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从帝国发展角度,分析奥匈帝国为何能在短期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从帝国发展角度,分析奥匈帝国为何能在短期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奥匈帝国1867年“建国”, 崛起于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时代。

但是,这个帝国除去陷入战争的4年, 实际上只有47年。

为什么能在短期内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值得深入研究。

君主立宪与政治空间的扩展

奥匈帝国是君主立宪制, 但很特殊, 奥地利和匈牙利各自是立宪君主制, 各有独立的议会。

原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担任帝国两部分共同的君主。

从1867年起“奥地利”这个名称不再使用, 代之以“奥地利-匈牙利”。

匈牙利的官方称谓还是“匈牙利”, 除了匈牙利之外的大半个帝国称为“在帝国议会中有代表的地区”, 半官方称谓是“西斯莱塔尼亚” 。

奥匈帝国建立前, 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德意志联邦是专制制度。

1848年欧洲革命, 维也纳爆发起义, 受其影响, 匈牙利和捷克也发生革命, 德意志联邦的局势不稳。

皇帝费迪南一世被迫逊位, 侄子弗兰茨·约瑟夫即位, 继续推行专制统治, 自由主义、民族主义遭到压制。

在奥地利王国, 取缔议会, 废除各邦的自治, 取消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 管制出版。

由于民族矛盾尖锐, 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于1860年颁布“十月文告”, 给予德意志联邦各个民族较多的自治权, 但遭到奥地利人的坚决反对。

1861年颁布新法令 (“二月文告”) , 倾向于加强中央集权, 捷克人、匈牙利人、克罗地亚人等其他民族坚决抵制, 新法令未能通过。

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奥地利惨败, 不仅被排斥在“德意志帝国”之外, 还被迫割让威尼斯给意大利, 哈布斯堡家族的威信下降, 实力削弱。

在这样的政治困境中, 弗兰茨·约瑟夫与匈牙利统治集团达成协议, 即1867年的“平衡方案” 或“妥协方案”。

根据方案, 组成一个由奥地利和匈牙利分享帝国政权的体制。

所谓的“协商帝国”或“双元帝国”由此而来。

“奥匈帝国”是简称, 全称是“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斯蒂芬的王冠之地”。

奥匈帝国的立法机构是由双方议会各派60名议员组成, 他们或在维也纳或在布达佩斯开会, 决定共同预算, 然后下达给两个议会。

御前会议是非正式的帝国内阁, 但御前会议的构成并不固定, 通常包括西斯莱塔尼亚和匈牙利首相、总参谋长以及皇帝指定的一些重要大臣。

在西斯莱塔尼亚, 德意志自由派倡导按区域、阶层分配席位。

自由派通过控制省议会, 保证了他们在帝国议会中的支配地位。

到1873年施行直接选举时, 这种选举结构被移植到新的选举体制中, 以确保受过教育的、说德语的中产阶级自由派代表拥有绝对优势。

选举制度不断完善

1873年推行“选举团”制, 全国划分4个选举团。

地主阶层在帝国议会中占85席, 工商阶层占21席, 城镇和工业区占118席, 乡村占129席。

选举制度1885年终于得到改革。

选民资格的纳税标准降低, 成年男子每年只缴纳5个盾的财产税就可以取得选举权。

1896年废除了以纳税标准设限的选举制, 规定男性公民均享有选举权。

到世纪之交 (1900年前后) , 奥匈帝国通过了新法案。

根据新法案, 捷克人占多数的波希米亚地区, 停止德意志化的旧政策, 允许使用双语, 但遭到维也纳议会中的德意志人的反对。

1907年废除了“选举团”, 奥地利所有男性公民取得选举权。

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前, 帝国境内的妇女取得了选举权。

奥匈帝国境内出现过两次较大的政治运动, 一是“泛德意志化”运动, 一是基督教社会主义运动。

19世纪80年代, 奥地利温和的德意志人主张把斯拉夫地区交给匈牙利人, 在经济上将奥地利与德国联合起来, 激进的泛德意志主义者主张把天主教的奥地利人转化为新教徒, 并与德国建立政治联盟。

基督教社会主义党是奥地利重要的政党, 该党公开宣称忠于天主教会及哈布斯堡王室, 反对大企业, 支持社会立法, 领导人是卡尔·卢埃格尔。

匈牙利的社会结构和宗教结构与奥地利不同, 没有产生强有力的政党。

由于奥匈帝国民族成分复杂, 哈布斯堡王朝专制的传统根深蒂固, 议会政治一波三折。

议会中的思想分野模糊, 派别众多, 有的集团只关心狭隘的民族利益或集团利益, 奥匈帝国的政治从讲原则的绅士风格, 转变为各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交易, 被嘲讽为“菜市场政治”。

尽管如此, 政府提出了详尽的公共工程和刺激经济的投资计划, 文化和教育方面也有一些大的举措。

重要的是, 各政治派别之间有帝国层面主持的妥协, 所以有学者指出, 奥匈妥协后帝国的两部分都取得成就。

虽然哈布斯堡传统中是不承认人民主权的, 奥匈帝国要走上现代化道路, 追赶其他欧洲大国, 遇到的阻力较大,。

但是奥地利和匈牙利的政治空间明显扩展, 各民族的创造性和整个社会的活力被激发出来。

城市化与现代化的短期推进

弗兰茨·约瑟夫统治的奥匈帝国, 版图包括奥地利、匈牙利、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加利西亚、特兰西瓦尼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地。

奥匈帝国不管政治领域出现多么复杂的矛盾和斗争, 一个基本事实是:帝国经济获得迅速发展, 帝国社会迅速走向现代化。

奥匈帝国早期自由派得势, 政府大规模投资, 扩大对外贸易, 发展工业部门 (如冶金、建筑、金融、纺织) , 开凿运河, 修建公路和铁路, 城市得到扩展和建设。

奥匈帝国重点行业的技术改进, 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维也纳城及附近地区、奥地利腹地、阿尔卑斯山麓、捷克、布达佩斯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区域。

铁路在奥匈帝国普及很快, 因为奥地利已有基础, 从维也纳向西的铁路在1841年就建成了, 布拉格、布达佩斯、克拉科夫也通了铁路。

奥匈帝国建立后, 铁路网覆盖帝国大部分市镇。

资料显示, 1900年前后奥匈帝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超出英国。

奥匈帝国部分地区的发展水平已接近西欧。

德国企业投资奥匈帝国的新兴工业, 例如电力、机械、汽车工业等。

铁路系统的扩大以及关税同盟的实行, 促进了多瑙河谷地经济的专业化和一体化。

连相对落后的喀尔巴阡山的山区, 由于推行相对自由的工业政策, 经济取得较快的发展。

在西斯莱塔尼亚, 政府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鼓励措施, 刺激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从1870年到1913年, 奥匈帝国人均生产率逐年提高。

1913年奥匈帝国的工业产值位居世界第六, 奥匈帝国从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

维也纳人口在奥匈帝国时期增长较快, 到1900年, 维也纳成为欧洲最大的中心城市之一, 人口超过200万, 仅次于伦敦和巴黎。

维也纳不仅是享有国际声誉的帝国首都, 也是欧洲著名的思想和文化中心。

“世纪末的维也纳”“维也纳的1900”成为艺术题材。

维也纳丰富的历史, 美观的建筑, 高大的教堂, 整洁的街道, 雅致的咖啡屋, 多样化的饮食风格, 尤其是文化艺术的魅力, 包括音乐、绘画、歌剧、文学、学术活动, 吸引各地的艺术家和学者。

帝国政府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城市的发展, 鼓励发展现代文化。

一部分自由中产阶级的子孙们远离政治漩涡, “退隐”于都市, 走进艺术殿堂, 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作品, 造就了奥匈帝国整体的文化繁荣。

奥匈帝国产生了一大批艺术家、学者、思想家, 20世纪的知名人物中, 就有不少是奥匈帝国时期成长起来的。

“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著名作家卡夫卡, 都是家喻户晓的世界文化名人, 不过, 他们的国籍是奥地利还是奥匈帝国, 多数人可能记不准确。

帝国短期繁荣和迅速瓦解的原因

奥匈帝国的兴和亡, 两句话可以概括:由专制走向宪政, 保障了公民权利, 激发了社会活力, 所以辉煌一时;

依靠了不该依靠的武力, 吞并了不该吞并的领土, 所以迅速败亡。

从根本上说, 君主立宪制的核心是确立人民主权原则, 维护个人的自由。

在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眼里, 帝国是哈布斯堡家族的私产, 他所做的一切, 都是为维护王朝的权威和地位。

哈布斯堡王朝的帝国传统, 与政治现代化所必须的自治要求相冲突。

奥匈帝国开启的现代化, 要求政府按照联邦原则组建, 实行立宪和代议制, 整个帝国的权力结构要做调整。

而且, 人民要求自己应有的权利。

哈布斯堡家族要维持权威性和地位, 必须保持帝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政治的相对稳定, 尤其良好的社会秩序。

奥匈帝国之所以取得进步, 短期内得到发展, 得益于1867年的妥协和帝国初期推行的宪政。

“十二月法令”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规定了现代文明社会的人权与公民权, 关键的条款是:所有人不论其宗教信仰如何,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还规定, 公民有结社、言论、出版自由, 有宗教信仰自由;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取消人身依附关系;各民族平等。

“十二月法令”以自由主义为基础, 为奥匈帝国的自由主义提供了土壤。

自由派建立了真正的法治原则, 确立独立的司法系统, 使奥匈帝国成为法制国家。

政治空间的扩展极大地改变了政治环境, 也影响了帝国境内的少数民族。

在保守的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 很难想象, 这个帝国产生平民政治家 (这与宪政的推行分不开) 。

卡尔·卢埃格尔组建了右翼基督教社会党, 得到奥地利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拥护, 尤其是中下层阶级, 包括店主、工匠、小业主、农民, 他们把卡尔·卢埃格尔称为“英雄的卡尔”。

1875年, 卡尔·卢埃格尔以自由党人的身份当选市议会的议员, 此后二十年里大展宏图。

卡尔·卢埃格尔平易近人, 经常出入咖啡馆、城市街区的小酒馆, 频频接触下层群众, 关心民众疾苦, 注意倾听各方面的意见。

卡尔·卢埃格尔的威望达到顶峰,

勋章上、火柴盒上、烟斗上、酒杯上都有他的肖像,

1897年当选并就任维也纳市长。

新市长在市政建设方面成绩显著:煤气、电器、供水等公用事业公司收归国有;市容市貌、交通运输设备焕然一新;为了使维也纳人吸到新鲜空气, 政府着手修建了新的公园。

卡尔·卢埃格尔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平民政治的时代。

结语:

综上所述,奥匈帝国命运的逆转, 与军事同盟分不开。

奥匈帝国1882年与德国、意大利结成三国同盟, 注定了后来的败亡。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析,政治,奥地利,能在,强国,帝国,德意志,匈牙利,议会,世界,消息资讯,奥地利,奥匈帝国,哈布斯堡,匈牙利,维也纳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分析,政治,奥地利,能在,强国,帝国,德意志,匈牙利,议会,世界,消息资讯,奥地利,奥匈帝国,哈布斯堡,匈牙利,维也纳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分析,政治,奥地利,能在,强国,帝国,德意志,匈牙利,议会,世界,消息资讯,奥地利,奥匈帝国,哈布斯堡,匈牙利,维也纳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