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以《康熙政要》为例,浅谈康熙的吏治管理思想

以《康熙政要》为例,浅谈康熙的吏治管理思想

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赵尔巽.《清史稿》

《康熙政要》是一本讲解康熙一朝历史的书籍,想必很多人对它都不甚了解,此书是2012年在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一部作品,通过它我们就可以大致了解到关于康熙王朝的相关历史。

这本书的作者章梫和曹轶二人,因在史馆任职,就在空余时间内翻阅大量的历史典籍,仔细对比了各个史书的细节,经过二人夜以继日的沙里淘金,最终向我们呈现了这样一本宝藏书籍。

今天,咱们就通过《康熙政要》的世界,重现一下康熙王朝时期的官吏官吏体系。

一、何为《康熙政要》

《康熙政要》中讲述了许多的治国理念,有句话叫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在这本书上是最好不过了。

书中有君道篇、政体篇、任贤篇、纳谏篇、教戒子弟篇,还有地学、算学、务农、礼乐篇,更有刑法、赦令、贡赋、征伐篇等。

如何安边、如何辨知兴亡等等关于治理国家的种种理念,几乎囊括了一个朝代能够延续下去的全部理由,从个人到家庭再到整个国家,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知,康熙皇帝对于为君之道的造诣是极高的。

也能够更加明确康熙皇帝统治的时代,为什么是一片繁华的景象。书中涉及的内容太过广泛,不能一次详尽,所以选择其中的一种治国思路,那就是在管理国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吏治。

二、权力不统一,吏治何以清

说康熙帝时期的吏治,就不得不先提一提康熙帝本人的夺权之路。康熙帝小时候十分喜爱读书,天文地理、政治历史他均有涉猎,也因此得到世祖福临的夸赞和欣赏。

康熙帝曾说:“日所读者,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总的来说他对于四书五经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政治军事方面都有着极高的造诣。

年仅六岁的康熙登上了皇位之后,就显示出了过人的帝王之材,更是以仅仅十四岁的年纪亲自处理国家朝政,少年时代的他就已经担负起了一个国家的职责。

康熙帝的心里一直想做一个百姓爱戴的好君主,在位的六十一年里,他不像其他皇帝一般贪图享乐、骄奢淫逸,而是整日兢兢业业的处理政务,一心一意为国家着想不断创新,最终实现了他理想中的太平盛世。

康熙帝刚开始亲临朝政的时候,国家的局势还很严峻,外有敌寇、内有权臣,但他并不因此感到害怕反而勇敢面对,不顾群臣的劝阻坚持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

对外,他认为一个君主如果连自己国家的国土完整都不能保证的话,那么就不配坐在这个位置上、不配享受天下人的供奉。

于是,他大手一挥将士兵大规模的派了出去以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削弱藩镇势力、统一台湾、驱逐沙俄远征军、北征塞外的准噶尔,康熙帝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对内,康熙帝决意整理朝纲,作为一个有志向的少年天子,他不能允许一些蛀虫来从内部掏空国家,于是他迅速的对权臣鳌拜下手了。

在一天鳌拜来朝见君主之时,康熙帝吩咐提前等候的侍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了鳌拜,快速的协同朝中其他大臣给鳌拜定了罪。

鳌拜的党羽自然是不甘心就这么失败,但是经过一番角逐他们的势力不及康熙皇帝,纷纷被康熙帝斩杀或流放,最终玄烨也从此真正拥有了掌控这个国家的权力。

家国初步太平后后,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皇权的措施。在朝堂上加强中央集权,他削弱藩镇和地方势力,严格对待宦官以避免其利用职务之便篡位,对于结党营私的现象康熙采取严厉打击,颁布关于祖制和礼乐的圣旨。

下了朝堂,康熙帝对于子孙后代的教导也是十分上心,这在《康熙政要》中“论教戒诸皇子贝勒第十一”部分得到了详细的解释。

最重要的是,康熙帝大力整顿吏治,这一举措大大的弱化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

当时,康熙皇帝带领地方官员真正开创了一个清平世界。吏治管束的是地方官吏的作风和政绩,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吏治方式,有的方式利于管理地方官吏,于是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而有的吏治也许是不能及时推行,也许是地方官员不肯听从,总之是没有获得君主想要的效果。康熙帝推行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制度,能够在安定清王朝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治国理政,而后天下太平

首先,康熙帝恢复了前朝废除的官员考核制度,以便于观察地方官员是否在不断学习,是否在尽心服务于朝廷。其次,我们知道皇帝一般是坐镇宫中,轻易不离开皇城的以安定人心。

但是这样做也有一定的弊端,比如皇帝了解天下信息都是依靠朝臣的描述和汇报,这样朝廷官员们就很容易钻这个空子,欺骗和蒙蔽皇帝以隐瞒自己各种的贪污行为等。

康熙内心也想到了这些,于是他多次决定亲自出京巡视,东巡、西巡、南巡,康熙帝亲自前往地方体察人情、考核当地官员,也正是因为康熙的这一举动,赢得了百姓的亲近与爱戴。

康熙治下的吏治,第一个就是考察官员内心的德行,培养朝廷官员对于做官应当有的正确看法,在思想上、从根源上断绝官员想要贪污受贿的想法,以达到净化其心灵的目的。

《康熙政要》一书中,就详细介绍了康熙是如何在思想上是要求各方官员的,正如孔子曰: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这家户说的就是要教化民众而使他们身正,走一条真正利人利己的道路,说君主只有明白这个道理,才能够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否则的话就好像大水决堤,这些事情就永远不能禁止,国家自然也就不能太平。

康熙帝不仅仅读过孔圣人说的这句话,还很好的践行了孔圣人的名言。伊始,他在宫中践行节约和廉洁的政策,并且自己以身作则影响了一大批朝臣。

之后,他要求选官的标准的第一条就是廉洁,康熙帝认为只有一个廉洁办公的官员,才能真正与百姓搞好关系,成为百姓真正认可的地方父母官。

只有真正维护百姓的官吏,才能够使当地政治清明,百姓才能更好的修生养息。

就是因为这样,康熙帝在位期间不断的查处贪污受贿的官员并严厉处罚,解决了许多不合格的官员,还培养了一大批终于国家、克己奉公的好官员。

除此之外,《康熙政要》一书还提出了选择官员的第二个标准是要才能兼备。

通过在政治、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考核,判断此官员对于历朝历代如何兴亡的事件是否有所感悟,判断其是否具有“读史以明鉴”的能力,以及是否有足够的工作水平来应对地方错综复杂的情况。

其次,康熙帝还会亲自面见这些通过笔试的官员,以上位者的身份向这些新人施压,为的也是观察各方官员是否能够抗住巨大的工作压力,在高压下依然能够出色完成任务的官员才算是通过了康熙帝在这一环节的考核。

道德和才能方面都得到认可的官员将会来到第三关,都说法律是最低的道德,官员内心是否真正廉洁,并不是通过一两场考核或者听过一两场讲座就能看出来的,所以法律的制约也是必不可少的。

法律的制约在吏治上主要体现于各种监察制度,康熙时期采用的监察制度在书中的体现,主要是“密折”制度和“风闻言事”制度。

通常来讲,只有皇帝身边的近臣才能够直接向皇帝进言,其余的地方官员都需要层层上报才能够传递一丝消息给皇帝,康熙帝认为这个可以上奏密折的人务范围太小。

于是,他就扩大了这一范围,允许地方官员越级直接向自己上奏“密折”,这一举措使得朝中官员一时之间人人自危,生怕有人告发自己,朝廷风气因此改变了许多,贪官污吏大大减少。

再者是“风闻言事”制度也是在前朝被废止的,到了康熙帝时期这一制度又受到了皇帝的青睐,甚至于风靡一时。

这一制度是说凡是民间流言都可以直奏君主,不必有证据、不必被证实,君主得知这些消息后由自我意愿去决定是否相信这些流言,是否继续追查流言的真实性。

这样一种方法同样在很大程度上震慑到了那些贪官污吏,使他们收敛许多,官吏腐败的程度经过这两个制度便大大的降低了。

总的来说,以上三点只是《康熙政要》中关于康熙帝时期吏治的一些简要的概括,但也足以让我们见到吏治清明对于国家统一和安定的重要性。

整个康熙王朝时期,这三点是考核官员的重要标准,只有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官员才是一个好官员。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文献:《清史稿》、《康熙政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国家,地方,势力,历史,吏治,皇帝,康熙,君主,管理,政要,消息资讯,康熙政要,康熙,康熙帝,官员,康熙皇帝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国家,地方,势力,历史,吏治,皇帝,康熙,君主,管理,政要,消息资讯,康熙政要,康熙,康熙帝,官员,康熙皇帝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国家,地方,势力,历史,吏治,皇帝,康熙,君主,管理,政要,消息资讯,康熙政要,康熙,康熙帝,官员,康熙皇帝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