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暮春时节,李自成率大顺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帝吊死煤山(今景山)。立国276年 的明王朝覆亡。
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本欲投降李自成,却因农民军在京城“逼赃助饷”家人惨遭荼毒而改变了主意,半道折回。旋即,李自成率精兵向山海关挺进,想用武力逼迫吴三桂归降大顺。
李自成率军与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在山海关附近的红瓦店一片石相遇,鏖战非常激烈。农民军人多势众,作战也很勇猛,吴军有些抵敌不住,眼看就要崩溃。突然,一直埋伏在山海关外的清军呐喊着加入战团,炮火连天,箭如飞蝗,农民军猝不及防,吃了败仗,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
原来吴三桂迫于李自成施加的巨大压力,早与满清摄政王多尔衮暗通曲款,借师夹击农民军。吴三桂勾引清军入关事件,一直是一道令人瞩目的史学谜题。近现代出版的许多有关通史、专著都认为吴三桂此举是投降归附满清,吴是货真价实的汉奸。但也有学者认为吴三桂没有降清。那么,吴三桂到底投降满清王朝了吗?
正统观点认为吴三桂当初为了对付死敌李自成,是主动卖身投靠清朝了的。《清鉴》记载:
明朝灭亡后,李自成“率精锐十余万,东攻三桂于山海关,以别将两万骑从一片石绕出关外夹击之。三桂惧,遣书清廷乞降”。
满清摄政的多罗睿亲王多尔衮收到吴三桂的信函后大喜过望,立刻致书三桂,派人送到山海关。信云:
“闻流寇攻陷京师,明崇祯帝惨亡,不胜发指,故率仁义之师,吊民伐罪,出民水火,伯遣使致书,深为喜慰,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爵封藩王,国仇可报,身家可保。三桂复促之 ”。
促使吴三桂投降满清的另一 重要因素是家庭问题。郭沫若认为:“开初,吴三桂对于自成有归顺之心,只是尚在踌躇观望而已”。只是大顺权将军刘宗敏不顾大局,“把吴三桂的父亲吴襄绑起来,追求三桂爱妾陈沅(陈圆圆),不得,拷掠甚酷;虽然得到了陈圆圆,而终于把吴三桂逼反了”。
由于降附了满清,吴三桂便成了多尔衮的下级。从“王命三桂兵各白布系肩” ,“命三桂军先锋”,“命三桂以步骑两万前驱追贼”,“摄政王檄三桂及英豫二王前驱追贼,勿入京”等命令,再到加官进爵,“授三桂平西王勒印”,都可以清晰地看出二人的上下级关系。《清圣祖仁皇帝》载,后来康熙下诏削夺吴三桂平西王爵位时也直呼三桂为降将属僚:
“逆贼吴三桂穷蹙来归,我世祖章皇帝念其输款投降,授之军旅”。
吴三桂与清廷的这种关系,难道真是盟军关系吗?亦或只是互相利用?
再次,吴三桂开关后的所作所为农业说明他已降清。吴三桂引清军入关虽说是为明朝复仇,但在大顺农民军节节败退,南明福王多次派人拉拢吴三桂并送去粮饷犒劳关宁军将士时,吴三桂却一概拒绝。《明季稗史汇编》,南明政权福王朱由崧派侍郎左懋第“谒三桂,出银币且致福藩意” 时,吴三桂予以婉拒,回答说:“时势如此,我何敢受赐,惟有闭门束甲以俟后命耳”。
自福王后,隆武、鲁王、永历等几任南明皇帝都曾试图笼络吴三桂,吴三桂要么置之不理,要么默不作声,从未表示要协助南明政权反清复明,反而提议并亲自率军入缅甸追杀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由此可见,不管吴三桂当初怎么想,想得如何美好,但到清军入关、大局已定后,事实上已经心无旁骛地投降了清朝。
彼时的他虽然立功无数,位高权重,但却不敢扶立崇祯太子,不敢和南明政权联手抗清,不敢要求清军退回关外,不敢违抗清廷的命令。为了取悦、讨好清廷 ,他甘为前驱,《圣武记》记载:
“(吴三桂)破流贼、定陕、定川、定滇,取永历王于缅甸,又平水西土司安氏”。
吴三桂替清廷东征西讨,很是卖力,俨然成了清廷的一员猛将、重臣。
直到1677年正月,扯旗反清的吴三桂在衡州登基称帝 ,僭号称周王元年,《清史稿·吴三桂传》记载:
1678年,“(吴三桂)年六十有七,兵兴五年,地日蹙,援日寡,思窃号自误,其下争劝也,遂以三月朔称帝,改元昭武” 。
吴三桂勾引清军入关后30年,忽然起兵反清,但也不是为了恢复大明,而是由于康熙帝削藩逼的。同时请注意,他在衡州称帝时用的国号不是“明”而是“大周”。
为什么还有观点说吴三桂没有投降满清?
1644年明朝灭亡时形势诡谲,当时存在着三股较强的军事政治势力:大顺农民军、满清、吴三桂关宁军。在三股力量中,吴三桂实力最弱,又夹在两股强大力量中间,他的选择不多,无非两种:要么联合李自成抗清,要么依附满清抗击李自成。由于他爹吴襄被大顺军扣押,爱妾被掳掠而使他彻底倒向满清。此举是否说明吴三桂已死心塌地地降清了呢?综合史料似乎不然。证据如下:
(1)、吴三桂一贯坚决抗清,从其态度看他不会轻易降清。吴三桂担任明朝辽东宁远总兵期间,曾参与过与后金军的几次大规模战争,抗清态度坚决,即使在松锦会战后明军节节败退,许多明军大将纷纷率部投降的不利情况下,“明之将师孰不惶惧”,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降清后不断招揽外甥,而吴三桂不为所动,态度非常坚决。后来,明军降将不断来信劝降,吴三桂都“答书不从”。
(2)、吴三桂和多尔衮商量联手作战过程中的往来书信也能证明吴没有降清。譬如《清世宗实录》中记载吴三桂致书多尔衮时说:
“我国(指明朝)与北朝(后金,满清)通好二百余年,今无故遭国难,北朝应恻然念之......速选精兵,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将裂地以酬”。
其中吴三桂并无任何奴颜婢膝的言辞,只说在联合清军击败农民军后以割地(国土)作为酬答。
(3)、山海关一片石血战后多尔衮加强了对吴三桂的控制证明吴并未投降。吴军与清军联合击溃李自成十余万精兵取得大胜后的当天,多尔衮便玩弄权谋,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又将一万八旗官兵划拨到吴三桂麾下,归其节制。表明多尔衮设法笼络、控制吴三桂。
(4)、山海关之战后,吴三桂发布的檄文证明他彼时还没降清。一片石激战后,吴三桂联合满清八旗兵乘胜追击,途中吴三桂发布檄文,昭告天下,提出“周命未改,汉德可恩”,“试看赤县之归心,仍是朱明之正统”等口号。如果吴三桂铁心降清,他不会发这样的檄文,清廷也决不会允许他这样干。
(5)、吴三桂在带领清军进入北京前后欲扶立崇祯太子朱慈煊的行动证明他没有投降。山海关之役后,李自成大败亏输,率少数残部败退永平,吴三桂并未赶尽杀绝,而是为“请太子而使人议和”,主动提出:“约自成回军,速离京城,吾将奉太子即位”,又“传帖至京,言义兵不日入城,凡我臣民为先帝服丧,整备迎候东宫(指明太子)”。
多尔衮老谋深算,一眼看破吴三桂如意算盘,于是不许三桂军入京,“令其西行追贼”,吴三桂扶植明太子即位的计划遂被打乱。 至于吴三桂不敢违令、不敢与清军抗衡是因为彼此实力相差太悬殊了,数万关宁军哪能与十余万能骑善射 、剽悍善战的八旗兵匹敌 ?
另外,吴三桂为反清复明做了不少准备工作,也可以证明他没有真正降清。《清史稿·吴三桂传》记载,他坐镇云贵时,大肆招揽人才,广布党羽,“阴养天下骁健,收召荆楚奇才”。其次积蓄粮草、军资、饷银,以壮藩本,招兵买马,训练士卒,为将来反清之军资“殖货财”。
个人认为,上述观点看似有理,其实都是牵强附会的无稽之谈。吴三桂之所以发动“三藩之乱”, 只是清廷撤藩所逼,不愿裁军、不舍荣华富贵与如山财富所致,什么反清复明、恢复汉家衣冠都是拉大旗作虎皮的幌子罢了,否则他称帝时国号为什么不是“明” 而是“周”呢?
平西王吴三桂
【插图源自网络】
《李自成 》插图作者:王绪阳、贲庆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