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世界段是霸占着世界经济霸主之位,当然大多是因交通运输封闭造成的自产自销。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历史虽然漫长,但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产品能长期热销海外的并不多。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中国外销的高峰,第一个是中国清代的康雍乾盛世,乾隆年间达到顶峰,随后逐渐走向低潮,直到清末民国初期,中国失去了外销大国的地位。第2个外销高潮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至今仍然在增长阶段,尚未见顶。
18-19世纪,中国出口欧洲贸易的前3位分别是:茶叶、丝绸、瓷器。时至今日,西方人耳熟能详的中国货也是茶叶、丝绸和瓷器,这也可称为中国外销的“老三样”。
而目前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最流行的,公认出自中国的文化产品有3项:中餐、功夫、中国文化。
中医作为中国文化中医学传承者,并不缺少它“特立独行“的魅力,就现目前的中医大夫们的中医集合也是一种中医蓬勃发展的势头,在我的观念种,如若不是封建王朝统治者每每到了守国时施用保守的国策,导致了人民百姓的创新精神得不到鼓励,比如盛世大唐的时候,一项国之基石一般的发明可能也就得到工部的一点银钱奖励(估计就够一两年平民百姓家的生活费)。
中医学不像是现目前其他的学科那样能够自学成才,因为中医学的流传从来都不是用书本记录下来的,而是一代人一代人的口耳相传。就比如最基础的药材认识,中医学取用的药材不是整个植株,而是其中某一部分,根或者叶,亦或者是果实,随后又将其晒干炮制,更与原本的样貌差了十万八千里,就如把伟大的《本草纲目》烂熟于胸后,识得字、知其性,也不知其详。所以,我们经常能听到的中医会在前面加个”老“字,不仅仅是形容医师的年纪,也是对医师行医手段的肯定。
在古代一名大成的中医大夫就如一个巨大的知识、技艺宝库,所学之杂、所会之多不下寒窗苦读考中功名。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如今,中医学大概也意识到如若让一人学全了这些”法门“才能开门治病,那对于现在的年轻人选择也只能是望洋兴叹了,所以中医学也分得精细了。另外,中医的传承让他们形成了一种每个人的方式方法观念不同的问题,对同一个病不同的病能开出药方,在配药的中类、多少上都有区别,不似西药一般一个”阿莫西林都能解决“的方便格局
针灸作为中医文化的精粹,于上世纪70年代初引起美国人的重示,随即出现了美国及西方的“针灸热”,直至今日,已经入乡随俗,保持了几十年的可持续性发展。起源于中国的针灸近来在美国快速发展。美国一项新法案首次将针灸疗法纳入其中,要求在一年内对针灸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估;一项新研究也显示,美国的针灸师数量比20年前增长了257%。在实践上,针灸已在美国快速发展。《医学补充疗法》所刊登的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月1日,美国有执照的针灸师数量比1998年增长了257%,达37886名,相当于每10万美国人中有11.63名针灸师。针灸师数量名列前茅的州包括加利福尼亚州、纽约州和佛罗里达州等。据介绍,在美国还有62个经认可的在办针灸学校,共开展了100个项目。美国全国健康访谈调查项目201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美国1538万成年人使用过针灸。
但目前的情况下,大家也不要盲目的去认为针灸在欧美是国家是进入了主流医疗系统,其实不然。针灸目前主要作为阿片类药物(阿片类止痛片是从阿片(罂粟)中提取的生物碱及体内外的衍生物,与中枢特异性受体相互作用,能缓解疼痛,产生幸福感。大剂量可导致木僵、昏迷和呼吸抑制。)的替代品,在美国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它在镇痛等方面展示出的潜力。美国国家补充和综合健康中心官网在对针灸的介绍中说,针灸可能有助减轻腰痛、颈痛和骨关节炎疼痛,也有可能帮助减少紧张性头痛发生频率并预防偏头痛。
除了作为阿片类止痛药的替代品,针灸主要功效还是帮助医生调理病人的身体。
1、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2、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3、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针灸的注意事项:
1.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
2.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
3.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
4.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
5.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
6.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
7.针刺对某些病症确实有极好的疗效,但并非万能,特别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疗,应根据情况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才能更有利于病人,也可充分发挥针灸的作用。
总之,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医者对病人认真负责,严肃细心,集中精神等均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就目前而言,中医虽然也有着蓬勃发展的趋势,但也很难能追赶上西医的脚步,毕竟为西医学界开拓发展的动力是全世界范围内各大主流医学机构,而中医更多的是本土医学界提供动力,国外医学界大多引用为辅助、替代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