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10月,在火烧圆明园之前,英法联军的首领额尔金在北京张贴了告示,上面写道:“任何人,无论贵贱,皆需为其愚蠢的欺诈行为受到惩戒,18日将火烧圆明园,以此作为皇帝食言这惩戒,作为违反休战协定之报复。”
果不其然,18月18日,3500名英法联军按照告示约定攻占了圆明园。他们在这座皇家园林进行了丧心病狂的抢掠,能拿走的全部拿走,不能拿走的进行破坏,然后再放一把火将园中剩下的宝物尽数烧毁来掩盖罪行。
大火连续烧了三天三夜,整个北京城都笼罩在一层浓厚的烟雾之中,这就是历史著名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此时,连夜从北京逃到了承德避暑山庄的咸丰皇帝听说了圆明园被付之一炬的消息,大为震怒,连忙派恭亲王和英法联军谈判议和。
其实在英法联军攻打北京城之时,咸丰帝曾经多次命令曾国藩率兵救驾,然而,当时坐拥12万湘军的曾国藩一直按兵不动,并不肯出手相救。
如果曾国藩接旨进京救驾还会发生这样一系列的惨剧吗?那么,曾国藩是抱着怎么样的想法没有接旨进京呢?
清政府起初并不重视曾国藩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统治汉人占大多数的朝代,他们一直对汉人多有防备。特别是在康熙平三藩之后,便只允许汉人进入文官中枢系统,不得让汉人参与京城边防和地方武装驻守。到了晚清,因为曾国藩是汉人,也一直未得到咸丰帝的重用。
比如,在保卫北京这次战争上,咸丰帝首先倚重的还是蒙古八旗的僧格林沁。
1860年9月21日,僧格林沁率领林沁率领着1.7万蒙古骑兵与英法联军展开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最激烈的一场战役,可是由于装备落后导致全军覆没。
也正是这次战争之后,英法联军长驱直入北京城,并且在圆明园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至此,清朝所重视的八旗兵全部消耗殆尽,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不得不把视线转移到曾国藩等一些汉人身上。
而事实上,当曾国藩听到清朝八旗兵战败的消息时并没有感到忧心,反而有点高兴。
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刚爆发的时候,咸丰帝为了削弱曾国藩的实力,经常派他一些难打赢的仗,可是等到论功行赏的时候,咸丰帝又赏罚不均。这样的朝廷,让曾国藩怎么替它卖命?
面对英法联军,曾国藩选择保存实力
僧格林沁带领着蒙古骑兵英勇作战,仍旧在人数多的优势上落得了一个惨败,归根结底就是英法联军有着精良的装备和先进的战术。清军和他们作战犹如是以卵击石,曾国藩是一个聪明人,对比实力,自然要掂量。
湘军是曾国藩在家乡的团练武装,曾国藩倾注了不少的心血。他曾经躬身力行向士兵们一一演示武器,亲自教授他们怎么使用西洋大炮。对于武器装备,曾国藩从西方购买最新的洋枪大炮,来提高自己军队的杀伤力,这是当时清廷都不愿意做的。
另外,湘军其中成员大部分是曾国藩自己的门生故吏和乡党。为了凝聚力量,曾国藩还规定每营官兵都是同县同乡,只听命于营官,而各营又都只听命于曾国藩,形成了一种将全部权力集中在曾国藩一人之手的军队。
换句话说,湘军是曾国藩在政治舞台赖以生存的工具,是他未来发展的全部力量。
因此,面对着英法联军的来势汹汹,曾国藩不会轻易地拿出自己的实力来战斗。况且,自己的湘军和太平天国这种不太正规的军队作战就经常失败,和英法联军打,他实在没有赢的把握,反而会让自己从此一无所有。
以至于当驻守在祁门的曾国藩接到咸丰帝进京救驾的命令时,他一直在拖延时间进行观望。英法联军都进入北京城了,曾国藩还在向咸丰帝来来回回地上奏,没有做出一丝行动。
曾国藩正在与太平天国作战
当英法联军攻到北京城的时候,曾国藩正计划着一举歼灭太平天国。他将自己的12万大军调集到了安庆,只要拿下安庆将会很容易往天京投注兵力。
最终,在救北京,还是歼灭太平天国,两相权衡之下,曾国藩果断选取了后者。
因为曾国藩本人是一个封建礼教思想浓厚的理学家。他认为英法联军攻打北京,不会对皇帝怎么样,只是一群强盗求财而已;反而太平天国才是心腹之患。
对曾国藩来说,太平天国是农民起义,还打着“耕者有其田”的称号自立为王,是典型的犯上作乱,完全不把儒家所崇尚的君臣纲常放在眼里。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反而比进京救驾显得重要。
另外一方面,曾国藩和太平天国曾经经历过无数战争,其间几乎每次战役都是以惨败为告终。
尤其是在长沙之役后,眼见的自己湘军战士被太平军一个个杀死,曾国藩心里不禁充满了绝望,要不是被人拦腰抱住,当场就要跳水自杀。这次是歼灭太平天国的关键时刻,曾国藩怎么会将这大好的机会错过呢?
由此可见,一个人有一个的局限性,从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当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时,他一直按兵不动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曾国藩的评价历来都是有争议的。有的人认为他是清统治者手里的“刽子手”“曾剃头”,手里沾满了底层人民的鲜血;有的人认为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知人善任,在屡战屡败中最终使天平天国灭亡;也有人认为曾国藩短视,面对着外国列强的入侵,他只看重眼前利益……
不管怎样,我们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要把他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那么,我们评价的时候就不会有失偏颇。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