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清朝名臣刘墉,配得上“好官”之称吗?

清朝名臣刘墉,配得上“好官”之称吗?

由于《宰相刘罗锅》等电视剧的热播,“刘罗锅”的形象渐渐深入人心,然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刘墉这个人不是宰相,也不是罗锅。

不同面目的刘墉

作为清朝乾隆年间的清官,刘墉算得上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此外,他还是知名的书法家、画家和诗人。

在历史的记载中,说他“书名满天下,政治文章皆为所掩。”

特别是对于后世而言,刘墉在文化艺术方面的造诣很高,他的小楷貌丰骨劲、别具面目。

当然,他的文采也是极高的,还曾用诗的形式写下了一本关于历代书法的史书,起名为《学书偶成》。

在对于他的评价中,也普遍认为他的文章、诗词和书法均为上乘。

要知道,乾隆皇帝是酷爱书法的,不过他对于书法家的要求也十分严谨,还独宠“馆阁体”,可这样的做法却扼杀了书法艺术的独有个性。

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墉的书法依旧能够自成一家,突破了乾隆皇帝的限制,也算是极有成就的一件事。

乾隆皇帝对他也很认可,特别是对他的博学多才饶有兴趣,还专门安排他修典籍。

在人们的印象中,文化素养极高的为官者向来都是刚正不阿之辈,而在《宰相刘罗锅》当中,更是突出表现了他清正廉洁、蔑视权贵的一面,甚至还将清朝很多文人名士的故事集中到了刘墉一个人身上。

当然,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清代官场上,刘墉算的上是一位清官。

在《啸亭杂录》中就有相关的记载,说“刘墉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包拯比之。”

《清史列传》中还有相应的记载,说在1782年,御史钱沣弹劾了山东巡抚国泰等人的贪污营私事件,乾隆得知情况后便派出了刘墉、和珅去山东查办这件事。

可这个国泰是和珅的亲信,因此和珅在办案的过程中总是想尽办法包庇国泰,竭尽全力为己方势力脱罪。

而刘墉等人在感觉到这种压力的情况下却依旧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尽力查明案情的真相,最终使得国泰等人被处决,一旁的和珅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也是有口难言。

这件事更是让刘墉与和珅直接站在了对立面,双方都没有挑明罢了。

或许,正是因为和珅同刘墉是两个阵营,才更加美化了刘墉的形象,民间还传播了很多“刘墉智斗和珅”的故事,足以印证。

当年刘墉在出任湖南巡抚的时候,还曾参奏了新化县令的不法之行,并在此处查仓库、抚恤灾民,这些行为也是典型的清官行为。

事实上,探讨刘墉与和珅的对立,还要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考察。

刘墉在朝堂上有着一席之地的时候,正好是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当时乾隆将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可他自己也过着挥霍奢靡的生活,动不动就要东巡南游,起码也得在园林中玩耍一番。

和珅这样的巨型贪官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找到了生存的土壤,他和乾隆之间有着说不清的特殊关系,也不断溜须拍马迎合着乾隆的喜好,才实现了飞黄腾达,迎来了自己的权势巅峰。

刘墉与和珅同在朝堂之上,对于和珅的一举一动看得也非常清楚,可他对于腐败的态度是坚决反对的,因此也不断上奏指出了吏治腐败的情况,还多次接到命令去调查各地的贪污案件。

百姓们都厌恶全国各地的“和珅”,也都盼望着能有一位包拯这样的人物出现将他们解救出来,刘墉又碰巧站在了和珅的对立面,因此两人才经常被拿来对比。

再加上刘墉的书法可谓令人惊叹,更加让人感觉到他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学者和诗人。

即便如此,刘墉是无法真正去扳倒和珅的,这是政治方面的事情。

历史上的刘墉官至东阁大学士,这在内阁当中是最小的,也没有什么实权,因此他本人也没有什么政绩。

可他能够在同和珅的唇枪舌剑中存活下来,也是因为乾隆皇帝对他还是比较有好感的,仅此而已。

乾隆时代的水也很深,没有特殊的本事也是很难幸存的,若刘墉真的是那种看起来就一身正气的好官,显然他是无法适应于那个时代。

从顺治皇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末,清代都有文字狱的存在,很多时候,文人只是引用或借用了前朝的诗句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曾有一个例子直接说明了那种情况:雍正年间有一位名叫徐骏的翰林,他在诗句中写下过“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原本他的意思就是自嘲一番,可雍正看到后却认为他在嘲讽满人不识字,于是当即下令杀掉徐骏。

乾隆皇帝同样不例外,在这方面他也继承了前朝的特性。

刘墉生性耿直,对于皇帝更是忠心耿耿,也促成了不少事情。

耿直的刘墉

首都博物馆中,很多馆藏刘墉的多件留世墨宝又被展了出来,更是让人感叹:刘墉确实是名不虚传的书法名家,他的书法深厚雄劲、气势磅礴,又是风姿绰约、潇洒自如。

而且,他的不少诗句中还表现出了田园生活的心境,对于农民的生活也有着关注和同情。

这么一来,总体上看刘墉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学者和诗人,他的学术文化价值很高。

可就这么一位看起来的好人,自己身为文人,却对其他文人屡屡痛下杀手,还凭借这种方式得到了乾隆的青睐。

在1761年,刘墉首次担任了江苏学政,他的政治生涯也从此开始不断向上,一切也都是因为他能够顺应皇帝的心意。

通过调查《沛县志论》,他发现有文人讥讽了县、府内的官员,甚至还敢于蔑视皇上,他立即就将这些事上报给了皇帝,导致对方丢了性命。

因为出色的观察能力,刘墉被乾隆狠狠夸赞了一番,从此之后,他的人生都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17年后,刘墉第二次当选江苏学政,那会江南学子还都比较高兴,在他们的眼中,刘墉是个极有才华的人。

有一个名叫殷宝山的生员,他在此刻不顾朝廷禁令,写下了一篇文章怒斥江南官场和风俗人情。

刘墉看到文章后,他虽知道此人是个正直之人,可又不愿为他撑腰去得罪半个江南官场,甚至还觉得比起官场中的问题,殷宝山非议朝政的问题更大,于是马上就派人前去那人的家中调查。

这一查还真的有发现,特别是找到了两本《岫亭草》诗集。

刘墉拿到诗集后马上便阅读了起来,并没有发现什么太多的问题,可他想到了过去的一些案子,若是日后再被人发现诗集中的问题,乾隆皇帝肯定会责备他办事不力,思来想去,刘墉便将《岫亭草》诗集给呈了上去。

乾隆闲来无事的时候就读了读诗集中的内容,他看到了一篇名为《记梦》的文章。

细看之后,上面有一句:若问姓氏,物之红色者是。

这下可把乾隆气得不轻,在他的眼里,红色代表的是“朱”,而“朱”又指代着前朝,那这个殷宝山明明作为大清的臣民,却总是想着前朝的好事,这是显然的叛徒行为。

于是,乾隆亲自给殷宝山下诏,让他去逮捕殷宝山并严刑拷打,招出实情。

殷宝山倒也算实诚,马上说出红色代表的就是朱字,可和朱家的明朝没有什么关系,里面指的是一个名叫朱建纲的邻居,由于和自己有了一点小矛盾吵了起来,自己怀恨在心,就写在了《记梦》这篇文章中。

刘墉是相信了,可他觉得乾隆正在气头上不可能轻易罢休,于是还是关着殷宝山不放,甚至为了迎合乾隆的心情,将为《岫亭草》作序的赵学礼等人全部送到了南京审问。

和前面死于文字狱的文人相比,这个殷宝山却是非常幸运的,他最终侥幸逃生。

让他活下来的并不是乾隆皇帝和刘墉网开一面,而是当时的江南文化圈发生了一件更加吸引乾隆皇帝兴趣的事情,那便是《一柱楼诗集》案。

乾隆年间的文字狱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一柱楼诗集》案了,这起案件的影响力之大让后世的史学家们都极为震惊,而且在此案发生以后,乾隆年间江南地区那种浓厚的学术氛围似乎在瞬间就消失殆尽了。

在乾隆初年,有一位名叫徐述夔的文人去世了,他在江南文人圈中还是小有名气的那种,经常在住所举办各种文艺活动。

他死后,儿子为了整理好父亲的遗作,就整理出了《一柱楼诗集》。

基于徐述夔所产生的影响,在这部书籍刚刚出版后,就引得江南不少文人收藏。

到了乾隆中期的时候,徐家已经来到了第三代人掌门,也就是徐述夔的孙子徐食田。

那会,有一个名叫蔡树嘉的监生因为家庭贫困,便将田地卖给了徐家,可后来他的家境渐渐好转了,觉得当初卖地的价格有些低,因此便想要将田地给赎回来。

可徐食田自然不答应了,蔡树嘉给的价格太低不说,徐家本来也不缺钱,因此便拒绝了。

蔡树嘉咽不下这口气,就举报了徐家藏匿了《一柱楼诗集》,还说这是一本“逆书”。

徐食田知道这件事后也没觉得事情会闹大,他觉得书中的内容并无谋反之意,因此便抢先一步将书交到了县衙。

这下轮到蔡树嘉难受了,他又接着朝扬州府控告,这一来二去,事情越来越大,在江南一带沸沸扬扬,也很快被刘墉给知道了。

刘墉将书给拿了回来,仔细阅读了一番,发现其中确实有辱骂朝廷的地方,并且将此事上奏给了乾隆皇帝,并附上了此书。

乾隆本来就闲着没事,看到了《一柱楼诗集》后也阅读起来,并开始了“顶级自我理解”。

比如,诗集中有一句“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

在乾隆的视野里,这个“壶儿”暗指满族统治者,这句话也体现了作者殷切盼望着满清统治被推翻,并和大明天子重新相见的急切心情。

此外,乾隆还在其他几句诗中读出了“明朝将要重新开始统治”、“鼓励明人攻下北京城”等含义。

乾隆越想越气,他还认为江南那么多有文化的高官都没有看懂这些句子,一怒之下,他命令刘墉等人牵头去彻查此案,将发现有问题的人全部严肃处理。

对于徐家来说,已故先祖的棺材被重新打开,甚至还枭首示众。

而徐食田等人则被判斩,所有徐家的亲属都被发配到边远地区,就连当地的徐姓同族也被抄家。

为《一柱楼诗集》作序的毛澄被打了一百杖,还流放了三千里。

另一位作序者沈德潜虽然逃脱了开棺的后果,却被革除了一切生前荣誉,还被撤出贤良祠。

这次连累到的人数量也是极多的,几乎整个江南的官场都出现了巨大的震动,还有一些和此事有关的为官者被斩立决。

在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江南文人都不敢再提笔写作,刘墉再度得到了乾隆的青睐,为日后回到京城打下了基础。

之后,他阅历丰富也深悉官场之弊端,也曾不断上奏指出吏治腐败的情况,还多次追查各地的贪污案件,个人操守非常清廉,和和珅形成了不同的典型,大大小小的“和珅”们,都对刘墉充满了畏惧。

关于刘墉的故事也一直都流传于坊市之中,这也代表了老百姓对他的认可。

参考

刘墉:我不是宰相,更不是罗锅 隋瑾; 群文天地

略谈历史上的刘墉 全国华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时代,乾隆,和珅,文化,书法,刘墉,名臣,情况,罗锅,诗句,消息资讯,和珅,殷宝山,江南,刘墉,徐家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时代,乾隆,和珅,文化,书法,刘墉,名臣,情况,罗锅,诗句,消息资讯,和珅,殷宝山,江南,刘墉,徐家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时代,乾隆,和珅,文化,书法,刘墉,名臣,情况,罗锅,诗句,消息资讯,和珅,殷宝山,江南,刘墉,徐家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