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曾国藩的幼弟,终身不能生育,还被太平军吓的打了败仗,从此抑郁,隐居山林成为道人。
几年后,又因生病,被曾国藩责怪说:装的。但没多久,曾国藩便在弟弟面前几度哽咽,我错了,我错了,我错了呀。
曾国藩大曾国葆17岁,小时候的曾国葆视曾国藩为导师般的存在。和大自己5岁的曾国荃关系较好,兄弟俩年龄相仿,一起长大,经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打闹,性格外向。但长大后的他,变得安静凝重,不善言辞。
在22岁的时候,顺利考上秀才,家里人打算让他继续深造。他却在科举上不再热心,一次举人乡试失利后,便彻 底 放弃了科举之路。
而让曾国葆做出这个决定的人,便是哥哥曾国藩。
曾国藩一直削尖了脑袋,不遗余力的培养弟弟,曾国华培养失败后,他调整了方向。
他发现曾国葆的学习,始终不上不下,夹在中间,科举肯定没戏,还不如学个一技之长靠得住。
在看到曾国葆的书法后,眼前一亮,支持弟弟学书法,以后做个书法老师也不错。
并说:读书的目的不在于科举,而在于明理修 身,只要不停的学习做实事,也可以著书立说,有一番成就。
从此后,曾国葆在家练习书法,读古今历史,帮助操持家务,期望所学知识,用在实际生活中。
而哥哥的分析对曾国葆影响很大,从小到大,哥哥不但是老师还是知己,有心里话他都会告诉哥哥。
有一次,曾国葆在家信中跟哥哥说:结婚很久了,却一直没有孩子,是不是夫妻间房事太多。
自古有句古话:寡欲多男,意思是节制欲 望才能多生育,自己应该少些房事。
空闲时,便把曾国藩寄的家信拿出来研读,对哥哥的学识既敬佩又羡慕。
但学习总要落地,曾国葆学的很多,但没地方实习。
咸丰两年(1852),曾国藩由文转武,到长沙创办湘军。
古话说: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
曾氏兄弟纷纷上阵帮忙,曾国葆是介入较深的。
他直接做起了管理,帮着曾国藩训练队伍,还独自带兵赴常德等地消灭党 派起义。
湘军营制与饷银标准都是他与哥哥商议后,共同决定的。
后来崛起的湘军大将杨载福,彭玉麟,刚开始都是曾国葆的部下,也是他甄选后,推荐给哥哥重用的。
在几个弟弟当中,曾国葆的贡献有目可睹,而跟着哥哥建功立业也是曾国葆的理想。
就在曾国葆想要大展拳脚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咸丰四年(1854)二月底,湘军水陆并进北上岳州,迎战太平军。当时北风大作,湘军水师船只在岳州城下沉落,不战自乱。太平军一看机会来了,猛攻湘军陆军。
湘军力不能支,只好撤退,而这次带领湘军陆军的便是26岁的曾国葆。在太平军的冲击下,没能顶住,很多将士都成了逃兵。
在后来,曾国藩有了打仗经验,才发现太平军经常利用流寇制造声势,而当时的曾国葆没有经验,被太平军喧嚣的阵势给吓倒了。
没多久,湘潭之战获得大胜,兵威大振,曾国藩反思后,开始了长沙整军。
命令表现好的杨载福,塔齐布,罗泽南,彭玉麟,这4路干部,招兵买马迅速扩充队伍。
那些“集而复溃,溃而复集”的逃兵全部遣散,各回各家。意思是:敌人一来就溃逃,敌人一走,这些逃兵再跑回来继续当兵。
并撤了曾国葆营官职位,让他卷铺盖回家。
这次兵败事件,对曾国葆打击很大,原以为放弃科举,学习“有用之学”可以有一番作为,谁知这些“有用之学”如此不堪一击。
一气之下,他隐居山林,一连几年闭门深居,做了宅男,情绪低迷时,多年没有笑容。
但做宅男总不是长久之计,养家糊口总是要做的。
他思来想去,科举和读书没成绩,打仗又蒙羞,那就做个小本生意吧,便在衡阳,湘乡,长沙等地做起了小买卖。
曾国藩知道后说:幼弟做生意虽然赚钱,但书还是要读,做个文化人胜过生意人。其实这也是曾国葆的痛处。
他看到,跟着哥哥的杨载福,彭玉麟等人有了军功,做了大官,而这些人曾经都是自己的部下。
现如今,自己只是个小摊贩,越发的郁郁寡欢,满脸阴郁。
直到咸丰八年(1858),曾国华战死三河,曾国葆终于下定决心再回战场,为兄报 仇,同时为自己曾经的失败雪耻。
曾国藩知道弟弟的想法后,劝他安稳持家,做一个闲散读书人也行,但曾国葆决心已定,并改字为“事恒” ,发誓要做一番成就出来。
曾国藩只好把他安排在胡林翼麾下,让他与其他湘军打配合战。
此时的曾国葆31岁,经历挫折后,上阵多了成熟稳重,破釜沉舟之气。
配合湘军攻下潜山、太湖后,协助曾国荃攻打安庆。
在安庆之战中,又配合彭玉麟扼守菱湖,切断太平军粮道,打退了太平军多次进攻,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得到了曾国藩的认可。
1862年2月,曾国葆奉命进攻安徽南部三山,并在当地招募了4千本地人,挑出三千人,分成六个营,要培养一支劲旅。
曾国藩知道后说:这些都是太平军掳走的当地老百姓,没有打仗的胆量和头脑,做劲旅不行。
但看着弟弟勃勃雄心,还是同意了他的请求。扩编四营,并给了四颗关防,批了四个营官,及每人每年的饷银两千四百两,另外还有帐房,军械及每月两千九百两的军饷。
曾国荃也在明里暗里的帮助曾国葆 ,曾国葆不负使命,用破鲁港,克繁昌,下南菱、芜湖的战功,得到了军功和肯定。
这时的曾国葆脸上才有了笑容。
接着,便在在雨花台大战中,受到曾国荃重用,保护决定队伍生死的粮道不被破坏。
曾国葆调动了毕生精神头,谨慎周祥的保障了粮路的通畅,并在曾国荃承受不住守壕沟的压力时,拼命援助,换来了收复南京的好消息。
而就在此时,曾国葆生病了。
原来在刚抵达雨花台时,他就病倒了,那时李秀成部还没有进攻南京,曾国葆写信给曾国藩,想先回家养病。
谁知,曾国藩说:你是不是老 毛病又犯了,要退缩。
曾国葆本就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用现在话说“玻璃心”,为了证明自己不是软弱退缩,便拖着病体在南京打了46天硬仗。
曾国藩知道曾国葆的病情后,刚开始没怎么担心,因为曾国葆从小体弱多病,但也好的快,自己都有了经验,经常自己给自己开药,曾国藩还嘱托弟弟不要乱吃药。
到了同治元年十一月初一,曾国藩知道曾国葆的病没好,反而越来越严重时,才着急忙慌的邮寄了辽参及调 理方法。
遗憾的是,辽参与信还没有寄到,34岁的曾国葆就去世了。三天后曾国藩才知道弟弟去世的消息。
其实,曾国葆的过早离世是有迹可寻的,他是家中儿子里的老小,要么从小被溺爱,长大后可能会比较顽劣。
要么父母和兄弟姐妹比较强势,在重重保护下成长,性格比较软弱,缺乏自信。
曾国葆属于后一种类型,在成年后他对曾国藩言听计从,有意见也不敢大声提出来,打仗过程中的军饷,都是在曾国荃的帮助下才要回来的。
在第 一次因为兵败被曾国藩撵回家时,做了宅男,情绪郁结多年。在安徽打仗时,年轻的妻子又突然离世。
而且终身没有孩子,在满清以男性为主 权的时代,无后是让人议论的焦点。
在雨花台和曾国荃并肩作战时,情绪高度紧张,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一定要打胜仗高要求,压的喘不过气。
季羡林先生说过一句话:
“一个人倘若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消化人世悲喜,纵然会经历坎坷,也必能得到一定圆 满。”
生活不易,谁都有不如意的时候,面对那些突如其来的意外,只有保持冷静,及时疏解,才不会在负面情绪中消耗自己。
但曾国葆没做到这一点,被情绪病所害。
不过,曾国葆受到曾国藩影响,是个爱反思的人,也是后来打胜仗的基础。同时一直在阅读,没有放弃对自己的要求。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豁达一点,就如苏东坡一样,人生起起落落,可以敞开心扉容纳悲苦,释放负能 量,放弃攀比,人生或许是另一种结果。
同治元年11月22日,曾国藩从南京接回了曾国葆的灵柩,和曾国荃对视,眼泪汪汪,多次哽咽,深深地自责没有及时发现弟弟的病情。
曾国藩伤心地为曾国葆作诗两首,给他申请了功名“按察使”,算是告慰了他不断努力换来的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