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鲁迅年少之痛:祖父科场贿赂惊动光绪,13岁家族败落看透人情冷暖

鲁迅年少之痛:祖父科场贿赂惊动光绪,13岁家族败落看透人情冷暖

1881年9月25日,浙江绍兴府城东周家诞生了一个男孩,飞鸿传到在北京担任内阁中书的祖父周福清那里,老人家喜形于色。喜报里请这位周家最有学问、最有威望的长者给孩子起个名字。

当时,恰好有位张姓官员到访。老先生觉得这是缘分,就给身边人说:孩子就叫阿张吧。但转念一想,这名字太过大众化了,就取了个同音的“樟”字。从此这孩子大名就叫樟寿,小名阿樟,字豫山,取“豫章之材”意。

这个小孩即是后来的“周树人”,成年后以笔名“鲁迅”闻名天下。

青年鲁迅

周家乃当地名门望族,据传属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这一支。出生于江苏淮安的周恩来祖籍也是浙江绍兴,1969年周总理找到鲁迅胞弟周建人,以“叔叔”呼之。并称鲁迅夫人许广平为“婶母”。

周家在明万历年间即达小康水准,清乾隆年间处于鼎盛,时有老七房,小七房,良田过万亩,当铺十几所。到了鲁迅祖父周福清这一代,周家又回落到小康水平。

1871年,周福清考中进士,后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这次入翰林院,只是深造,算半个翰林。三年期满,他被分配至四川荣昌任知县,后以“亲老”之故改任江西金溪知县。可见当时清廷还是有一定人性化的,父母年迈的官员,可以选择就近任职。

三年后,周福清被两江总督沈葆桢参劾,原因是他“办事颟顸”,意即做事糊涂而又马虎。

周福清郁郁而不得志,后经老乡指点,变卖家产,捐了个正七品的内阁中书,工作虽是干些琐碎的抄写,但也是小京官一名。

周福清画像

在京期间,周福清经常和绍兴家中书信往来,关心子孙的成长学习。鲁迅九岁那年,祖父特意寄回两本《诗韵释音》,并附信指点勉励。

虽然鲁迅没见到祖父,但这并不意味着祖父对孙辈不够关心。有一次,他在给儿子的信里教如何让孙子们事半功倍地读诗:

“初学先诵白居易诗,取其明白易晓,味淡而永。再诵陆游诗,志高词壮,且多越事。再诵苏诗,笔力雄健,辞足达意。再诵李白诗,思致清逸。如杜之艰深,韩之奇崛,不能学亦不必学也。”

谆谆教诲之心可见一斑。

周福清曾送给三个孙子一人一双特制的竹筷,每支筷子上都刻有两个字,拼在一起是句四字的话。鲁迅那副刻着“竹青木香”,周作人那副刻着“射鹿刺麋”,周建人那副则是“十品万钱”。

鲁迅手抄祖父治家格言《恒训》

1893年,鲁迅曾祖母戴氏病逝。十几年未曾回家的周福清接到消息,悲痛欲绝。他从天津坐船到上海,又从上海出发,走了一个多月的陆路回到绍兴。随行的还有姨太太和十二岁的儿子伯升。此时的鲁迅已经十三岁,比这个庶出的小叔还长一岁。

百日过后,戴老太太正式安葬。按照旧制,父母去世,朝廷官员应行“丁忧”,也就是说周福清必须离职,在老家持丧三年。

转眼秋季乡试临近。此前,周福清的儿子周伯宜,也就是鲁迅的父亲,几次考试均铩羽而归,家里人无不为之着急担忧。

有人探知今年浙江的主考官和周福清是同科进士,名叫殷如璋。恰好周家姓马、顾、孙、章、陈的五位亲戚家里都有考生,众人决定每户拿出两千两银子,交由周福清去打点主考官殷如璋。

周福清推辞再三,禁不住亲戚们的劝说,勉强答应一试。他给殷如璋写了封信,附上几家子弟的姓名,末了加上一句:“小儿第八”,意思是自己的儿子周伯宜这次也参加考试。并附上自写的一万两银子凭证。

百草园

按照大清律例,主考官一到监考的省份就会被隔离,闲杂人等一律不见,往来书信一律禁止,甚至有监视官寸步不离。周福清派听差陶阿顺带上信件,提前在主考官路经的苏州阊门码头寻机等候。

殷如璋一行沿京杭大运河抵达苏州,陶阿顺登船求见。此时,殷如璋正和副主考官周锡恩在说事。殷如璋随手将信件放在茶几上,继续和周锡恩谈话。陶阿顺等了一会,见殷如璋并未拆信,心里难免着急,就高声说道:银信为什么不给回条?

殷如璋大吃一惊,为了避嫌,顺手将信交给周锡恩拆阅。其后,殷、周二人决定将此事一查到底。

殷、周为何做出如此决定?彼时虽然清廷走向没落,但科场舞弊的处罚自明清起向来严厉,没人敢去冒这个杀头的风险。周福清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沈葆桢说周福清“办事颟顸”,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案发之后,陶阿顺被苏州府羁押,周福清闻讯逃往上海。案件交到属地浙江,巡抚崧骏严令:将现已查明的马姓考生和周福清儿子周伯宜的考试资格取消,并扣押了周伯宜。

乡试结束后,崧骏写了一份奏折,向光绪皇帝汇报了事情详情。

光绪十分重视,颁下圣旨:“案关科场舞弊,亟应彻底查究。丁忧内阁中书周福清着即行革职,查拿到案,严行审办。务得确情,按律定拟具奏。该部知道。钦此。”

得知皇帝龙颜大怒,周福清只好投案自首,后被押往省城杭州受审。周福清一口咬定贿赂案系自己一人所为,勇敢地将全部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免去了几家亲戚的干系。

浙江巡抚崧骏在随后的奏折中说,周福清是一时间糊涂起意,并没有成功;信中所附“银一万两”是手写“空票”;加之其投案自首,应予酌情减罪。建议“于本罪上减一等”。

按照清朝《钦定科场条例》,周福清本该人头落地,经崧骏极力开脱,光绪皇帝批道:“刑部奏议。”年底,刑部建议:“拟杖一百,流三千里。”周福清面临着被发配至偏远边疆的厄运。

按照惯例,皇帝一般都会在刑部所拟罪的基础上轻判,以显示“恩出自上”。出人意料的是,这次光绪非但没有减刑决定,反而颁旨:“周福清着改为斩监候,秋后处决,以严法纪,而儆效尤。钦此!”

狱中等死的滋味更让人难受。

鲁迅祖居

周伯宜被释放回家,永远失去参加科考的机会,其秀才资格也被革掉。为了营救周福清,周家人卖掉二十亩水田,四处筹集银两,以打点上下关系。十三岁的鲁迅和九岁的周作人,被送到皇甫庄外婆家。久而久之,两兄俩感受到寄人篱下的落寞和难堪。

值得庆幸的是,本该次年问斩的周福清,遇上慈禧太后万寿庆典大赦减刑。因为官犯身份,他不仅没戴脚镣手铐,还可以看书写信,散步串门,享受家人和仆人的照料。周家在杭州府狱附近租了个房子,由小儿子伯升和母亲陪侍周福清。

失去祖上的依靠,没有生存能力,周伯宜很快就病倒了,吐血,吸鸦片烟止痛而上瘾。从此,少年鲁迅的生活主题离不开两件事:去当铺,去药铺。后来每每回忆起这段往事,他的心中充满悲哀和怨恨。

周伯宜的病情一天天在加重,终于在“投书贿赂案”的第三年走到生命的尽头。临终前,他吃力地挤出几个字:“呆子孙,呆子孙!”继而撒手人寰,留下几个孤儿和寡母。

狱中的周福清,得知儿子身亡,挥笔写下一副挽联:

世间最苦孤儿,谁料你遽抛妻孥,顿成大觉;

地下若逢尔母,为道我不能教养,深负遗言。

失去父亲的鲁迅,作为长房长子参与起家族事务,家庭的败落,让他过早地尝尽人情冷暖:族人鉴于长房人少房多,建议重新分配房屋,年幼的鲁迅以祖父尚在狱中须征求意见为由,拒绝在房契上签字,遭到长辈们的严厉训斥。事后他没告诉任何人,独自默默承受。

周伯宜与妻子鲁瑞

伯升和母亲在杭州照顾父亲期间,鲁迅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送去一些钱物。后来,伯升和鲁迅叔侄先后考取南京水师学堂,周作人只好去杭州陪侍祖父。在祖父的教导下,周作人从此打下扎实的文字基础。

1901年,刑部尚书薛允升奏请朝廷,根据庚子年刑部在狱人犯悉予宽免之例,将周福清一并释放。至此,周福清结束了8年的牢狱生涯。

回到家中的周福清,脾气异常暴躁,骂妻子,甚至对儿媳暨鲁迅的母亲表示出不满,家中常常鸡犬不宁。

次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矿路学堂,并经朝廷批准去日本学习。期间鲁迅回家探亲,剪了辫子的他自然得不到祖父的好感。

鲁迅这次离家,再也没有见过祖父。1904年7月,周福清病逝,终年67岁。大儿子去世,二儿子非嫡生,无法做孝子,长孙又远在东京,只好由周作人替代做承重孙。

周福清生前为自己作了一副挽联:

死若有知,地下相逢多骨肉;

生原无补,世间何时立纲常!

后来,周建人将这份遗物交给归国的鲁迅时,鲁迅看后说了句:这是在骂人哩!

过早见识过炎凉世态的鲁迅,或许比别人看得更深更远。借用周作人的话:“这个刺激很不轻,后来又加上本家的轻蔑与欺侮,造成他的反抗的感情,与日后离家出外求学的事情也是很有关联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家族,周伯宜,鲁迅,绍兴,福清,儿子,光绪,浙江,殷如璋,祖父,消息资讯,周作人,周福清,周伯宜,鲁迅,殷如璋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家族,周伯宜,鲁迅,绍兴,福清,儿子,光绪,浙江,殷如璋,祖父,消息资讯,周作人,周福清,周伯宜,鲁迅,殷如璋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家族,周伯宜,鲁迅,绍兴,福清,儿子,光绪,浙江,殷如璋,祖父,消息资讯,周作人,周福清,周伯宜,鲁迅,殷如璋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