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九年(1670年),被册封为平西王的吴三桂掌握云贵地方大权,欲北进中原与清王朝抗衡。他六十大寿之时,在昆明鸣凤山修葺太和宫,重建真武铜殿,以自己的容貌铜铸神像,作为家庙,铸250多吨的巨大铜殿彰显其武功大德,与他显赫的平西王身份相称。铜殿于康熙十年(1671年)十月十六日竣工落成后。
金殿朝晖
7月来到昆明,谈一下这里的印象,除了四季如春的气候,再就是当地人所说的一句话,“昆明的诸多老地方,或多或少都有吴三桂留下的影子”。
吴三桂在历史上被骂了300多年。
英雄无奈是多情
对历史略知一二的人反感他“冲冠一怒为红颜”,葬送了300年大明汉人江山。其实,我倒是觉得,这有点苛责老吴,就凭他那点兵力,对于大的历史走势毫无作用,“明朝之亡实亡于万历”,老吴不过一个山海关总兵,杨嗣昌卢象升孙传庭这些猛人都不可为,何况是他?对历史熟知之人对老吴的讨厌,恐怕是他从西北打到西南,将南明永历帝赶尽杀绝、亲手弑君,彻底断了明朝遗民的念头,恐怕是他降清又反清,反复无常,如同小人。
据说这真武大帝是吴三桂真容
古木参天
7月11日,天气佳,我来到了鸣凤山的昆明金殿。
一路古木参天,料想昆明四季如春,这里的草木每时每刻都在疯长,他们可能见证了老吴的巅峰时刻,也见证了他最后的衰亡。
类似的门,我在孔庙见过
看那魁星楼,看那太和宫,看那亭台楼阁,箭垛,都是中原之物,在岁月里被磨平了棱角,油光发亮。就像很多的旧事,终究会在时间里被遗忘。
城墙长满杂草
我站在城楼俯瞰一片翠色,突然想到,吴三桂的成与败,都在于他的价值观里只有“升官发财”,这也是他下决定的主要参考,是否驰援困兽京城的崇祯帝?投降李自成还是多尔衮?是否削藩?只要是个人的升官发财可以保全,民族大义都可以放一放,若是无法保全,哪怕自己降而复叛。
在岁月里磨平了棱角
我想到了北府兵名将刘牢之,当他决定第三次反桓玄之时,参军刘袭说:“事之不可者莫大于反。将军往年反王兖州,近日反司马郎君,今复反桓公;一人三反,何以自立!”语毕,趋出,佐吏多散走。吴三桂并没有刘牢之的实力,后者加入谁的阵营谁就能赢,尚且因为反复无常而难以自立,何况吴三桂?何况清廷有实力比较秦皇汉武的康熙帝。
吴三桂大刀
吴三桂手下也没有提出“隆中对”的诸葛之才,他困守山海关却无法扩大势力,清剿南明又过于斩尽杀绝,起兵反清又在那些战略价值不高的地方徒费人力物力,错过了直取中原的机会。
下山路上的烤玉米,挺好吃
野心如此,却又身边缺少人才,安能不败?纵使金殿万万钧,又有何用?功成身退,装糊涂,才是保全身家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