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甲人在清朝是让人毛骨悚然的存在,被称为“生女真”或者“野人女真”。当年努尔哈赤率军南下,四处烧杀抢掠的就是披甲人。残忍无情,是他们的代名词。
宁古塔是我国最冷的地方,也是清朝的祖地,满清入关后下令封锁东北,由披甲人守护祖地,镇守宁古塔地区。
宁古塔没有塔,只是单纯的地名。“宁古”在满语中的意思是“六”,塔是“个”的意思。因此,宁古塔就是“六个”的意思。此外,宁古塔还是满清传统姓氏,后来逐渐改为“刘、宁”等汉姓。
之所以有这么奇怪的名字,是因为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曾经有六个儿子,都居住在宁古塔附近,因此才有了宁古塔的名字。
宁古塔在清朝人心里十分重要,朝廷专门设立宁古塔将军,用来镇守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宁古塔是一个苦寒之地,但披甲人却能适应这里的环境。
在清朝,宁古塔成为发配流放之地,很多犯人都被陆续押解到宁古塔。而他们,并不是镇守宁古塔,而是给镇守宁古塔的披甲人为奴。
据《研堂见闻杂记》中记载:当时的宁古塔,就不是人间的世界。被流放的人去了,多半在半道被野兽吃了。即使没有被野兽吃掉,也会在寒冷的天气中被冻死。
发配宁古塔之人,能活下来的很少,不仅会受到披甲人的折磨,还要忍受天寒地冻之苦。在当时,即使官差都不愿意押解犯人到这里,可见发配宁古塔有多苦。
如果被发配者,到了披甲人手里会有多苦?
首先,到了披甲人手中,被流放的人会被分为三六九等,男人、女人、文人。
对于男人,主要承担营地里的重体力劳动。在那个苦寒之地,人烟稀少,但是荒地却很多。一般男人们会被拉去种地,开垦荒田,凿史铺路。如果这样那还算好,可以过上平静的农耕生活。但是,事实上他们是很苦的,经常遭受披甲人的打骂。他们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睡的少,吃的糟,干的活比谁都累。
对于女人,应该是最惨的,发配到宁古塔的女人很多都选择了自尽。因为到了宁古塔的女人,稍有姿色就会遭受披甲人的轮番凌辱。很多不看忍受的女子,都选择了自尽。因此,很多女子知道要被发配宁古塔时,宁愿一死了之都不愿去宁古塔。
方拱乾根据他在宁古塔的见闻形容宁古塔,“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对于文人,披甲人却出奇的敬重,他们在宁古塔地区内还是很自由的。披甲人一般不会为难文人,甚至上到宁古塔将军,下到普通小兵都很敬重文人。
吴兆骞是清代诗人,在江南一带很有名气。但他由于顺治十四年的科场案,被发配到了宁古塔。宁古塔地区环境有多恶劣,他在给家人的信中讲的很详细。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在宁古塔被发配的人中,名气最大,最具有文采的就是吴兆骞。他一到这里,就备受披甲人的敬重,从大将军到副都统、协领、佐领都和他有所交往。
宁古塔将军巴海听说了吴兆骞的才学,专门聘请他当自己的教书先生,教自己两个儿子读书。在这里,吴兆骞进出自由,完全不像是一个被流放的人。
在宁古塔地区,那些被流放的文人还经常相聚游山玩水,登高望远,饮酒赋诗。吴兆骞、张缙彦曾经在宁古塔地区发现了北国名泉,张缙彦将这股泉命名为“泼雪泉”,并请来石匠帅奋于此泉附近悬崖的石壁上勒石。
中原流人到了宁古塔后,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以及先进的文化。宁古塔地区,从一个不毛之地,变成士农工商逐渐发达的地区,流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