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古代史,很多朝代出现了太监专权的时代,比如离我们比较近的明朝时期就出现了魏忠贤等权倾朝野的太监,但有意思的是,清朝统治接近三百年,却为何没有出现太监专权的现象呢?
这主要得益于清朝的祖制,鉴于明朝的教训,清朝统治者对太监始终实行高压政策,太监被剥夺了干政的所有可能性,清朝的制度里面,确实避免了太监专权的现象,顺治为了束缚内监的权力,因此在交泰殿前立下“太监不得干政”的铁牌,而且还强调凡是擅权干政、犯法受贿的太监都得凌迟处死,后世的皇帝也都谨遵祖训,由于清朝统治者时刻警醒,对太监实行高压政策,因此整个清朝时期,没出现太监干政专权的现象。
清代是明君比较多的朝代,比如康熙、雍正、乾隆等都是明君,一直对太监的管理都是很严格的,康熙皇帝对太监们的评价也是十分刻薄,称他们是蝼蚁一样的人,而雍正皇帝对太监们也十分严厉,眼睛里不容沙子,无论太监犯了大错小错都会打板子或者严加处罚,同时清朝降低了太监的品阶,太监只有想尽一切办法获得更高的地位,所有精力都花在更上一层了,也就不会出现太监干预和自己无关的朝政大事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太监专权的现象。
清朝杜绝太监接触朝政大事,也不能和朝臣往来,而且清朝时期中央集权的皇权制度发展到鼎峰,皇帝都是亲力亲为,到雍正时期设置了军机处,皇帝成为绝对权力的掌握者,所有权力都抓在自己手里,避免了太监分享权力以及接触朝政。况且清朝时期管理皇宫内务的是专门的办事机构内务府,内务府总管一般都不是太监,而是满清八旗自己的贵族,自然也不会和太监有什么勾结。
不仅祖制规定太监不得干政,清朝在招收太监方面也总结了明朝的教训经验,专门招收文盲太监,最好不识字的,因为明朝时期专门有机构教太监识字读书,太监有了文化就能发挥政治地位,比如明朝的郑和七次下西洋,创造了航海奇迹,促进了中外交流,可是清朝的太监却没有这样子的,统治者把太监放到了不重要的地方上去,只是作为朝廷的奴才,干一些端茶倒水以及传话筒的活,统治者们也不允许太监随便出入皇宫,只能在皇宫老实呆着,基本上没有出头的机会。
清朝之所以没出现太监专权还有一个原因是清朝的太监数量很少,还对太监进行了缩减,明朝末期有三万多太监,到了清朝只有几千,严格限制太监规模,既然太监数量少,帮手自然也少,干政专权的概率也小得多,这也是清朝没有太监专权的原因。
综上所述,因为以上原因导致了清朝统治接近三百年,并没有出现太监专权的现象,虽然清代有安德海、李莲英等太监深得慈禧欢心,然而这些人并没有权倾朝野,干涉朝政,这也和清朝对太监的强压政策离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