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部优秀的作品,都能给人以启迪,让人从中获益,或者有所感悟。历史大剧《天下长河》亦如是。
《天下长河》所展示的做人之道,为官之道,帝王之术,对今天的我们,在为人处事的进退操守、职场上的选择取舍,有很多启示。
除此之外,在《天下长河》中,在康熙和“阿么”孝庄皇太后身上,我们还可以学习到亲子关系的相处之道。
《天下长河》中,随着康熙的成熟,政权的稳固,那个出身蒙古科尔沁草原,辅佐清朝三位皇帝的传奇女人,孝庄皇太后肉眼可见地衰老羸弱了。
“阿么”病重,危在旦夕。听闻这个消息,康熙目光游离,彻底慌了。这是成年后,无往不利,自信心爆棚的康熙绝无仅有的慌乱一刻。
康熙长跪在在列祖列宗面前,声泪俱下地恳求列祖列宗不要带走“阿么”。他愿意用自己十年、二十年的阳寿,换祖母的不要离去,但无济于事。
孝庄临终前,仪态从容,盛装端坐。面对心神俱乱,泪流满面的孙子,她的眼中有痛苦,有不舍,但更多的却是孤注一掷的决绝。
孝庄把一直埋在心里,早就看到的朝廷乱象隐忧,和自己思虑成熟的见解,一股脑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吐了出来。
对于孝庄皇太后的行为,如果简单地认为,这是人之将死无需留后路之举,那就是对孝庄这个优秀政治家、成功教育家的误解了。
孝庄辞世前盛装现身,是对自己太皇太后身份的最后一次履职,也是对自己多年在和康熙相处中,划定的泾渭分明的界限的有意打破。
孝庄选择临终前打破和康熙之间,维持多年良好亲子关系的法宝,是大智慧。
孝庄和康熙这对祖孙,在紫禁城相依为命几十年,共同面对了无数的艰难险阻风霜雪雨,始终同进退,不离心,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
尤其是在康熙渐渐长大成人亲政后,两人的力量此消彼长。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保持平衡和谐,非大智慧不能为。
孝庄是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也是深谙维护亲子关系的教育家。孝庄在政治上有力挽狂澜的能力,在教育上会投入更懂节制。
孝庄皇后和康熙,名为祖孙,实为母子,更是师徒。康熙八岁登基,可以说没有孝庄太后的扶持和运筹帷幄,就没有康乾盛世,没有清朝200多年的基业。
孝庄是康熙政治上的领路人,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大恩人,但她却从不居功自傲,非常懂得把握亲子之间的亲疏尺度。
康熙亲政后,孝庄就有意识地划好了与皇帝之间的界限。对于朝政,即便有和康熙意见相左的地方,也会三缄其口,不轻易置喙。
但一旦康熙遇到了难处,孝庄又会坚定地站在康熙一边,出钱出力竭尽所能,也数次亲自出马,摆平持反对意见的大臣,给康熙最有力的支持。
在孝庄的信任鼓励和放手下,康熙迅速成长。大臣们口中的康老三,刚过而立之年,就已经成了不能轻易左右、有能力和大臣们掰手腕的君主。
擒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这几件大事,均获得成功,这让少年天子康熙的威望日盛,也信心大增。
康熙的崛起,使朝中局势从多年的主弱臣强,转变成了君臣力量基本对等。这从明珠和索额图经常感慨“这位主子现如今不好伺候了”的话中,可见一斑。
此时的康熙,有些飘。此时的康熙,急于脱离“阿么”的束缚。所以他才会在本想向“阿么”求教的时候,突然又说自己忘记了。
康熙的“独立”,孝庄既感到欣慰也感到落寞。一如每一位既想儿女独立,又不愿意儿女和自己渐行渐远的父母一样。
外部危机的解除,和康熙朝内部危机的积蓄是成正比的。对于这些危机,意气风发的康熙感触不深,也不以为然;但目光如炬的孝庄却深知其危害。
孝庄太后知道,一家一朝都一样,内部的崩坏是最可怕的。康熙朝最大的危机来源,就是太子人选。
康熙登基后,为了早日亲政,不使大权旁落太久,孝庄太后早早安排了康熙大婚。12岁时,康熙就和顾命大臣索尼的孙女赫舍里大婚了(《天下长河》中说是九岁)。
无论康熙大婚的年龄是9岁、11岁还是12岁,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康熙和皇后赫舍里的感情非常好。
据记载赫舍里皇后生下胤礽不久,就难产去世。康熙悲痛不已,连续20多天亲自为赫舍里举哀悼念。
《天下长河》中,康熙二次大婚的时候对皇后说:朕第一次大婚的时候,和赫舍里在婚房中吃床上的早生贵子(枣子花生桂圆莲子),吃了整整一宿。
说这话时,康熙满眼都是小星星。因为对赫舍里的这份追忆,所以康熙对赫舍里留下的唯一儿子胤礽,便有了天然的偏爱。
康熙不仅早早把胤礽立为太子,还在繁忙的政务间隙抽时间,亲自悉心教导胤礽。
可惜胤礽是个扶不起来的阿斗,治国平天下的本事没学会多少,吃喝玩乐穷奢极欲,样样门清。
《天下长河》中,胤礽的丑陋行径被康熙现场抓包后,康熙怒不可遏,斩杀了胤礽的贴身太监。
康熙的贴身太监见事情不妙,赶紧去请太皇太后孝庄。太皇太后到来后,连压带捂,很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这件事在康熙这里过去了,但实际上在太皇太皇孝庄那里却没有过去。一辈子在政治漩涡中绞杀的孝庄,比年轻的康熙更有识人之明。
以孝庄的老辣和洞察,她已经判断出胤礽绝非大清朝最佳接班人。但她没有点透,因为她知道这是她必须坚守的界限。
孝庄冷眼看着康熙一腔热忱地为太子延请名师,努力扶上正路。虽然她知道康熙在做无用功,但她始终保持沉默。
历练丰富的孝庄太后知道,有些事必须自己亲自尝试后,才会知道其中的厉害。在经验面前,语言教育是苍白的。用事实说话,允许康熙犯错,这是孝庄的智慧,也是孝庄的清醒。
孝庄知道,带领狼群的是狼王。而狼王,最需要的是乾纲独断的能力和魄力。就算失败,也要自己总结经验。
康熙念旧,虽然知道明珠和索额图位高权重,已经有尾大不掉的迹象,但却总想着用制衡之术小惩大诫,不愿意壮士断腕;
康熙对胤礽,因为赫舍里而爱屋及乌,对太子之位不做第二人选的执拗,更是孝庄太后的担忧。
如若不是天不假年,相信孝庄皇太后会一直冷眼旁观,直到康熙自己发现这些问题并改正。
康熙越来越像个皇帝,这是孝庄愿意看到的,说明她多年的辛苦栽培有了成果。
但越来越像个皇帝的康熙,也在有意无意地试图脱离孝庄。这是成长的烦恼,也是成长的必经途径。孝庄深知这一点,所以她选择沉默。直到自己大限将至。
孝庄知道此时的自己,对康熙的影响有限。此时的康熙,就像个青春期时刻想着挣脱家长束缚,用一切行为证明自己正确,证明自己长大了的孩子。
此时的康熙最享受的就是脱离“阿么”,漂漂亮亮的办大事。但同时他也知道,“阿么”是自己的定海神针。
有“阿么”在,自己无论跑得多远,后方都是稳固的;有“阿么”在,就有了永远不落的冬日暖阳。“阿么”的存在,是康熙的精神慰藉。但,也仅止于此。
孝庄很清楚,自己和康熙的母慈子孝,源于孝庄刻意保持,泾渭分明,从不逾越的界限感。
他们之间无论谁轻易打破这个界限,都会导致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可悲结果。但在死亡面前,例外。
孝庄临终,强撑病体,穿着朝服,对康熙的最后的谆谆教诲和嘱托,是对孙子最深的慈爱,和政权最明智的交接。
孝庄对康熙留下的两条遗言,一是太子的人选,仍可以商榷观察,不能以自己的偏好而误国;
二是天下人才辈出,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员该换就得换,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这两条遗嘱,如果孝庄在病榻上有气无力地对康熙说,不会引起康熙的重视,但孝庄穿着朝服对康熙说,功效事半功倍。
果然,孝庄死后,康熙立刻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清君侧的改革。拉下明珠贬谪高士奇,换上更加崇拜自己,更加年轻的南书房大臣。
对于索额图,康熙选择最后收拾,不是因为康熙违逆“阿么”,而是爱子之心作祟。
终究,年少而亡的赫舍里,是康熙一生的白莲花。说句题外话,由此可见太子胤礽是有多不堪,才能让康熙最后痛下决心贬黜?
从《天下长河》这部主讲治水,纯男人戏的正剧中,竟然能够学习维持良好亲子关系的攻略,是不是属于搂草打兔子,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