题》等都受到很高的赞誉。
1921年,24岁的苏雪林选择去法国深造,在她看来五四运动后社会风气过于自由,每个男人都想有个女朋友,无论是否成婚。但她只想要一个不受世俗干扰的环境。
或许,这个理由听起来很可笑,但不难看出,当时的苏雪林一门心思扑在学业上,感情世界的灯红酒绿是一点也不想。
为了能够顺利留学,苏雪林一直瞒着家人,直到出发的前一天晚上,她才告知母亲。到了法国,苏雪林因为水土不服经常生病,体弱的她因为修女的悉心照顾感激涕零,也因此皈依了基督教。
学习上,苏雪林和知名女画家潘玉良成为同窗,学习了西方文学和绘画艺术。
爱情上,苏雪林的思想逐渐变得新潮前卫,开始追求男女平等。知性美丽的她遇到很多追求者,还有人向她求婚。自然,其中也有令苏雪林心动的,但为了父母的颜面,她固守中国女性的传统作风,拒绝了所有的追求者。
也许,冲破旧时代的束缚,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也正是苏雪林的当断不断,让她成为婚姻的奴隶。
原本,苏雪林想在国外多待几年,可母亲多次催促她回国。苏雪林知道,家里如此着急,是想她回国成亲的。
早在她十六岁时,祖父就给她定下亲事。男方张宝龄是五金老板的儿子,家境不错,长得文质彬彬,颇有见识,曾经到麻省理工学院留学,与苏雪林门当户对。
苏雪林在法国留学时也曾与未婚夫通过几次信。从信件内容看,苏雪林觉得两人性格不合,便鼓足勇气写信回家,请求家里解除婚姻。收到信件的父亲,回信斥责苏雪林,母亲则是苦苦哀求,退亲的事只能不了了之。
之后,苏雪林尝试邀请张宝龄共同旅行培养感情,却被张宝龄拒绝了。对方说,自己对旅行不感兴趣,对结婚也不着急,如果苏雪林想继续在法国留学,那他可以再等几年。
这理工男的木讷让苏雪林十分郁闷,她想要的是温柔体贴,懂得浪漫关怀的丈夫。很明显,张宝龄不是这一类型的。
再怎么不满,1925年,28岁的苏雪林依旧遵从家里人的意愿回国与张宝龄成婚。
起初,他们也有过一小段甜蜜的时间。张宝龄为了讨好妻子,特意学习了妻子的家乡方言,两人也一直用方言交流。
苏雪林也将自己想象中美好婚姻的样子写成散文,其中散文集《绿天》大受欢迎,入选中学课本的经典教材,她还出版了自传体小说《棘心》。这两本书让苏雪林被誉为“女性作家中最优秀的散文作者”。
可以说,这是二人情义最浓的时候。可惜,这两个人的想法,从来不在一条线上。张宝龄是耿直的理工男,苏雪林是浪漫的文艺女青年,两人性格大相径庭,时间一长,自然会心生失望。
有次,两人一起出游。苏雪林看到路边开的花很喜欢,满心欢喜地夸赞花漂亮,期待着丈夫能送一朵或是说点甜蜜的话。没想到,张宝龄开始一本正经地分析花粉在植物中的作用,完全没留意到一旁的妻子早已闷闷不乐。
还有一次,张宝龄邀请朋友来家里玩,思想传统的他理所当然地使唤苏雪林去做饭。这大男子主义的作风让苏雪林无法忍受,当场拒绝。二人也吵了一架,不欢而散。
此外,苏雪林每月都会接济娘家姐姐和嫂子。虽然用的都是自己教书的工资,但张宝龄对此事十分不满,这也加剧了二人之间的感情裂痕,婚姻生活越来越无趣,以至于婚后多年都未曾同房。
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人自然也没有孩子。可为了维系婚姻关系的他们,决定还是领养一个孩子,说不定有了孩子感情就能变得融洽些。
当时,苏雪林想要领养一个女孩,可张宝龄没有与她商量就私自过继了他侄子。这可惹怒了苏雪林,两人的关系也彻底降到冰点。
之后,在两人长达36年的婚姻里,共同生活的时间不到4年,从一九四九年后两人就再也没有见过。而与丈夫形同陌生人的苏雪林始终没有提出离婚,尽管她的婚姻已经名存实亡,实在是令人费解。
这或许是苏雪林骨子里的别扭,她接受了西方的自由思想,但并未舍弃封建的传统观念。于是,面对不如意的婚姻,她只是原地徘徊。
多年后,苏雪林谈及自己的感情生活,提到长年聚少离多的丈夫,她有着深深的歉意,如果当时能果断离婚,张宝龄就能有机会享受温暖的家庭生活。
他们的矛盾始终是性格差异造成的,自己不能接受张宝龄骨子里的传统,张宝龄的思想也不能变得更开放,谁也没有改变,终究是没办法像正常夫妻那样共同生活。
用现在的话说,两人就是典型的三观不合,但又逃离不了封建思想的桎梏,才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苏雪林的爱情算是失败了,所幸,她还有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1931年,苏雪林去武汉大学任教。一到武大,校长就让她接替沈从文的工作,负责教导“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文学。
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一方面,珠玉在前,苏雪林要是教得不好肯定会挨批评。另一方面,这门课程没有指定教材,全靠老师的真才实学,难度极大。
苏雪林没有畏惧,信心满满地接下这门课程,同时也开始四处搜罗素材,力求将课程做到最好。
当时,正值抗战爆发时期,人们生活非常贫苦,苏雪林也不例外,只能是每日粗茶淡饭,勉强维持温饱,住的房子又老又潮湿,夜晚经常有老鼠光顾。即便如此,她也从不抱怨,反而开始开垦菜园,自给自足,还将多年攒下的积蓄全部兑换成五十两黄金捐献给国家。
此外,苏雪林一直努力潜心写作,钻研屈赋,与袁昌英和凌叔华被称为“珞珈三杰”。
1949年,在武大工作十八年的苏雪林前往香港真理会担任编辑。在香港,她尽心工作,空闲时就去游览香港各个地方,参观各种展览。
1950年,苏雪林又前往法国巴黎大学进修,专门收集楚辞的研究资料。这期间,她依靠着先前的积蓄过日子,虽然省吃俭用,但没有收入的日子过得实在艰难,身体也渐渐开始吃不消。
两年后,苏雪林前往台湾,入职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担任教授一职。1957年,苏雪林又将教学阵地转移到台南成功大学,一直工作到77岁才退休。
在台湾的几十年时间里,苏雪林眼睛出了毛病,视力变得很差,严重时几乎看不到东西,但她依旧坚持写作,有时一天能写几万字。于她而言,能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已经是快乐的。
不过,事业上几乎无可挑剔的她,也有令人诟病的地方,那就是她对鲁迅先生的谩骂。起初,苏雪林十分推崇鲁迅,出书后还特意赠送给鲁迅。可在鲁迅去世后,苏雪林不仅劝说旁人不要参加丧礼,还将谩骂鲁迅成为终身事业,谁劝也不听。
有人说,苏雪林是因为鲁迅曾经怠慢过自己心生不满。也有人说,她是为了恩师胡适打抱不平。多年过去,是非因果早已无法弄清。
世人也更多地将目光放在她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上,称其为文坛上的常青树,95岁高龄依旧能写出自传《浮生九四》。
在台湾时苏雪林一直与姐姐相依为命,姐姐去世后就过起了独居生活。1999年,102岁的苏雪林在台湾逝世,一生无儿无女。
或许,有人觉得她的一生过于悲凉,远离爱情,婚姻不幸。可她的一生过得异常精彩,桃李满天下,留下了一本又一本的文集,这不正是当代女性所追求的事业型人生吗?
就像苏雪林所说,她要感谢那段不幸的婚姻,正因为如此,她能有时间精力专注在学术研究。爱情,得之有幸,不得,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