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建国前,采用的是八王议政制度,也就是皇亲贵胄共同协议一些军国大事包括推举皇位(汗位)的继承人,类似早年西方的贵族民主政治。它的特点是比皇权专制制度优越,但又有很强的局限性,它不是全体人民的民主,只是皇族内部和满清统治集团内部的民主。
而清朝建国后,沿用的皇权专制制度,也就是和汉唐宋明一样的制度,由皇帝一个人拥有天下,拥有最终决策权的专制独裁制度。
康熙要完成自己的独裁统治,就要收缩其它皇亲贵胄的权力,加大自己的话语权。和他的父亲顺治一样,只有加大汉人的权力,来制衡满族贵族的权力,时而维护自己的权威和统治。
康熙想要做的就是实现爱新觉罗氏对中国世代的统治权,就要缓和和汉族知识分子的紧张关系,适当释放出一些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换取他们对自己统治的支持,以稳固清朝的统治。
而以鳌拜为首的满清贵族要维护并扩大自己的利益,让满人占有更多汉人的土地和财富,维持八王议政制度,对抗皇权专制制度。
我们之前讲历史,总在讲一句话:堡垒都是最先从内部被攻破的。
康熙也明白这一点,如果不能废除八王议政制度,强化自己的皇权专制地位,就难以实现爱新觉罗氏的统治利益。如果不能采取缓和和汉人知识分子关系的政策,满清的统治就会象元朝一样,在某一个时间点土崩瓦裂,被汹涌的汉人起义大潮吞没。
攘外必失安内,在对三藩下手前,要先完成对清统治集团内部的统一,稳固自己的统治。
只有如此,才能集中统一调度全国政治资源军事资源经济资源,以极高的效率聚合在一起,以确保对三藩平定的万无一失。
鳌拜并不象康熙说的那么坏,更不可能会造反,所以这些举动只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打压满清贵族特权。也就是说鳌拜既无严重的违法乱纪又无恶性之贪污受贿,更无图谋不轨的勃勃野心。
因此捉拿康熙鳌拜之后,只是将他“革职籍没,仍行拘禁”。
康熙晚年的行为,再次证明了这一点,这只是满清高层内部的政治斗争,根本不是说鳌拜有多么严重的政治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只有打倒以鳌拜为首的满清贵族,才能强化皇权专制地位,提高资源调度利用效率,才能做好平定三藩的政治和经济军事准备。
不管是平定三藩、收台湾,还是打蒙古、击沙俄,都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完成的,都要花费几十年的准备和积累后,再一件一件完成。
这中间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打仗打的是经济帐,经济支撑不起,就算有十个鳌拜,也完成不了这些大事。
换言之,只要这些条件具备了,随便找一个中等靠上的一个军事将领,都能完成这一使命和任务。打仗打的是实力,而不是个人能力。难道清朝开国将领们都死了,清朝就不打胜仗了吗?
更重要的是上边说了,做事要分轻重缓急,解决鳌拜的问题,远远比平定三藩、收台湾、打蒙古、击沙俄更加迫切,更加重要。
所有这些问题,根本就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