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很多人以为鸦片是由英国传入的,其实是这个欧洲小国

很多人以为鸦片是由英国传入的,其实是这个欧洲小国

“清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英国悍然发动侵华战争,打响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第一枪,动摇了封建王朝自己自足的经济基础以及天朝上国的夷夏观。揭开了中国近代的面纱,从此中国人民迎来了水深火热的百年煎熬,在艰难曲折中由封建社会步入现代社会。那么这场影响深远的战争究竟因何发生?地大物博的清王朝为何战胜不了一个欧洲岛国?除了世界资本主义贸易扩张的必然要求以及清政府腐朽没落的统治之外,这一切的导火线都是一个叫鸦片的东西。

>>>>鸦片的传入与蔓延

鸦片民间俗称大烟,是从罂粟果中提取加工出来的,如今已很少用鸦片这个词,代之的是提取加工更精细的海洛因。鸦片已然成为毒品的代名词并且伴随近代始终。

然而最初鸦片是作为药材传入中国的,早在唐代,阿拉伯人将罂粟传入中国,因其具有麻醉消毒的作用故常常用在医疗方面,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还有具体制作罂粟药材的记载。在这段时间还未曾有将鸦片用于吸食的情况发生。

由于鸦片战争是由英国发动的,很多人以为鸦片是由英国传入的,其实不然,最早将鸦片做为毒品传入中国的是葡萄牙人(当时英国工业革命还未完成,称霸世界的是一些海上强国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但起初带来的并不多,影响也不大。

但十六世纪初,葡萄牙占领了印度后开始大量种植罂粟并生产鸦片,由于鸦片的惊人利润开始向中国大肆倾销。

由于鸦片输入的增多,清王朝意识到了其所带来的危害,于是在清雍正七年(1729)首次下诏查禁鸦片。从后来的结果来看禁令毫无效果。随后荷兰崛起于海上,也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

到了十八世纪,英国一军崛起,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生产力提高,资本需求量剧增,不断向外扩张贸易并占领殖民地。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市场,英国垂涎欲滴,但英国的商品在清朝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铜墙铁壁面前毫无销路可言,相反每年英国却要从中国进口大量的茶叶、香料以及瓷器等,使得每年在中国的贸易总是逆差,中国又是一个银本位国家,因此每年英国不得不向中国输入大量白银弥补贸易逆差。

英国人并不了解中国的经济模式,只是想当然的认为是中国的贸易口岸太少了,因此起初英国人并没有想以武力相迫,也没打算从一开始就进行鸦片走私,而是希望中国能够开放市场双方平等贸易。

于是在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派遣马戛尔尼勋爵访华寻求开放平等贸易,然而到了清朝才发现,中国没有所谓的邦交,一副天朝上国的夷夏观充斥朝野,清朝不把英国看成是与其一样的平等国家而是当成进贡的藩属国,由于英国的“礼仪不周”,不仅所提要求一概被拒绝,还被大肆羞辱一番。

马戛尔尼此次出使的任务失败了,但他却看清了清朝的本质,在中国滞留的日子里他又游历了一些地方也看清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形势以及积贫积弱的状态,为英国后来敢于付诸武力提供了条件。合理途径交涉无果,面对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迫在眉睫的对华贸易逆差,英国人不顾中国法令开始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谋取巨额利益。

起初由于鸦片输入量少,在中国社会能够吸食鸦片的人也仅仅局限于上层社会,普通老百姓是没有能力弄到的,但随着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吸食群体逐渐向下层蔓延进而遍布中国。

回顾近代社会,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许多人明明知道鸦片危害巨大却还不断尝试,致使吸食群体逐渐扩大呢?我思考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国最初只能吸食烟草,上至高官下至百姓没有明显的区别,鸦片传入以后做为一个新鲜物品首先在上层传播,把能够吸食鸦片看成一种身份的象征;第二,随着鸦片的增多,下层社会也可以接触到这样一个奇特的事物,逐渐的开始有人吸食,加上中国的普通百姓自身文化素质低,不了解鸦片的危害,和上层社会一样将鸦片视为财富的象征,这样不吸食鸦片的人被看不起,社会风气一片大乱,造成吸食鸦片的人逐渐增多;第三,鸦片本身吸食口味好于普通烟卷也是得以在大众中流行的另一原因。

>>>>严禁与弛禁之争

英国向清朝走私大量鸦片不仅弥补了贸易逆差而且获得了巨额利益,与之相反的是鸦片的流入使得清政府吏治更加腐败、军力更加废弛、白银大量外流导致统治危机加深。朝廷内部上至皇帝下至群臣纷纷意识到鸦片的危害,在之前一系列禁烟条例形同虚设的条件下,君臣开始思索新的方法。

道光十六年(1836)六月十日太常寺少卿许乃济上《鸦片例禁愈严流弊愈大,亟请变通办理折》提出弛禁论,主张允许百姓种植罂粟,自制鸦片,以国货抵制外货。同时准许鸦片贸易,按药材收取关税,规定不可用白银购买只能用货物交换。此论一出立即遭到许多大臣的反对,认为鸦片荼毒日深严禁尚且不止,又怎可放任种植。

以往史学界都认为这个阶段围绕弛禁论形成了与之后严禁派对立的弛禁派,但从许乃济提出弛禁论后朝廷的反应以及地方的态度来看是不存在弛禁派的,首先道光帝也曾沾染过鸦片深知其害,对弛禁的主张并不赞同,同时除许乃济外,朝中支持弛禁的大臣也寥寥无几。

皇帝打心底里不同意解禁鸦片,政府官僚秉持忠君爱国之心坚决抵制鸦片;其次英商走私鸦片总是需要贿赂沿海官员,双方形成互惠,准许鸦片贸易将影响地方官员的灰色收入,地方也是极力反对。由此看来根本不可能有人支持许乃济的观点也就不可能形成弛禁派。

弛禁论石沉大海后,在众人的期盼下,道光十八年(1838)鸿胪寺卿黄爵滋上《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提出严禁论,建议朝廷限一年内彻底禁止鸦片吸食,逾期者处死,在职者吸食,家人皆治罪。众人纷纷表示支持严禁,但许多人并不认同黄爵滋的办法,于是道光帝下御各地方督抚讨论,于是就关于如何禁烟在官员中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以往史家认为是否对吸食者处以死刑为中心点形成严禁与弛禁之争,但仔细分析可知,这一时期的争论只是严禁派内部的讨论已经没有弛禁的声音了。

>>>>虎门销烟

严禁派中态度最坚决的要数湖广总督林则徐,从始至终林则徐都是主张严禁的,并在所辖之地颇有政绩。因此道光帝任命其为兵部尚书以钦差大臣的身份赴广东主持禁烟。临行时道光嘱托:“至广东一应之事卿可自便,唯不可轻易与外人构衅。”

现在评价林则徐都认为他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此时他和满清的其他士大夫一样对国外人知之甚少,甚至还相信外国人没膝盖腿部不能弯曲,击倒便无法爬起;没了中国的茶叶,外人就会难以消化进而胀死这一民间的蜚语。因此林则徐是义高人胆大,毅然踏上禁烟这条不归路。

到了广州以后,林则徐才发觉自己错了,除了长相与语言外这些外国人和自己没什么区别,相反他们的船坚炮利是本国所无法比拟的。秉持天朝上国的威严,林则徐在做了短暂的准备后开始下令收缴鸦片。起初洋商不以为然认为又是走形式,但一段时间后发现情势不对无奈交出手中的鸦片,但英国商务监督义律却向上交鸦片的商人承诺损失将由英国政府按规定处理,为英国随后发动战争提供依据。

道光十九年(1839)六月三日,林则徐将收缴的二万多箱鸦片在虎门销毁,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听到消息的道光皇帝非常高兴,下诏嘉奖林则徐。全国人民也为之振奋。过去对虎门销烟只是做了积极的评价,认为打击了外国商人的嚣张气焰,是一场爱国运动。但从后来的结果看,虎门硝烟的行为有些过激,应该会有更好的处理方式能够比较缓和的达到禁烟的效果,应该说对于其后的战争林则徐是有一定责任的。

>>>>结语

道光二十二年(1842)八月二十九日,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公使璞鼎查在南京下关江面上的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签订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历时三年的鸦片战争以清朝签订不平等条约而结束,由此拉开了中国近代的帷幕,而作为一切罪魁祸首的鸦片也伴随近代始终。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文:李雪松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罂粟,鸦片,封建社会,清朝,欧洲,危害,中国,老百姓,贸易,英国,观点评论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罂粟,鸦片,封建社会,清朝,欧洲,危害,中国,老百姓,贸易,英国,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罂粟,鸦片,封建社会,清朝,欧洲,危害,中国,老百姓,贸易,英国,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