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看什么是“微服私访”,它的定义是帝王或者官吏为隐蔽身份穿上平民服装秘密出行、探访民情或巡查疑难重案。
乾隆私访
所以微服私访的主角不一定是皇帝。一般的官吏微服出巡比较普遍,也不足为奇,历史上更不乏其人,但作为九五至尊的皇帝,真的能够瞒过百官,还要耐得住苦,去探访民情吗?
答案是确实有。据史料明确记载,赵匡胤、朱元璋等开国帝王都干过这样的事。
那么,作为在民间有最多微服私访故事的康熙,在真实的历史上微服私访过吗?
很多人都看过电视连续剧《康熙微服私访记》,其中如《八宝粥记》、《犁头记》、《铜鼎记》、《紫砂记》等故事个个精彩,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康熙微服私访记
那么是不是就此可以说明康熙帝真的微服私访过呢?可惜,这些都是假的。康熙帝不仅没有微服私访,相反,他还明确反对这种做法。
康熙帝8岁继位,14岁亲政,直到69岁在畅春园病死,在位长达61年。他每天的活动在《清圣祖实录》有详细记载,可是他没有一天微服私访过,甚至连悄悄出行也极少有过。
康熙微服私访记中的蒋勤勤剧照
对于微服私访,他曾公开表示反对。《清圣祖实录》明确记载了他的一段话“朕尝观书,见………宋太祖、明太祖皆有易服微行之事。此开创帝王,恐人作弊,昌言于外耳。此等事,朕断不行。举国臣民,以及仆隶,未有不识朕者,非徒无益,亦且有妨大体。况欲知天下事,亦不系于此也。”
康熙认为,宋太祖、明太祖是开国帝王,他们微服出巡是为防小人蒙蔽,堵塞圣听,可以理解。而自己却万万不行,原因有二:一是举国臣民没有不认识自己的(呵呵,真是有点自恋),微服私访徒劳无益。二是自己有密折制度,欲知天下事,不必依赖微服私访。
陈道明饰演的康熙
康熙在说这番话的时候,已是63岁年纪,身体也不怎么健康,过了5年多就去世了,所以不必怀疑他说了这话又再变卦。
康熙既然没有微服私访,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有鼻子有眼的“私访”故事呢?小编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康熙帝频繁出巡,为私访故事提供了丰厚的素材。
根据《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康熙亲政之后,当年五月就到京师郊区转悠了一圈。康熙十年,他又以祭陵的名义驾临盛泉(今沈阳)。其后以体察民情、查看边事、祭奠祖陵、涉猎行围等种种名义,六下江南,三巡北边,四上五台山,二十多次巡视塞外。直到去世的前两年,他还以66岁高龄巡视热河。
康熙
二是世乱思英主,时势造英雄“故事”。
康熙是满清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史书说他“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环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如此一代英主,自然让人怀念。特别是道光中期以后,国事日非。后来的皇帝更是如同“黄鼠狼生老鼠”,一窝不如一窝。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群众自然盼望当今圣上也像康熙爷一样勤政爱民,深入基层,了解百姓疾苦。他们知道,这种良好的愿望,既不会依靠上疏劝谏求得实现,也不可能指望权臣变为现实,他们只能希冀借助康熙帝的形象,刺激一下当今圣上,能够有所作为。于是,一些文人开始在康熙外出方面寻找灵感。凡是他到过的地方,就给他编造一些故事。如此这般,康熙微服私访的故事就逐渐丰满起来。
康熙微服私访记剧照
三是长篇评书《永庆升平》的传播,使“康熙私访”广为人知。
该书以清王朝如何剿灭“天地会”、“八卦教”起义为主要线索,通过康熙巧扮巡行、微服私访之类的行动,体现了这位“一代英主”如何体恤民众,惩恶扬善,伸张正义,极力宣扬康熙帝的无比“圣明”。
该书出现后,开始为评书艺人姜振名演说,后来吴辅庭、吴辅源师兄弟接着说,并因此在京城成名。后来又被通州人郭广瑞“增删改补”,由北京宝文堂刊印发行。经过多个说书艺人的演说以及书籍的流行,康熙“微服私访”的事迹更加广为人知。其后,又有人改编成京剧上演,影响更是越来越大。
《永庆升平》
但是,不管这些故事编织得如何巧妙动人,效果多么良好,都明显违背了康熙反对“微服私访”的主张,这是英明的康熙帝生前万万没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