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十四年,六十一岁的康熙在龙椅上正襟危坐,眼神中不无期待,太监总管梁九功小心翼翼的将一幅画作徐徐展开,待看到画后,康熙越看画脸色越不对,突然气得一下子把画扔在地上,拂袖而去,留下不明所以的画师呆在原地,一脸茫然。
画师狼狈的将画捡起来仔细检查,也没觉得哪里出了问题,可皇帝为何不满呢?他带着画作来到如意馆(宫廷画室)询问其他画师,众人看毕,大惊失色道:“好险呐,你刚才真算是捡了一条命回来!”
给康熙画像的画师,不是别人,正是刚从欧洲前来的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
郎世宁,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意大利米兰人,1688年即康熙二十七年出生。在很小的时候郎世宁便表现出了很强的绘画天赋,后来青年时代又在教会受到良好的艺术训练,这为他日后的绘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1714年的时候,欧洲的天主教会决定派遣郎世宁等几个年轻传教士前往遥远的东方传教,而这一个决定也改变了郎世宁的一生。
这时正值清朝康熙盛世,康熙皇帝本人一直对科学,艺术等都非常喜爱,当广东巡抚杨琳知道郎世宁情况后,随即上奏禀明郎世宁是名画师,康熙在奏折上即回复“着速催进京来。”
1715年11月22日郎世宁到达北京,由意大利神父马国贤引见,谒见康熙皇帝。
康熙饶有兴致的与郎世宁探讨了些绘画和雕刻技巧,又问他是不是愿意给自己画一幅肖像,郎世宁受宠若惊,于是欣然应允。
这是郎世宁第一次面对这名伟大的帝王,也是想着为了今后传教更多的得到皇家的支持,自然是竭尽自己所能来绘制。这副画作耗费了郎世宁十天才完成,他在家是左看右看都觉得这画已经非常完美了,才决定将画作献给康熙。
不料康熙看着看着,本来还笑着的脸突然拉了下来,嘴角抽动了几下,最终还是没忍住,一下将画扔在了地上,拂袖而去。
郎世宁尴尬的将画捡起来仔细检查,也没觉得哪里出了问题,可康熙为何不满呢?他带着画作来到如意馆(宫廷画室)询问其他画师,众人看毕,大惊失色道:“好险呐,你刚才真算是捡了一条命回来!”
原来郎世宁学的西洋画里面特别讲究写实和立体感,对光影,明暗的描绘要求非常严格。为了增强明暗对比,加强立体感,他把康熙一侧脸部处理成了阴影效果,让面目看起来比较模糊。可在中国传统画的理念中,天子面部一定要光明正大、光彩照人,最忌讳的就是一团黑色的气聚于脸上,这是不吉利的象征,更严重点说,如果康熙认为这幅画是郎世宁在诅咒自己,那他就是有一百个脑袋都不够砍的了。
恍然大悟的郎世宁急忙对画作进行了调整,用油彩将画中康熙面部的黑影去掉,当下一次郎世宁再次把画拿给康熙看时,康熙脸上总算露出了笑意,道:“正合朕意。”然后宣旨让郎世宁进入如意馆工作,出任御用画师。后来康熙还安排郎世宁到內务府造办处供职,负责为皇家制造文玩器物。
郎世宁为雍正登基所作《聚瑞图》
后来雍正继位后,觉得西方绘画有独到之处,于是又委托郎世宁向中国的宫廷画家们讲授西方绘画技法。雍正于1724年开始大规模扩建圆明园,这为郎世宁提供了发挥其创作才能的极好机会。
他有较长一段时间居住在这座东方名园内,画了许多装饰殿堂的绘画作品,其中既有欧洲风格的油画,还有在平面上表现纵深立体效果的欧洲焦点透视画。
雍正皇帝对于这位洋画师的作品十分赞赏。还一度让他担任过掌管皇家园林工作的奉宸苑苑卿的职务,官职为正三品。
公元 1735 年,乾隆皇帝继位,爱好艺术的乾隆在即位前任宝亲王期间,就与郎世宁相识,并有颇多接触,关系甚为密切。所以继位当年便任命郎世宁为首席画师,郎世宁新体画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成熟。
相传郎世宁与乾隆的关系很好,有一天乾隆见妃嫔环绕左右时,郎世宁颇感局促不安,就问他:“卿看她们之中谁最美?”
郎世宁答道: “天子的妃嫔个个都美。”
乾隆又追问:“昨天那几个妃嫔中,卿最欣赏谁?”
郎世宁答:“微臣没看她们,当时正在数宫殿上的瓷瓦。”
“瓷瓦有多少块?”
郎世宁回答:“30块。”
乾隆便命太监去数,果然不错。乾隆皇帝觉得郎世宁确是个有诚信的正人君子。
这之后郎世宁便奉命描绘一幅帝后及11名妃嫔在一起的图像,画题为“心写治平”。这是郎世宁所绘百幅人物中最著名的一幅。
名噪三朝,成果斐然
郎世宁在华长达51个春秋,他27岁离开故土来到中国,在中国宫廷服务了半个世纪,从此再也没有回国,历经康雍乾三朝,可谓绝大部分的生命和精力都奉献给了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东方国度。
公元1766年,78岁高龄的郎世宁病逝,乾隆皇帝大为悲痛,下旨嘉其功,哀其死,给予侍郎衔,并赐银三百两以治丧事,葬于京西阜城门外,通称葡萄牙墓地。
郎世宁的一生,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但超过了其他欧洲传教士画家,而且令众多供奉宫廷的中国画家也无法望其项背,他把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风融会贯通,开创了独树一帜的西法中国画风格,为中国的绘画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艺术已经成为中国美术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也确立了郎世宁在中国美术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