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奥匈帝国咱们就往往跟萨拉热窝事件、欧洲火药桶、第一次世界大战联系起来。确实奥匈帝国时期最“露脸”的一件事就是引起并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真正奥匈帝国也经历过衰败和求变,也在战争危机的边缘寻求改变,而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赫赫大名的“三皇同盟”!
说起三皇同盟,大家可能更为熟悉拿破仑战争当中的三皇同盟,没错,就是当初拿破仑战争期间为了对抗拿破仑法兰西帝国的威胁,欧洲三位最强势的君主:
俄罗斯帝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普鲁士王国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一起结成的反法同盟。
但咱们今天说的三皇同盟并非拿破仑战争时期的那个三皇同盟,而是在德意志统一后由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所策划,由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所结成的军事同盟
而正是这样一个德、俄、奥的三皇同盟,成为了国家衰落中奥匈帝国的“救命稻草”,奥匈帝国想要凭此稳定国内外的局势,阻止帝国的崩塌
那么奥匈帝国的想法能实现吗?三皇同盟究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还有三皇同盟如何变成了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同盟国的前身?
带着这些问题,本期咱们主要看一看历史上著名的三皇同盟,聊一聊三皇同盟背后的政治博弈跟其形成的前因后果
三皇同盟
首先大家要明确一个概念:三皇同盟并非某一具体事件,它是19世纪末欧洲三大强国所组建的军事同盟,它的签订也分为了第一次三皇同盟跟第二次三皇同盟(拿破仑战争那次咱们不算在内)
而三皇同盟主要的三个主角就是19世纪末欧洲的三大强国:德意志帝国(1871-1918)、俄罗斯帝国(1721-1917)、奥匈帝国(1867-1918)
当时在1866普奥战争结束后,普鲁士就开始自上而下得统一了德意志地区,由此形成了德意志帝国。
而也因1866奥地利帝国的战败,内忧外患之下,奥地利帝国不得已折衷变成了奥匈二元帝国(详情参见 1867奥匈帝国的诞生!奥匈帝国成立始末原由——奥地利简史24 )
而俄罗斯帝国则是欧洲传统的大国、强国,更在18、19世纪成为了世界列强。事实上早在俄罗斯彼得大帝改革后,俄罗斯帝国就一直影响着近现代欧洲历史的走向
于是乎在此情形之下,三大强国为了各自心中的那点小九九,联合起来,建立了威震欧洲的三皇同盟
当时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了孤立和打击法国(法国也一直都是欧洲传统五大强国之一),就策划德意志帝国皇帝与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两国皇帝结成同盟。
这种同盟无疑是为了将各自利益最大化,而谈判过程一直持续到了1873年6月,俄奥两国皇帝率先签订《兴勃隆协定》
协定当中约定:遇有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两国应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1873年10月,德意志皇帝最终也加入了这一协定,从而正式结成了(第一次)“三皇同盟”
由此形成了一个稳固的俄、德、奥三皇同盟,并间接影响了接下来欧洲历史的发展走向......
历史背景
1870普法战争后,团结统一而强大的德意志国家在欧洲迅速崛起,不但改变了欧洲国际政治环境,还标志着一个崭新强大的德意志民族国家的雄起
最终在地缘政治之下,法国对德国来说就成为一个无法和解的国家,那么既然无法和解咋办呢?那就只能提前强化自身或削弱对方来为未来的战争做准备。
当时法国刚刚在普法战争中战败,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所以单凭自身的力量难以对付德国,当时的法国就想要同任何与德国敌对的国家结盟,毕竟敌人的敌人就可能成为朋友
于是这就反倒加大了德国的危机感,那么德国为了自保也选择了拉帮结派去结盟,在此大背景之下,德意志帝国的俾斯麦就致力于寻找欧洲大国作为刚刚崛起德意志帝国的可靠盟友
在老练的俾斯麦看来,孤立法国维护欧洲现状跟保障德国安全完全是一回事,所以在打着“维护欧洲和平”的口号下,俾斯麦开始了艰难的结盟之路
当时俾斯麦意识到:为了孤立法国就必须保持跟俄国、奥匈和德国三个君主大国的保守联合;同时还不能让俄奥关系过于密切,否则这俩直接会撇开德国;也不能让俄奥为争夺巴尔干发生冲突,否则会损害联盟......
总而言之在复杂的欧洲政治局势下,老道的俾斯麦闪转腾挪,最终调停了俄奥矛盾,促成了第一次三皇同盟的建立...
第一次三皇同盟(1872)
1872年9月,时任奥匈帝国皇帝的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带着他的首相安德拉希·居拉伯爵访问德意志帝国的心脏地带——柏林!
与此同时,俄罗斯帝国的沙皇(皇帝)亚历山大二世也带着他的首相戈尔恰科夫访问了柏林,这其实就是在俾斯麦安排下的会面
当时奥匈帝国的皇帝跟俄罗斯帝国的皇帝在德意志首相俾斯麦的安排下跟时任德国皇帝的威廉一世会晤。
而此次会晤的规格也就瞬间上了一个档次:三位欧洲大帝国皇帝,分别带着三位首相的六人首脑级别的商谈!
而此次会晤为真正的三皇同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会议上唇枪舌剑自不必细说,总之三国首相最后议定: 维持欧洲现状并协同解决东南欧的纠纷!
在此和谈精神之下,转年(1873年)5月6日,德皇威廉一世和首相俾斯麦、毛奇正式访问了俄罗斯帝国的圣彼得堡
在此次访问当中,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之间正式签订了一项军事协约,双方约定: 缔约的任何一方被欧洲的任何一国进攻时,另一方应出兵20万相助!
一个月后(1873年6月6日),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和首相戈尔恰科夫又正式访问了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此次访问当中,俄、奥两皇又签订了著名的《兴勃隆协定》
《兴勃隆协定》约定: 在遇到有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两国应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 。这事实上就成为了第一次三皇同盟的前身
同年(1873年)10月22日,德皇跟俾斯麦眼见瓜熟蒂落,正式也加入这一协定,而协定的时间一直到1875年有效,史称第一次三皇同盟!
第二次三皇同盟(1881)
1873年第一次三皇同盟达成后,确实解决了诸多大国矛盾,尤其对奥匈帝国而言,本就衰落的国势又卷入巴尔干矛盾之中,此时的三皇同盟起到了很好的调和作用
1878年柏林会议后,德俄关系就迅速恶化。在此形势之下,俾斯麦就不得不防范俄、法联合使得德国两面受敌
而当时的俄国则想联合德国,以便在近东和两海峡与英国相抗衡,攫取更多的利益。而奥匈帝国更不用说
因而在1881年6月18日,俾斯麦就再次与俄、奥两国的大使在柏林又签订了新的三国协定。此次新的三国协定仍然为期3年,即从1881-1884。
而第二次三皇同盟协定规定: 缔约国之一与第四国作战时其他两国应遵守善意的中立,并尽力使冲突局部化;对土耳其欧洲领土的任何改变须经三国共同协议:三国承认封闭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的原则,务使土耳其不得将海峡供任何交战国作军事活动之用。
当然,三皇同盟的协定和协议书都是秘密的,只限于三大国的高层知晓,这种秘密一直到1920年才被披露。
影响
在1881年第二次三皇同盟的续约当中规定: 奥匈帝国同意俄国把保加利亚和东鲁米利亚合并,而作为回报,俄国将同意奥匈帝国对波斯利亚和黑塞哥维亚的兼并。
作为利益相关国的保加利亚自1878年《柏林条约》得到自治公国的地位后,俄国方面就一直没有建立对保加利亚的有效控制
连当时俄国一手扶持起来的保加利亚君主——亚历山大大公,也是受够了俄国官员的指手画脚,决心彻底摆脱俄国的控制,一时间俄保关系十分微妙。
1885年9月18日的东鲁米利亚爆发了农民起义,不仅驱逐了住在当地的土耳其官员,还自行宣布与保加利亚合并。
此时俄保关系的恶化让俄国不能允许一个不听命于俄国的、统一的保加利亚存在,因此1885年10月君士坦丁堡的列强大使会议上,俄国代表一改过去支持保加利亚和东鲁米利亚合并、建立“大保加利亚”的建议,转而谴责保加利亚破坏柏林条约的现状
而且俄国代表还提出了恢复1878年的《柏林条约》规定的现状,即: 禁止保加利亚和东鲁米利亚的合并,保持东鲁米利亚原来的半自治的地位。
当时的奥匈帝国与俄罗斯在争夺巴尔干问题上存在着深刻的矛盾,正为俄罗斯失去对保加利亚的控制而幸灾乐祸,所以奥匈帝国是打算反对俄国代表的提案的
但是俄、德、奥已经是三皇同盟,并且奥匈帝国也确实不想把事态扩大,省的起义波及到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利益,于是最终支持了俄罗斯的提议
当时奥匈帝国内部也存在着严重的民族矛盾。尤其在给了匈牙利人以特权之后,奥匈帝国在民族关系上是一错再错,实在不想卷入巴尔干这个欧洲火药桶的纷争
而当时世界“霸主”的英国则明确表示反对俄罗斯的建议。英国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保加利亚,以遏制俄罗斯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
为此英国积极鼓动了保加利亚与土耳其的和解,并在英国积极的外交斡旋下,土耳其苏丹正式任命了保加利亚的亚历山大大公为东鲁米利亚的总督。也就承认了亚历山大在保加利亚的合法地位,俄罗斯将彻底失去在保加利亚的控制权。
不甘失败的俄罗斯政府策动了保加利亚的亲俄势力发动政变,不仅废黜了亚历山大大公,还派出特使考尔巴斯将军对保加利亚进行高压统治。
俄罗斯的倒行逆施最终惹怒了本就心不甘情不愿的奥匈帝国,于是在英奥两国的支持下,保加利亚摄政当局对俄罗斯帝国进行全面抵制,史称保加利亚危机
而保加利亚危机的最终后果就是导致了三皇同盟的最终解体,因为奥匈帝国正式跟俄罗斯帝国因巴尔干纷争撕破脸皮,所以后续的三皇同盟也为续约
最终俾斯麦呕心沥血建立的三皇同盟,因为俄奥两国在巴尔干问题上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崩塌,从此三皇同盟正式成为了历史尘埃
而三皇同盟短暂的连接也极大影响了欧洲格局:后来抛弃了俄国的德奥找到了意大利,成立了后来的德意奥三国同盟,而这就成为了日后发起一战的同盟国前身......
当然,对于奥地利来说,三皇同盟短暂地减缓了奥匈帝国的颓势,但另一方面也让奥匈帝国深陷巴尔干半岛这个欧洲火药桶,伴随着俄奥在巴尔干争霸的加剧,最终引起后来的巴尔干战争
再之后,就是咱们所熟悉的萨拉热窝事件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此奥匈帝国走向了它的末路......
欢迎持续关注本系列,敬请期待下期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