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关于死亡,这种将大义和赤诚之心放在首位的,固然可赞。尽管在历史长河中,一些英雄豪杰为国捐躯,视死如归。
但是难免也少不了被冤死的,就比如在甲午战争中牺牲的丁汝昌,他虽然尽心尽力,可还是背负骂名。
当时被冤死的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虽然不肯投降日本而自杀,但是光绪帝依旧不让他的棺木下葬,长达十年,还将棺材上锁上铁链。究竟丁汝昌做了什么呢?
知遇之恩
十九世纪末期的清政府,看似有洋务派学习强国,稳固自己,实则国本虚弱,人民困苦。不稳定的年代,自然爆发一些动荡,小到农民,大到西方列强。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有不少农民加入,当时他们的理想是想建立一个农民平等的国家,其中就包括18岁的丁汝昌。
或许丁汝昌当时的梦想,不过和大多人一样,只求吃饱肚子。因为从小家庭贫困,十岁就辍学打工的他,只能给人放牛。
四年后又辗转来到豆腐店当学徒,也许是别有所求,也许是他觉得当学徒没劲,他加入了太平天国运动。
然而还没看到曙光,他就跟随将领逃出了安庆城,选择投靠清军。
在清军中,他先后在湘军和淮军的阵营,好在遇到了李鸿章,一路欣赏他的果敢和勇猛,获得了知遇之恩。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农民的太过理想化,以及缺乏具体目标和思想的支撑,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丁汝昌在清军中屡获战功,虽然本身处于降罪之身,可他的能力没有被淹没,一路提拔的背后,没想到也有危难产生。
作为一名海军将领,他的名声不浅,但是清史关于他的记载却很少,他的神秘身世也只能从当时百姓口中听闻。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也有传闻说他是被人所迫才参与的,但是不管怎样,他后半生的经历就注定了不平凡。
在战场上,他是出色的将领,也是得力的干将,然而随着北洋水师的成立,甲午战争的爆发,他还是选择自尽。
北洋水师
在李鸿章眼中,丁汝昌面对战争,头一个冲上去,丝毫没有二心。
于是,他将丁汝昌收入淮军。
然而清朝为了能够让自己尽快富国,学习西方建立了一支海上军队,每年的军费就高达400万两,在重金的支持下,北洋水师拥有了亚洲强大的海军队伍。
就在崛起成为军事强国之时,却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还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当时的指挥军就是丁汝昌,虽然他在陆地战争上发挥优秀,但是到了水上战争,完全不擅长。首次日军的进攻,丁汝昌就不慎受伤,接着更是直接攻击了威海卫。
作为北洋舰队最后的防御,威海卫上只剩下一座刘公岛。
此时的丁汝昌,面对外敌和内部的压力,他信心皆失。
与此同时,日军也写信给丁汝昌,劝其投降。上面写道,你们海军失败是因为慈禧不肯投入资金买新的设备,而我们海军有天皇支持,你们失败是注定的。
一方面,清廷也对丁汝昌严厉下令,如有一艘闯入,必定严惩。面对弹尽粮绝和朝廷的压迫,丁汝昌不得已选择了自杀。
自杀就不代表投降,虽然此次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有3.15万海军身亡,但依旧有不屈服的灵魂在反抗着。
丁汝昌如实地体现着视死如归,也确实用他不屈服的精神来为自己赢得尊严。可惜,光绪皇帝还是将罪过记在他的头上。
按理说,战争失败殉亡是正常的,可正是没有投降才选择自杀,光绪应该封赏才是,为何还命令他的棺木十余年都不肯下葬呢?
洗清冤屈
在战争面前,生命的逝去是可惜的。然而这场战争实则准备不足,仓促应战。
当时李鸿章也在劝说光绪帝不可开战,可是帝王之心怎可忤逆。
无奈之下,丁汝昌出战。只可惜最后的惩罚才由他一人承担,既然是战败,就必定要有人承担责任。
也许丁汝昌曾经是叛国之身,让他不得光绪的信任。
本来可以光荣地死去,这倒好,一身污水被泼在身上。光绪帝还让他死时穿着囚衣,用三根锁链封着棺材,长达十年都没有让棺木入土。
其实中日战争的失败全在于丁汝昌一人吗?并不是。
北洋水师看似是被朝廷重金包装起来的,实则不过是上次海战失败的知耻而后勇。
当时法国舰队歼灭了福建水师,就在李鸿章尽心投身北洋水师的训练时,就有其他官员称他是要造反。
另外慈禧的花费巨大,后面几年完全失去了设备的更新和维护。
在这样一个经济和朝廷都昏庸的清末,北洋水师失败是必然的。没有得力的兵器,缺乏内部统一,又怎么能够赢得胜利。
虽然有丁汝昌这支敢死队为国捐躯,但是他死后蒙冤着实不该。光绪对其抄家后,也导致他的后代没有善终。
终于在1910年,丁汝昌死后的第15年,在一些将士的坚持下才下葬。他是一个忠良,正义虽然迟到了,可是最终灵魂得到了安息。
结语
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
丁汝昌的战斗才能并不缺乏,可惜在昏庸的清廷晚期,被当作权利和战斗的牺牲品。
他的身上有着忠肝义胆,却蒙冤多年。他不缺乏向死而生的心,却身后背负骂名。
可见一个管理有序,统治得当的国家才是为民考虑,为官员考虑的好国家。
好在当时的屈辱已经成为历史,丁汝昌也沉冤得雪,他的灵魂想必可以安息!
但是面对那段屈辱的历史,应该反思国家本身才是重点。仅凭一个爱国将领的牺牲就定罪于他,着实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