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美女以喜欢戴银饰闻名于世,然而这种习俗不是那么悠久,苗族美女佩戴银饰的习俗在18世纪才出现的,至今才200多年的历史。
苗族美女佩戴银饰跟清朝的开放有关。有人会说清朝不是闭关锁国吗?其实这是错误的历史认知,清朝从未闭关锁国,一直都非常开放。只是在康熙平台时曾有一段时间的禁海,但是内陆,如对俄罗斯、中亚国家的贸易并未中断。
中国不是产银国家,但是清朝却被称为“白银帝国”,并且是“银本位”,我国的经营货币以及信贷业务的机构被称为“银行”也是来自于此。
放眼18世纪的全球贸易网,清朝并不是很需要来自洋人的商品,所以洋人要获得中国商品,往往要用清朝的“官方货币”,即白银来购买,大量的白银因此流入并沉淀在清朝境内。
清朝和外部世界的这种贸易关系,其实也正是苗族村寨与江南的贸易关系的翻版:江南需要苗族村寨的木材,于是拿美洲白银来交换,这些白银流入苗寨,流到女性的身上,变成了服饰。
康乾盛世时期,中国江南的商品经济日益发达,富庶起来的江南人家为了建造更气派的房屋,或者仅仅为了在冬季更加暖和,需要大量的木材。然而江南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后,附近乃至周边地区的森林被过度砍伐,优质木材已经告罄。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木材,商人们带着赚到的白银,深入中国西南的云贵川山区,这些新的木材产地往往位于长江上游及其支流流域的崇山峻岭之中,那里是包括苗族人在内的少数族群的聚居区,购买的木材从苗族人的山岭通过水路被运送到江南。历史学家在文献记载中观察到,在18世纪,木材商人的脚步遍布全国,有些木材要从原产地漂流千里运达目的地。
木材离开了苗族人的大山,白银则留在了苗族村寨里。与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不同,苗族村寨还处于较为自给自足的状态,商品经济不发达。他们知道白银是好东西,但在日常生活中却较少使用白银。于是,他们把白银当成了权力、礼仪、艺术的材料,加工成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或艺术品,而不是把白银当成货币来使用。当然了,把大量的白银穿戴在女性的身上,这本身也是一种储存财富的方式。
就这样,西方人带来的白银,有一部分的最终归宿竟然是中国西南山区的民族村寨。
这说明,在清朝中期,世界已然是一个经济整体,清朝的每一个角落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世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