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安德海是个假太监,素来与慈禧不干不净,丁宝桢斩杀安德海后,还做了一件事,让慈禧不仅没降罪于他,还重用了他。
同治八年八月,山东巡抚丁宝桢杀掉了一名太监后,整个朝野为之轰动,无数人背后弹冠相庆,拍手称快。
譬如,当时官居直隶总督的曾国藩,眼睛染疾数月,听到此事后,开心地对幕僚笑道:“我这久治不愈的眼睛,突然好了”并赞丁宝桢“豪杰士也!”
李鸿章是在邸报上看到这则消息的,反复确认无误后,激动地传来幕僚们相告,并感叹:“稚璜(丁宝桢)成名矣!”
而作为同治帝的老师,翁同龢则将这番喜悦写进了日记中,兴奋之情溢满纸张:“闻太监安子行至济南,为丁中丞执而下诸狱……其家已查封矣,快哉!快哉!”
道光五年,一位名唤马长喜的太监,假冒奉旨进香,颠颠儿溜到了江苏的浒墅关,比丁宝桢溜达得还远,最后被江苏巡抚抓获。
可是,案情如此相似的事件,为何道光时湮没无闻,如今却招致如此之大的反响呢?
说到底,无非是这个太监的身份不同寻常罢了。
魂断丁宝桢刀下的太监,叫安德海。
安德海的发迹史
据说,安德海因早年家境穷苦,有一年看到某位老太监衣锦还乡,心生艳羡,于是十四岁那一年,狠心“自宫”后入宫当的太监。不过以史料中关于“自宫”的记载,其难度之大显然不是一个十几岁少年能独立完成的,所以我认为安德海和其他太监一样,不过也是按正常流程入的宫。
因为行事妥帖,机警灵活,入宫后,安德海很快就成了咸丰帝的御前太监。那时候慈禧还是不怎么具备优势的“兰贵人”,为了争宠,便私下笼络这些小太监。
聪明的安德海,当然不会拒绝这样的示好,果断投桃报李。尤其在慈禧生下唯一的皇子载淳后,安德海更是将宝都压在了慈禧身上,主动充当慈禧放在咸丰帝身边的耳线。
咸丰帝驾崩后,在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的辛酉政变中,安德海冒死于热河和京城之间往来密报军情。两宫垂帘后,安德海被慈禧视为心腹。
同治初年,慈禧坐上了清王朝权力的顶峰,安德海也由一名小太监最终成为总管太监。安德海身为一个太监,不仅可以在宫外置办自己的宅院,还买来了年轻姑娘作为老婆,慈禧还特意送去了贺礼。
安德海的消亡之路
都说“上天欲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急剧的晋升和年轻的阅历,让安德海根本没法低调下来。在被慈禧宠爱的日子里,他骄横跋扈,纳贿招权、奢侈淫靡、欺上压下。
疯狂张扬的安德海,不仅得罪了满朝官员,连慈安太后、同治帝和恭亲王奕訢他都得罪了个遍。
慈安太后耳闻他的恶名,交集时言语中难免露出不屑与憎厌,他便常在慈禧面前借机挑拨两宫关系。
譬如同治帝更愿意和慈安太后亲近反而疏远生母慈禧,他便在慈禧面前称慈安太后不怀好意,有意笼络皇帝,试图以静制动等等,久而久之,两宫太后难免貌合神离,而同治帝日渐长大,也看出了他的阴谋伎俩。
对于恭亲王,安德海不仅私下跟着慈禧直呼他为“小六子”,素日里更是常在慈禧面前大肆渲染恭亲王对慈禧的不敬,在安德海的苦心构陷下,恭亲王一度被革职。
命丧山东
同治八年(1869年)七月,安德海打着为同治帝置办大婚龙衣的名号,带上数十位随从,搭两艘大楼船浩浩荡荡沿河而下。
他的坐船两侧都插着龙凤旗帜,还有一张大旗写着“奉旨钦差采办龙袍”字样。船上设有女乐,一路上笙歌燕舞,好不快活。七月二十一日那天,他还在船上过了一个豪华热闹的生日。
安德海沉迷在丝竹管弦、酒色财气之中,却不知前面有一个噩梦等着自己。
八月初二这天,在山东巡抚丁宝桢的严令之下,安德海及他的随从们在泰安被抓获,并解送济南。
丁宝桢是如何得知安德海南下,并决定要对付他的?至今说法不一。
有人说,安德海南下,丁宝桢原不知道。只因他的船队进入山东德州境内时,知州赵新见其自称钦差,可是赵新并没接到过相关的传牌勘合,因此心生疑窦,遂一面命人跟踪监视船队,一面上报巡抚丁宝桢。
丁宝桢接报后,素来憎恶安德海的他当即决定借此机会除掉安德海。简而言之,此次杀掉安德海,不过是丁宝桢临时起意;
还有一些人认为,丁宝桢此次除掉安德海,是得到了同治帝、恭亲王等人的授意。甚至安德海此次招摇南下,也是同治帝设下的陷阱。
也就是说,丁宝桢和同治帝、恭亲王等人,布下了一张天罗地网,就等着丁宝桢往里头钻了。
无论如何,在八月初七这天,安德海便结束了他张扬可耻且短暂的一生。
慈禧的反应
安德海被正法,朝野上下一片欢庆,那慈禧呢?
按理说,丁宝桢诛安德海之前,加急寄往宫里的奏折,是要经过慈禧过目的,可凑巧那几日慈禧染恙,朝中之事便由慈安做主了,而慈安在叫来了同治帝、恭亲王和内务大臣商讨一番后,最后便是给丁宝桢寄去一封可将安德海“就地正法”的密谕。
可如果我们就此认为慈禧完全被蒙在鼓里,也太低看她了,以慈禧的心机和在朝廷内外的诸多耳目,这件事她肯定也知道,但是她并没有像坊间传闻一样火急火燎去和慈安、恭亲王等人力争,而是根本没有作出任何动作。
而在案发后,慈禧更是没有针对过丁宝桢,甚至还特别照顾了他。后来丁宝桢升任四川总督,还是慈禧的授意,而在丁宝桢去世后,慈禧更是特赐其为“太子太保”。
慈禧此举,实在出人意料,毕竟天下人都知道安德海是她跟前的大红人,也都知道她狠厉毒辣。可如今安德海被诛,她怎么不仅不为他报仇,还对凶手分外照顾呢?
其实,纵然对安德海没有什么感情,但“打狗还要看主人”,丁宝桢此举,等于打了她慈禧的脸,她能不恼怒吗?可是却只能反过来和丁宝桢示好,这是为何?
原因一,丁宝桢违反宫规祖制
在顺治朝时,清室便立下了“太监未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的祖制家法,此番安德海出宫,并未得到正式的差遣,还打着钦差的名号动用违禁之物,加之一路上敷张浪费,敲诈勒索地方官吏,每一条都有实实在在的证据,丁宝桢甚至还在他身上搜出了两张地方官员请托之事,又加上一个“太监干政”的罪名……每一个罪状,都足够千刀万剐了。
慈禧纵然一手遮天,也不敢公然无视祖宗家法。这也是之前她没有作出动作的缘故。
安德海被诛后,朝野上下一片欢欣鼓舞,可知安德海素日为人行止,而由此也侧面反映了慈禧对他的骄纵程度,所以此时此刻,慈禧不仅不会袒护他,还会大为光火,因为这严重伤害她的面子和自尊。
是以,后来慈禧不但将那些随同安德海南下的随从太监、管家和保镖一并处斩,还下令将安德海的家产全部查抄。最后,要就此事做出深刻的反思,命人将关于此事的全部文件汇编成条例,作为日后的操作范本。
慈禧这番顺水推舟的操作,为自己赢回了民心。
原因三,丁宝桢可堪大用
坊间传闻,安德海是个假太监,与慈禧不干不净。直到丁宝桢诛之,并脱光他的衣物,将其挂在济南城头暴尸三日,人们才确定这是位真太监,慈禧的清白也得到洗刷。因此慈禧心下对他有所感激。
其实,且不论这传闻是否真假,丁宝桢的才干在这件事上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果敢大胆、机敏诡谲、刚毅勇猛,作为一位颇具政治手腕和野心的统治者,慈禧怎么可能放过这样一个人才?何况还能为自己赢得好口碑,百利无一害。
小结:无论怎么看,安德海必须死,而也只有丁宝桢,才能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在波云诡谲、变化不明的朝局中,这本身也是一种本事,丁宝桢注定不会招致横祸,只会得到他该得的恩眷和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