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2月11日的威海卫,海涛呜咽,阴云密布的刘公岛海军公所内,59岁的丁汝昌面如死灰,终于心一横,将满满一杯毒酒一饮而尽。
2月17日,日本联合舰队鸣笛,缓缓驶入威海港,刘公岛炮台升起太阳旗,至此,威海卫要塞全部陷落,清朝耗资数千万两白银建立起来的北洋水师也宣告全军覆灭,一代中国人的海军强国梦随之破灭。。。
100 多年来,甲午海战的惨败一直是我们历史记忆中一道难以抚平的伤疤,人们无数次地追问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场失败。
综合国力的对比
战前的清朝的综合国力与日本相比并不逊色,简单一句“落后就要挨打”不仅不负责任,而且也违背历史的本来面目。
从财政上看,早在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的GDP是全球第一的,就算之后被赶超,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1893年时,清政府财政收入有8867万两白银,同期日本的财政收入是7585万两白银,比清朝少了1282万两,就算日本人口少了不少,可以有更多的钱购买军事装备和提升战斗力,但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支持一次大的战争还是足够的。
而且在海军经费方面,清政府投入海军的经费一点也不比当时日本投入的少。日本政府从1868 年到1894 年26年间每年投入海军经费合计白银是230万两,只相当于同期清政府对海军经费投入的 60%。
联合舰队的速射炮和北洋水师的实心弹
甲午海战时,日本舰队有 12 艘军舰,北洋舰队10艘,总吨位日舰队比北洋舰队略大,速射炮也比北洋舰队多。但北洋舰队主力舰吨位大(日最大舰松岛号是 4200 多吨,定远、镇远舰都是 7000 吨以上的巨舰) ,重炮多,总之,作战双方各有优劣。
诚然如今很多观点都认为,甲午海战时,日军的速射炮占据了很大的优势,毕竟一分钟打十发,数量上还是非常可观。但是这绝不是他就是靠着这个就把北洋水师给干趴下了,当时“镇远”“定远”被打得一身都是弹坑,都没有一发炮弹能穿透这种巨舰,倒是日军旗舰重巡洋舰松岛号中了一发定远主炮的巨弹之后,立刻丧失了战斗力。
而且以前的速射炮并不是自动供弹,你打完了还得靠人工装弹,日军在射击的时候不得不把炮弹都堆在炮位周围,也增加了战斗中的风险,许多日军就是己方被引爆的炸弹炸死的。
关于炮弹首先得解释一下,以前说清朝官员多腐败,往火药里面掺沙子这事是不靠谱的说法,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真实的情况与腐败无关。
在当时的各国海军中使用的炮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开花弹,另一种是实心弹。开花弹的弹头内填充的是火药或炸药,击中目标后会发生爆炸;
而实心弹的弹头内则很少装药或不装药,更多时候是填充泥土、沙子来配重,连掺进去的量都有严格的数据。实心弹击中目标后不会爆炸,它是凭借重力加速度把敌舰打穿造成敌舰进水。
当时,中国的近代军工已经起步,最成规模的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但这两家厂主要是生产陆军用的小口径行营炮、步枪以及相关弹药,对中、大口径火炮所需的炮弹,只能制造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的实心弹,而开花弹则要依赖进口。
但是这种实心弹并不是没有威力,这种炮弹对军舰的结构性打击还是很大的,但是由于北洋水师士兵缺乏训练上的问题和指挥官战法上的失误又另当别论了。
作战观念
如果说北洋水师在海战中未能击沉一艘敌舰,可以归因于平日训练中形式主义的弄虚作假,那么,放弃主动出击的机遇,将战场主动权拱手相让,未免也太不可思议:好歹也曾是一支排名世界第八的海上力量,哪怕只拿出后来杀身成仁的一半勇气,率领舰队主动出海、与敌人在大洋之上痛痛快快地厮杀一次,也好过从头到尾始终被动挨打。
在中国封建的社会,传统的思维使海军建设思想形成制约,诚然,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清朝统治阶级也因此对海军重要性逐渐有所认识。
但此时中国的海权思想仍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即使是提倡海军近代化的洋务派也只停留在以西方坚船利炮加强海防的层面,包括李鸿章在内的北洋海军领导者也始终未能触及海军军制、体制改革的问题。
另一方面,无论是保守派还是洋务派,其都受限于封闭的心理影响,而对西方的进步与自身的落后缺少相应客观、全面的认知,海军的发展仅仅局限于海防,其头脑中不但始终没有海权的观念, 甚至连如何正确使用自己国家的海军都不懂。
耗费巨资建立起来的北洋水师,在其眼中并无异于单纯防御性质的固定炮台。终究上升不到海军的更广泛应用和航海业的全面发展,最后影响到北洋舰队的建设和使用。
再次,前敌指挥官丁汝昌的决断不明,对北洋水师争夺海战主动权构成了致命伤。 按理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高级指挥官的决断对部队作战行动的结果有着关乎生死的决定性影响。在战时决策上意志坚定、决断明快,是一支高级指挥官的基本素养。
然而不幸的是,丁氏恰恰为人性格懦弱、优柔寡断,不具备担当一支舰队主帅的才干。黄海大战后,北洋水师实际上还具有一定实力,丁汝昌若率舰队主动出击,尚可与日本舰队一搏。
但是,他却始终抱残守缺、困守威海卫,甚至多次置清廷与顶头上司李鸿章的出港击敌之命令于不顾:先是对近在咫尺、登陆辽东半岛的日军视若无睹;继而当日舰进攻旅顺时,对于李鸿章要求北洋舰队救援旅顺的命令,他百般敷衍违抗,寻找各种借口来消极对抗上命,终于导致本能坚守数月的旅顺口军港很快就陷入日军之手。
当日军登陆山东半岛、清廷命令北洋水师 “称间出击”时,他始终龟缩不出,眼睁睁的看着由日本“山东作战军”顺利登陆,坐失战争主动权,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佑亨后来承认,“如丁亲率舰队前来,遣数只鱼雷艇对我进行袭击,我军岂能安全上陆!”
北洋水师仅有的几次争夺主动权的机会就这样全部浪费了。等到日本海陆联合夹击威海卫时,丁汝昌又举棋不定,拿不定主意是否率舰队突围,仅会坐镇港中、做困守之斗。终于使舰队丧失了最后的求生机会,最终当舰队陷入绝境时,部下鼓噪投降,丁汝昌进退维谷、束手无策,唯有服毒自杀。
甲午海战前,英国驻华公使欧格讷曾将丁汝昌评价为:“(丁)习性和能力,远不足担任一名总指挥。”让如此优柔寡断之人来担任中国最强舰队的最高指挥官,“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果不其然。
军队素质
对军人来说,很多东西仅凭战场上的豪壮是不能获得的。往往最为辉煌的胜利,孕育在最为琐碎枯燥、最为清淡无味的平日训练之中。清军虽然装备了大量的西方和国产的先进武器 , 但部队中绝大多数士兵是文盲 , 缺乏使用和维护近代先进武器所需的基本的科学技术知识 , 以致平时操练不熟,保养无方,到了战场上 ,拼老命也打不中敌人。
黄海大战时,第一轮的炮击,竟然没有一发命中目标,直到开战十四分钟后才有日舰被击中。像定远,镇远这种大舰,射程本身远,打得好的话一两发炮弹就能让一艘日舰失去战斗力甚至被击沉。
从战后日本海军司令部编纂的《明治二十七八年海战史》记载,在5个小时的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用305毫米炮发射了约217发钢弹,其中定远四门主炮发射约120次,镇远四门主炮发射约97次,只有约10发命中目标。
战争一开始,定远舰刘步蟾指挥发炮,首炮非但未击中目标,反而震塌前部搭于主炮上的飞桥,丁汝昌和英员泰莱皆从桥上摔下,刚一开战,主帅就严重受伤。
所以这些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北洋水师打了一场仗下来,一艘日舰也没击沉,己方被击沉5舰,伤4舰。
艰难的处境最考验军队。北洋海军在威海围困战后期,军纪更是荡然无存。 首先部分人员不告而别。北洋海军医务人员,以文官不属于提督,临战先逃。外国雇员反而服务至最后。相 形之下殊为可耻。”
其次是军队有组织携船艇的大规模逃遁。1895年2月7日,日舰总攻刘公岛。交战之中,北洋海军十艘鱼雷艇及两只小汽船在管带毛平、蔡廷干率领下结伙逃遁,结果“逃艇同时受我方各舰岸上之火炮及日军舰炮之轰击,一艇跨触横档而碎,余沿汀而窜,日舰追之。或弃艇登岸,或随艇搁浅,为日军所掳”。
侥幸逃脱的王平驾艇至烟台后先谎称丁汝昌令其率军冲出,再谎称威海已失。 陆路援兵得讯,撤销对威海的增援。陆路撤援,成为威海防卫战失败的直接原因。
最后更发展到集体投降。“刘公岛兵士、水手聚党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觅生路”,众洋员皆请降。面对这样一个全军崩溃的局面,万般无奈的丁汝昌“乃令诸将候令,同时沉船。诸将不应。汝昌复议命诸舰突围出,亦不奉命。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
慈禧太后到底挪用了多少北洋水师的经费
光绪十二年(1886年),北洋 “海防经费” 主要来源—海防专款改归海军衙门统筹收支。 之后,一方面,清政府借海军衙门大修颐和园;另一方面,北洋海军未能再购战舰以致实力逐渐被日本海军超越,终致甲午战败。
在这两种现象的反差对比中,人们自然联想到:北洋海军之所以未能及时扩充,与大量海防经费挪用于颐和园有很大关系。由此,清政府挪用海防经费(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问题。
其实海军衙门经费不能完全等同于海防经费,海军衙门因承担南北洋海防建设、东北练兵、铁路修建、三海及颐和园工程等而收用的款项。
包括开办经费、海防专款、军饷、洋药税厘 “常年经费”、洋药税厘“新增经费、铁路经费、海防捐、海防新捐、 “海军巨款” 本息银、土药税厘等,所以钱的来源不止海防专款一项,用途上也不只是用于海防建设一处,与海防经费不存在对等关系。
而海防专款是近代财政史或海军史著作提到的 “海防经费”,划拨于光绪元年,是南北洋海防建设的专用款项。
据现在历史学家考证,慈禧太后确实动用了海军的银子修颐和园,毕竟颐和园的工程费高达800余万两,但是挪用的南、北洋水师的海防专款数额不会超过67万两,而不是传说中的高达两千万两。
后记
1895年4月17日中国和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清朝向日本赔款两亿两白银和割让台湾岛, 这些巨额赔款都是向英德法俄等国银行团借款偿付的,最后总计本息高达6亿两 。 但总括清廷30年来投资在建设水师的全部经费也不过数千万两。
一百年过去了,北洋水师的军旗早已消失在海面上, 它的失败 也许不应该用简单的 “ 腐败无能 ” 来解释 ,不论是朝廷对于海防的态度,军官们作战的观念,士兵的素质,还是军工的差距都是使这支在近代史上有过短暂辉煌的舰队快速走向覆灭的原因。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