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很巧合。靳辅和左宗棠的谥号皆为“文襄”,同时,陈潢以幕宾身份协助靳辅得以在历史上留下姓名,又因“名位不合”被制裁而亡,至于其亡故,基本文献多说其病死。实际上,他是受了很大苦难的。同样,晚清历史上的著名大臣左宗棠也是一位师爷出身,也曾因为“名位不合”,师爷裹挟大臣的罪名险些被咸丰所杀。
名位不合为何会杀人
什么叫名位不合?就是你是一个师爷,不是官不是吏,只是官员的私人秘书,不是体制内的人,你敢指挥官员?这一方面是为了等级制度考虑,一方面是防止汉人趁此机会势力做大做强威胁清朝统治。靳辅虽然也是汉人,但在清朝并不把汉八旗当成汉人,按照现在的说法,汉八旗其实已经是满族化的汉人。所以,靳辅没有危险。
所以,历朝历代师爷最怕被说这个。
左宗棠和陈潢有一个共同特点,不喜欢八股文,同时代人对其八股文章也是评价不高。但左宗棠自幼却和陈潢一样对“经世致用之学”非常感兴趣。农田水利、地理兵书等都是他的喜好,因此,鸦片战争时期,左宗棠才会有诸多军事想法。在做小学校长时期,他也观天下地理,畅谈治疆方略。可以说,他们的所学都为日后的成功在打基础。
学问重要还是实用之学重要
对于学问重要还是实用重要,这一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学问虽然重要,但因为象牙塔式学问缺乏实践检验,总会有错误的地方;同时,任何事情都是由人做的,所以离不开人性人情人的好恶,你再好的学问不懂这些在社会上也干不出成绩。因此,还是实践型人才更重要。当然学问型人才不是不重要,它能够起到指引作用。
但您记着:每个时代都是实践型人才指导你的一生和生活工作。您会说我这种思想不对,但其实也并非我的观点。古人的观点就是如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左宗棠更是教导自己的子孙要多看多走多做。很多学问,比如庸俗人际关系学、比如办公室政治学等等,打着学问的旗号,其实越学越完。
立刻保命与未来什么重要
时移世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保命的时候,只看能力不看啥学历甚至学问。晚清时期以师爷身份成为一方诸侯、高官者并非左宗棠一人,还有很多,例如刘蓉。那是一个师爷(其实李鸿章不是师爷出身,因为李鸿章本身就是京官而且也办过团练,寄身曾国藩幕府也是有官职的)得以成功的年代!
那个年代不问学历只问能耐、那个年代不问出身只问能耐!
为何如此?那个年代是民不聊生的年代、那个年代是混乱战乱的年代,统治者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票子而不得不“不拘一格降人才”。你只要帮我打好了战争、帮我收上来税、帮我稳定了当地社会,你就是能臣。当然,清廷还是要找一大帮子有学问而无实践能力的清流,拿着圣人书、唱着道德凯歌去挑低学问、低学历能臣的毛病。这就叫制衡嘛,重用你,但还需要打压你。
反观靳辅、陈潢的时代,那是一个清朝统治者日渐稳定、皇权日渐强大的年代。因此,靳辅、陈潢倒霉了。反观咸丰年间,骆秉章、左宗棠这一对儿督抚与师爷的故事,因大势所趋而成为历史上的美谈。
其实,这些就是封建社会的驾驭之术。
封建社会的驾驭之术
驾驭术无非是平衡、忠己。何为人才?能为我所用的人才才是人才。这就是封建社会的驾驭术。其实这也没啥,咱们老百姓也是如此。跟我一个床的老婆(老公)是老婆(老公),睡在别人床上的那就是仇人了。
其实这也是人的人性之一“控制欲”,无论是上下级、夫妻间、朋友间甚至儿童都是如此。因此,没必要一提这些就是不好,要知道你觉得不好的同时,你对亲人、朋友其实在很多情况也是如此心理。
总而言之,什么皇帝、大臣、老百姓都是普通人,没有什么精妙的手段,你仔细联系一下实际就会发现:你敬佩的招数,其实你自己就用过,或者别人也曾把计谋用在你的身上。
陈潢、靳辅虽然在当时没有得到善终,但他们的赫赫历史功绩彪炳史册。那么,二人的治河思想来源于谁呢?来源于明朝的潘季训。
陈潢左宗棠皆师爷,前者横死后者为何功成名就
(视频)
张居正和海瑞:方向相同力度不同
内附明清治和名臣系列前六篇文章
英欧为何围攻卡塔尔世界杯?五大原因中殖民本性是首因
内附国际体系前四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