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巫是西方文学作品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形象深入基督教世界民众的内心。
近几年来,以女巫为“IP”的影视剧,频繁登陆中国,我国网民也开始了解到了西方的巫术文化。
▲欧洲女巫形象
然而,在看似光怪陆离的魔法世界背后,却藏着一段跨度300余年的血腥历史。
从教皇英纳森八世开始,欧洲教廷对所谓的“女巫”展开了300年的迫害,造成了数十万人的无辜丧生。
千万不要被欧洲今日的发达所迷惑,纵观世界历史,欧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蒙昧落后的状态,直到16世纪,才算基本告别黑暗。
▲女巫的传统形象
从公元500年到1500年的这段时期,也被称作欧洲的黑暗时期。
黑暗时期内,皇权和教权围绕着利益、土地、人口、信仰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在千年的明争暗斗中,早些时候,教权稍微占据了上风,不过这种差距并不大,因为二者的性质,导致双方不适合直接横向比较:
教权偏重大方向上的精神影响,而皇权偏重局部地区的实际管理。
▲欧洲一处教堂
但到了黑暗时期的中后期,教权的影响力彻底盖过了皇权。
教廷对民众的控制力也越来越大,成为了欧洲的真正主宰。
这段时期的欧洲社会中,宗教法律高于一切社会规则,也就是后世所谓的“有神性无人性”。
不过时间进入15世纪后,欧洲教廷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中世纪的神职人员
一切麻烦的“罪魁祸首”,在于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黑死病!
这种相传来源于蒙古铁骑的高致死性疾病,横扫欧洲大陆。
从北方的俄罗斯到南方的意大利,从西方的葡萄牙到东方的奥地利,大约2500万人死去,死亡人口几乎占整个欧洲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瘟疫让人们失去了劳动力,庄稼大片绝收,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饥饿!
许多人为了活下去,从农民变成了匪徒,这使得社会局势进一步恶化,许多村庄和小镇沦为空城!
起初,人们低估了黑死病的恐怖,来自宫廷和民间的医生们,只是将其作为普通传染病去医治,这种敷衍做法的后果就是高致死率,以及民众的不满。
▲可怕的黑死病
当民众的不满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社会出现了混乱,国王和领主们管理范围内的生产力大幅下降。
为了安抚民心,这些统治者确实做了不少实事,例如减免税费、派宫廷医生为民众看病、提供药物和鼓舞民心。
无论统治者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是爱民如子,还是保全生产资料,这些都不重要了。
总而言之,这些实打实的做法,确实博取了民众的好感。
但遗憾的是,受限于当时落后的医疗手段和科技水平,统治者们的努力仍然无法阻挡黑死病肆虐的脚步。
▲黑死病患者
唯一的好处在于:领土上的民众坚定了信心,他们认为统治者和自己站在了一起。
于是,民众掉转枪头,将对死亡的畏惧和无奈化作愤怒,一股脑地撒向皇权的更上方——神权。
他们责问教廷:神父为什么不出来阻止灾难?教廷为我们做了什么?上帝为什么抛弃了信徒?
残酷的现实摧毁了欧洲人的精神信仰,继而产生了对宗教的怀疑。
在不少地区,教廷的威信在迅速下降,一些激进的民众甚至集体做出了违背教义的行为,甚至直接放弃信仰。
▲今日的教皇
倘若往前推几百年,这些民众恐怕会被宗教法庭施以极刑,然而现在的教廷却毫无办法,这也直接反映出教廷的控制力,衰败到了何种程度。
不过,教廷并不愿意放弃千年来积累的基业。
于是在1484年,教皇英纳森八世发布通谕,谴责巫术迷信,并且直指其是导致黑死病的真正凶手。
罗马教廷以神学为至高逻辑,神学也是他们解决办法的唯一途径。
为了响应教皇英纳森八世的号召,神职人员从经文中找到了现实苦难的原因,那就是“魔鬼”和“异教徒”对基督徒的迫害。
因此在教廷的鼓动下,全欧洲掀起了对异教徒的清算!
▲被囚禁的“女巫”
第一个受害群体是犹太人,他们被污蔑为传播瘟疫的魔鬼,遭到了血腥的屠杀,大约1万名犹太人受到了波及。
不过犹太人当时在欧洲的人数并不多,在他们被绞死或砍头后,黑死病也并未消失。
为了避免引起民众的怀疑,罗马教廷急需另外一个替罪羊。
于是乎,那些在文学作品中具有魔力的巫女,成为了下一个受害者。
巫术是人类文明进化史上不可磨灭的组成部分,最原始的宗教、医学、哲学、艺术领域都有巫术的影子。
当时的欧洲,也存在不少巫师,他们用只有本群体知晓的秘术,或进行算命,或为人治疗,积累了良好的口碑。
▲被逮捕的女巫
然而罗马教廷却对巫师群体格外警惕和厌恶,仿佛二者带着与生俱来的仇视,这种观点的产生或许和神权的唯一性和排他性有关。
总而言之,在得到教皇英纳森八世的授意后,欧洲民众在教廷的带动下,对女巫展开了血腥的猎杀。
绝大多数民众选择了主动相信,或被动接受一种结论:
处死本地的所有女巫后,魔鬼就失去了宿主,黑死病会快速消退。
虽然这种说法尚未得到论证,但是被黑死病折磨得死去活来的幸存者,宁可信其有,纷纷响应教廷的猎杀运动。
▲中世纪欧洲民众
除了这个原因之外,女巫猎杀运动兴起的根源在于,教廷歪打正着地为民众压抑的人性寻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有了猎杀女巫这个理由,民众可以肆意地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宣泄到弱小的女性身上,用对后者的凌辱、殴打和处刑去寻找“慰藉”。
这就像是当时的欧洲人对抗死亡恐惧、生存绝望和对自身处境无能为力的一种主动逃避和自我保护。
而且处刑女巫后,女巫的财产会被处刑人瓜分,这可以极大地缓解后者的生存压力。
所以在生产力的落后、观念的不平等、人性的贪婪、宗教纷争的共同作用下,欧洲猎杀女巫运动达到了高潮。
有人会问,既然女巫有通天达地的魔力,为何她们要坐以待毙呢?
▲安娜·果迪尔的艺术形象
遗憾的是,即使黑暗幽深的原始森林里真的有精通魔法的女巫,她们的魔法也抵抗不了整个欧洲大陆的怒火。
更可悲的是,在猎杀女巫运动中,绝大多数受害者都是无辜的普通女性。
就在教皇发布猎杀女巫通谕的两年后,1486年,大宗教法官克拉玛编撰了《女巫之锤》——一本教导普通民众如何辨别女巫的指南。
从宗教的角度看,这边书还是比较专业的,比如不参与宗教活动的女人有可能是女巫,老年女人保养得特别年轻,也许是因为她会魔法。
然而在欧洲民众的眼里,这本书显得不大专业,因为里边缺失了很多辨识女巫的办法。
前文提到,猎杀女巫成为民众宣泄压抑人性的出口、祈求健康生存环境的手段和不义之财的获取来源,所以欧洲人巴不得他们身边全是女巫供自己猎杀。
▲猎杀女巫的插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许多无辜的女性被迫成为了女巫。
比如长得漂亮的女性、不爱说话的女性、长着胎记的女性、独居的女性都成为了女巫,继而遭到了公开处刑,财产被民众瓜分。
在当时欧洲的那种愚昧状态,处死女巫非但不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心,反而变成一场野蛮的狂欢。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782年,在300余年的时间里,据记录大约有25000名女性遭到处死,考虑到各处没有被记载的处死女巫事件,受害者数量可能达到惊人的数十万人。
1780年,一名大户人家的女佣安娜·果迪尔被污蔑为女巫,只因为主人在牛奶杯里发现了一根针,并将怀疑的矛头指向安娜。
▲猎杀女巫的文学作品
随后,由于证据不足,安娜躲过了处刑,被赶出了大户人家。
转折发生在2年之后,1782年,这户人家又在牛奶杯里发现了一根针,他们立刻上报宗教法庭,声称他们找到了安娜是女巫的证据——“隔空施法”。
于是,安娜被逮捕并被以投毒罪审判,成为了最后一名被杀害的女巫。
由于当时不少有良知的宗教人士,对猎杀女巫事件持反对态度,安娜事件成为了导火索!
安娜·果迪尔的悲剧,是欧洲猎杀女巫运动的结尾,当时随着人们思想的进步,“女巫”是否真的存在引起广泛怀疑。
▲女巫形象
安娜被以“投毒”罪,而不是当作女巫处死,就显示了当时法庭的不自信。
2007年,瑞士议会宣布安娜无罪,撤销了对她的女巫审判,这被视为是现代欧洲对过往丑闻的一次“拨乱反正”。
这段历史时时刻刻告诫人类,科学和理性才是人类发展的正路,而表面上高不可攀的“神性”,有时候才是真正的刽子手。
参考资料:
本文中关于猎杀女巫事件的部分内容,参考于英国britannica网《Innocent VIII pope》发布于2001年3月6日
#头条创作挑战赛#
#黑死病#
#女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