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四子胤禛是否正常继位的事情,传来传去成了无解问题。就目前所有版本来讲,无论正常继位说还是非常手段上位说,其中都有不少可疑之处,无法完全证实或者证伪。
仔细研究了众多关于雍正继位过程的史料,以及诸多清史大家就雍正继位的考据和结论,我个人亦倾向于雍正登基是一桩非常规事件。
在不少雍正非正常继位的版本中,“改诏说”流传相当之广,即改“传位十四子”为“传位于四子”,这一点已经有很多人从皇家称谓惯例、书写格式、满汉文对应等角度加以论证,证明此说完全站不住脚。
现存所谓康熙传位遗诏用的也是“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之语,完全不具备改“传位十四子”为“传位于四子”的基础。
雍正画像
因此,诸如这类改“十四”为“四”的低级论调可以休矣。
但“改诏说”偏偏流传甚盛,恐怕也并非空穴来风,疑点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按《清圣祖实录》、雍正本人所著《大义觉迷录》所载,当时隆科多仅仅向诸位皇子宣读了康熙口头传位遗诏,说传位于皇四子胤禛,并没有任何书面遗诏;
第二,所有在场皇子尤其是三阿哥、八阿哥、九阿哥都对这一结果表现得十分不解,甚至都失态了。
在大内值班的十七阿哥胤礼听闻消息后惊诧得甚至有点“疯”了,骑着马径直跑回了府邸,这都证明几乎所有皇子都缺少雍正继位的心理准备,更说明他们平时都不认为雍正会能克承大统;
第三,对雍正登基反应更为强烈的,反而是他的生母德妃乌雅氏。她既不接受雍正为其加的皇太后尊号,也不愿意搬到皇太后专属的仁寿宫,雍正继位仅仅半年后就离世了。
乌雅氏的离世,亦有绝食、触柱、吞金等三种说法,无论哪一种,都不太正常。有人认为她这是用决绝的手段表达对大儿子雍正抢了小儿子十四阿哥皇位的强烈抗争。
十四阿哥外形酷似康熙
综合以上三点,雍正的意外继位确实很容易让人产生种种不好的想法,这其中自然包括“改诏说”,认为雍正系生生抢走了本属于亲弟弟十四阿哥的皇位。
雍正是怎么抢的呢?我认为还是改诏,但改的重点不在“十四”和“四”。
虽然缺少足够的史料作为支撑,我试着用符合逻辑的推理来推演一下,这里又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雍正和隆科多改的是康熙口头传位遗诏。
请大家注意一点,雍正,也即康熙的四阿哥胤禛,这个“禛”字与十四阿哥胤祯的“祯”字,汉语读音完全一模一样。
当时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的,弥留之际的康熙艰难、含混不清地对隆科多说出了继位人十四阿哥胤祯的名字,(按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回忆,康熙说出传位口谕时身边仅有隆科多一人),隆科多向诸皇子传达口谕时直接给改成了四阿哥胤禛。
隆科多画像
第二种,雍正和隆科多改的是康熙书面传位遗诏。
这种改法的关键还是“禛”和“祯”。再提醒一点,十四阿哥胤祯这个“祯”字当时用的繁体,即“禎”。
可能受限于已经不能言语,康熙颤颤巍巍地写出了“胤禎”二字,表达想要传位给十四阿哥的意愿。
雍正、隆科多可能还包括上书房大臣马齐等,在“禎”字上动了手脚,就很容易地变成了“禛”字。
可能这也是雍正继位后马上把面孔几乎与康熙一模一样的胤祯改名为允禵的根本原因。
康熙画像
“胤”改为“允”字没得说,为避讳之故,诸如三阿哥胤祉改为允祉、八阿哥胤禩改为允禩、十七阿哥胤礼改为允礼等,只有十四阿哥胤祯改成了允禵,恐怕就不是避讳而是忌讳了。
最后再强调一下,我个人认为,雍正继位很可能走的还是改诏的非正常路子,要么改的口头传位遗诏,要么改的书面遗诏,不管怎么样都是钻了“禛”和“禎”字完全同音、几乎近形的空子。
根据这层逻辑,发生在十四阿哥及其结盟兄弟八阿哥、九阿哥等人身上的悲惨遭遇,以及德妃乌雅氏身上一系列反常行为,或许就不难理解了。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