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民国时期的土匪,家乡的老人都唏嘘不已。他们说,从记忆中的三、四十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乡村中的土匪都十分猖獗。老百姓痛恨土匪,更痛恶给土匪下底的人,就是土匪的眼线。
老人们有一句话,叫“此地无鬼不生灾”,如果本庄没有土匪,外面的土匪也很难到庄里下手。你想,土匪到了一个生地方,两眼一抹眼,怎么知道谁家有钱没钱?可恨的是本庄的“下底人”,村里各家的情况,他们门里清,勾引外匪来抢,一抢一个准。
解放前,我们这一带较大的村庄里,都有一、二个土匪眼线。他们负责为外匪打探消息、带路,明里不参与抢劫,怕被人认出来,但事后分肥,少不了“下底的”的一份好处。村民也是心知肚明,却不敢说破,那是真正的好人怕恶人。
“下底的”多不务农事;不生意,不买卖,但却不缺吃不愁喝,村民见了他们还客客气气,惟恐得罪他们。如此以来,他们的胆子也越来越大,就更加有恃无恐。“下底的”常勾引外匪在家中吃喝玩乐,舞枪弄刀。一是炫耀,二是震摄村民。
常言说得好,人要作死就会死,不作不会死。“下底的”见土匪身不动,膀不摇就能吃香的,喝辣的,干脆干起了土匪,而且先从本庄下手,先是写条“拉冤家”,把纸条插在粪堆上,XXX拿多少元、谁谁出多少元大洋,按时送到某个地方。若不出,后患无穷。一共写了五、六家,这几家人知道是“下底的”勾结土匪所为,但也忍气吞声把钱送去了。
后来,“下底的”越来越大胆,居然在一年秋后,耕种正忙的时侯,引来土匪牵走了村里几十件(头、匹)牲口。这次闹腾大了,村民无法种地了!没办法,先把地种上再说,村民借牛的、买牲口的,想方设法种好地,开始商议如何除去此贼。
村中长者说,此贼不除,村无宁日;除贼不尽,后患无穷。于是商议一番,依计行事。先是凑钱买来鱼肉、烟酒、蔬菜、水果,请“下底的”把众匪找来,说有要事相商。众匪以为村民惧怕再被抢,必是设宴相求,一个个欣然前往。
当晚,酒宴就设在“下底的”人家,几位年长者陪众匪饮酒。村里有枪的人家早已荷枪实弹,团团围住众匪。酒至半酣,几位长者推脱要方便,一个个鱼贯而出,只剩众匪还在狂嚼滥饮。只听外面一人说:动手!众枪齐射,土匪已被撂倒多人。慌乱中,有的土匪惊觉不对,忙去摸枪。
众人哪能让土匪还手,飞快冲进屋里,击杀土匪。不论叫唤的、哀嚎的,躺着不动的,都要补几枪,以绝后患。枪声停了,众人一一查看,连同“下底的”父子二人,共打死土匪九人。获十响盒子枪一把、湖北条子(汉阳造步枪)六支,子弹数十发。
老人们说,从那以后,村里再无匪事,也没有人敢当土匪线人。村民也过了几年太平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