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乾隆写给英国国王的信,全文976字尽显愚昧,至今藏于大英博物馆

乾隆写给英国国王的信,全文976字尽显愚昧,至今藏于大英博物馆

1792年,英国使团远洋来到中国,为乾隆皇帝庆生。

“让他们回去,我不见!”这句逐客的话,乾隆说了两遍。

此时的乾隆,已经83岁高龄了,他没有将英国的献礼放在眼里,也没有同意英国使臣的请求。

使团回国前,乾隆还给英国国王写了一封信。

当时大清王朝正是春秋鼎盛,乾隆想破后脑勺也没有想到,正是因为自己的这番作为,成为了清朝灭亡的助推器。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故事要从英国派使臣来大清说起。

01 名为贺寿,实为通商

1792年9月,英国外交家马戛尔尼带领一群人,浩浩荡荡地乘上了驶往中国的皇家战舰,踏上了远赴东方神秘大国之旅。

为什么英国要在这个时候派员出访大清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当时的英国和中国都在经历着什么。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的时候,欧洲大地上发生了一件事。

英格兰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启了大航海之路,又合并了苏格兰,建立联合王国。殖民掠夺之下,英国一夜暴富,日不落帝国冉冉升起。

然而,英国十分注重对外贸易,市场容量却渐渐不够了。

欧洲就只有那么大的地方,货物卖来卖去,挣的钱也是有限的,但贪婪却是无限的。

于是,英国盯上了东方的中国,那个时候,正是大清朝乾隆年间。

这个时期的清朝,可谓是数一数二的强国。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不差钱”。

乾隆年间,人口数量达到了3亿,耕地600万顷,比之前都是成倍的增长。

有地就代表着有钱,有人就代表着有生产力,所以乾隆年间,做官的从上到下,都十分充裕。

那时候,有一个叫锡伯的部落,朝廷派了一个叫承安的人去管理。承安有个毛病,就是特别爱喝酒。

有一次,他和朋友聚会,喝得酩酊大醉,好几天都没有去“上班”。有的人看不下去了,便给朝廷写了一封告状信,悉数承安酒后误事的各种罪状。

乾隆看见后大怒,下令抄了承安的家,这一抄不要紧,直接将40.6万亩田产充了公。

40.6万亩意味着什么呢?当时内务府的土地加在一起也就50多万亩,相当于翻了一倍。

仅仅是一个派驻官员,就有这么大的经济实力,可见当时朝廷上下,是多么地有钱。

那么问题来了,有钱的东方大国和膨胀的日不落帝国,会发生什么呢?

英国当然对我们虎视眈眈,恨不得一口吞掉。

当时中英之间也是有一些贸易往来的。

英国会进口一些毛皮和矿物质,清朝统治下的中国会输出一些丝织品、糖、瓷器等。

综合计算,英国进口的少,中国出口的多,贸易顺差大概在200万镑左右。

英国当然不干了。本身他们就想要复制殖民的贸易模式,大批量地出口赚钱,没想到自己的钱却被赚走了。

于是,便有了马戛尔尼出访中国的事,聪明的他们,当然不会直接说我就是来要和你贸易的。

马戛尔尼按照国王乔治三世的命令,向广东总督报告:

因为之前乾隆皇帝过生日时,我们没有来祝贺,为了弥补遗憾,今年,我们要带着礼物来拜访,给皇帝祝寿。

马戛尔尼自信满满,他心里仿佛在说:“等你们大清朝看到了我们先进的物品,一定会感到惊讶赞叹,到时候我再提出加强两国贸易的需求,岂不是水到渠成?”

谢帕德的《马戛尔尼勋爵访华使命颂》中,也隐喻了出访目的:

“而贪心劫掠,什么土匪帮团胆敢靠近这片幸福领土?”

所以说,这是一场名为祝寿,实为开拓贸易的出访。

那么英国人的如意算盘能否实现呢?他们也没有想到,后来发生的事,完全颠覆了他们的三观。

02 一路炫耀,二次被驱

英国使团从出发到抵达,致力于炫耀自己的实力,一路上十分地得瑟。

为了使出访取得成功,英国国王下令搜集科学、医术、艺术等人才,让这些人和马戛尔尼一同启程。

献礼的物品更是精挑细选,基本上都是可以展示技术实力的物品,比如天文地理仪器、军用品、车辆、船舶等。

1792年9月26日,马戛尔尼带着这些能人精物,出发了。

他是坐船走的,乘坐的便是“狮子”号军舰。这艘军舰,是帆船类的船,行驶的并不快,9个月后,马戛尔尼才抵达中国南部海岸。

然后,他们又一路北上,最终在天津上岸。

而乾隆皇帝这边,广东总督向他报告:“在遥远的西方有一个国家叫英国,他们十分敬重我们,所以他们要来朝贡。”

乾隆此时已经是83岁的老人,他一生创造了许多辉煌,自诩为“十全老人”,十分地自信,所以他对“朝贡”这个说法,深信不疑。

于此同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乾隆对贡品很感兴趣。

《清高宗实录》就有记载,乾隆多次要求:“把朝贡清单拿来看一看先。”

有多大期望,就有多大失望,更何况是在自信到有些自负人的眼里。

看了朝贡清单后,乾隆大失所望,他在清单上写道:“这些东西,我们大清朝原先也有,没什么可稀奇的,是英国人有些夸大其词了。”

马戛尔尼就此吃了瘪。

大清朝认为,英国的出访就是臣服,而英国则觉得,出访是展示实力、促进贸易。

两国有着截然相反的理解,这也是后来马戛尔尼团队两次被驱的根源。

第一次被驱赶,是因为下跪和不下跪的礼仪问题。

当时的清朝,无论是在文化上还是在实力上,都是空前强大的,这种强大催生了空前的自信。

自信体现在对外来之人的态度上,高高在上的万朝来贺,核心是按照尊卑长幼,前来叩拜。

有一次西藏喇嘛要来觐见,最好的方式是在蒙古境内见他们,这样又安全又快捷。

但是为了显示大清朝的威仪,皇帝“万不可外出拜见他人”,最终还是由皇帝在京,坐等着来人拜访。

在接见规矩上,乾隆皇帝认为,既然你是来拜访我的,就要按照我的规矩来,到这里要给我磕头。

而马戛尔尼却不这么想,他觉得我是使臣,代表的是自己的国家,不能给你这个皇帝行叩拜之礼。

一来二去,在磕不磕头这件事上,矛盾就出现了。

有官员向乾隆皇帝报告:“哎呀,这帮外国人,真是讲不通道理啊!他们就是不同意跪拜!”

一下子惹恼了乾隆,他下了逐客令:“此等无知外夷,不值加以优礼。”

意思就是,让他们走吧,我不见了。

当然,最终还是以马戛尔尼退让为前提,乾隆接见了他们。

第二次逐客,是在英国提出贸易往来之后。

话说马戛尔尼见到乾隆以后,找准时机干正事。

他说:“你看,你我两国都这么牛,不如开展贸易往来吧!让我们在这里开设使馆,让我们的商人自由进出,多好!”

乾隆想着,原来你们的目的是这个啊!本来我就看不上你们的得瑟劲儿,再说,我们这么地大物博,何须和你们通商啊!

便说:“皆系更张定制,不便准行”,拒绝了马戛尔尼的请求。

马戛尔尼哪里肯放弃,他不停地向乾隆说通商的好处,说着说着,就给皇帝说烦了,于是,便有了第二次的逐客令。

从这两次驱使上看,马戛尔尼的出访,并没有达到乾隆的预期,加之自身本来就很强大,有傲娇的资本,所以乾隆毫不客气地表达内心的不悦。

我想见你就见,不想见你,你就给我走人。

03 四海升平,鄙夷不屑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也看出来了,这场出访,并不顺利。

所以,乾隆和各路官员在接见马戛尔尼一行的时候,也充满了鄙夷和不屑。

1793年9月14日,热河避暑山庄万树园中,乾隆接见了马戛尔尼一行人。

这个时候乾隆应该是憋着一口气,哼,这帮人,得瑟得很,你来吧,让你们看看我大清朝的实力。

于是,他带着马戛尔尼看了一场戏,叫《四海升平》。

戏台上,文昌帝君向乾隆来道贺,将大海和陆地上的众多宝物,龙啊、虎啊、船只啊、珊瑚啊这些东西,虔诚地奉献给了乾隆。

但马戛尔尼却看不太懂,他只看见戏台上一堆人咿咿呀呀地不知道说唱些什么,有的人像海洋动物,有的人像陆地动物,献花、喷水,热闹非凡。

“嗯,这一定是一场陆地和海洋的婚礼”马戛尔尼固执的认为。

我们不得不佩服外国人的想象力,但马戛尔尼真是没有领会到乾隆皇帝带他看戏的涵义。

你不是得瑟吗?我也会炫耀,而且还要不停地炫耀。

为了表示礼仪,乾隆下令将“贡品”展出,让各路达官贵人都来参观。

大家看到这些钟表啊,仪器啊,神色也没什么变化,反而是一种见怪不怪的样子。

这些达官贵人们转了一圈,纷纷走了,走的时候还不忘互相调侃,哎呀我以为有啥新鲜玩意呢,不过如此嘛!

这让马戛尔尼很是郁闷。

还有一次,马戛尔尼为了展示“枪”,就和清朝大官福康安说:“让我的士兵为你们展示一下怎么用吧!”

没想到福康安摆摆手说:“这个玩意,看不看的意义不大,没啥意思。”

精挑细选,为了耀武扬威的物品,就这样变成了稀松平常的寻常玩意。

这种态度,有可能是乾隆授意的,也有可能是达官贵人们本就骄傲自大,但无论如何,都体现出了一种态度:

大清朝看不上你们这些东西。

04 耀武扬威,铸成大错

当然,马戛尔尼也没有白来一场,他离开前,收到了乾隆皇帝的《敕英咭利国王谕》,也就是写给英国国王的一封信。

但也正是这封信,体现了愚昧和无知。

信的开头,往往就是一些寒暄之语。这封也不例外。

开头乾隆就写道: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特遣使恭赍表章,航海来廷,叩祝万寿,并备进方物,用将忱悃。

也就是说你们来朝拜,我见到了你们的恭顺之情,给你们点个赞。

看看,这个说法,就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表示赞许。

能够想象,英国国王看见这封信的时候,心里应该充满了问号:不过是串个门,怎么变成朝拜了?

信中,还对通商贸易的事进行了回答:

你们提出的开放口岸、设立使馆、商人进出这些事,都和我们现行的要求不一致,而且,我们也不能因为你们的一句话,就把自己遵守多年的规则改变了。

所以,贸易是断不可行的。

最后,乾隆还写道,我们这里,什么奇珍异宝、山珍海味、南北物资,我们都有,压根就不需要从外面买进来。

这封信的中心思想就是耀武扬威。但更大的错误,可不止写信一件。

1793年9月21日,马戛尔尼踏上归途。

其实,他们本可以原路返回,就是从天津出海,抵达广州,再向南返回欧洲。

但乾隆皇帝为了显示一下大清帝国的富足,便特意派员陪着马戛尔尼,从京杭大运河一路南下。

此举,却让马戛尔尼游历了半个中国,看到了当时社会上的真实情况。

沿途上,除了官员,平民老百姓依旧过着贫瘠的生活,并不是想象中的所有人都“富得流油”。

而且,清朝的军事实力也不过尔尔,纪律松散,装备落后,也就是仗着人多,单凭实力,完全无法和日不落帝国对抗。

虽然马戛尔尼的出访,没有获得预期效果,但他的收获却不小。

马戛尔尼回国后就向国王报告,他说大清帝国破烂不堪、徒有虚表,并预言“迟早崩溃”。

也正是这些亲眼所见所闻,让英国乃至欧洲看到了真实的大清,为今后他们以武力攻破清朝国门,奠定了基础。

1814年,英国再次派阿美士德来大清朝拜访,这次连嘉庆皇帝的面都没有见到,更别提推进通商贸易了。

再之后,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用船炮换来了《南京条约》,撬开了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大门。

至此,屈辱便开始了。

05 写在最后

历史无法改变,乾隆写给英国国王的信,却保存于大英博物馆中,见证着这段故事。

全文共976字,却无一不透露着乾隆皇帝的傲慢。

这件事,直接引发了后来的暴力开门,令人警醒。

无论何人,做人做事,越是得意的时候,越是要头脑清醒。

乾隆时期,是清朝的鼎盛时期,臣服的小国、小部落民族很多。但朝拜的人,并不一定是真心。来访的人,也未必代表臣服。

如果是傲娇的心态去看待,那么就无法区分真情假意了。

还有一点令人警醒的是,发展是不会停步的,不仅仅是说一朝一世要发展,也是说一人一生要不断创新。

万物更替在于新,拒绝改变,就等于拒绝发展。闭关锁国,固步自封,更会遭受毁灭的打击。多看看世界,多反思反思自己,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延续辉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什么,的贸易,乾隆,国王,全文,清朝,朝廷,物品,中国,英国,消息资讯,乾隆,国王,清朝,马戛尔尼,英国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什么,的贸易,乾隆,国王,全文,清朝,朝廷,物品,中国,英国,消息资讯,乾隆,国王,清朝,马戛尔尼,英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什么,的贸易,乾隆,国王,全文,清朝,朝廷,物品,中国,英国,消息资讯,乾隆,国王,清朝,马戛尔尼,英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