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泰岛是肯尼亚拉穆群岛中最大的岛屿。作为非洲的一个小岛,按理说应该是各方面都与我国相去甚远。然而,考古学家在巴泰岛发现了华人墓葬。不仅如此,岛上一些居民还自称是中国血统。那个非洲小岛上怎么会有中国人的坟墓?这些中国人的后代是怎么来的?
巴泰岛
巴泰岛是泻湖地貌。位于肯尼亚拉穆群岛南部尚嘉海。上家村的村民主要居住在岛上。村民总数1000多人,但尚家村有3个。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西游村。而华人坟墓就在帕泰岛的萧村外。那么为什么就这么肯定这是一座中国墓呢?这是因为帕泰岛的丧葬习俗遵循穆斯林的丧葬方式。墓地一般面向西北的麦加圣地,墓内的陪葬品也非常穆斯林化。
但是这个墓地在中国的东北,墓地的建设也很像中国墓葬的风格。墓葬呈圆形,墓前立有墓碑,这在整个非洲都比较少见。
闻讯而来的中国考古人员还发现,墓地周围的墙壁上并没有刻有阿拉伯文铭文,而是镶嵌了大量的中国瓷器。但由于帕泰岛只是非洲一个比较落后的部落,没有文物保护意识,所以墙上的瓷器大部分被盗,小部分损毁严重。有些瓷器坏了。此外,考古人员还在墓葬中出土了一些永乐通宝铜钱。也就是说,墓主很有可能是明朝永乐年间的人。随后,考古专家对仅存的瓷器进行了考证,也证实该墓葬为明代墓葬。那为什么中国的明代墓葬会出现在芭台岛上呢?
郑和下西洋
其实,巴泰岛上的上家村也被称为“郑和村”。
看到这里,小伙伴们应该猜到了吧?没错,这一切都源于郑和下西洋。600多年前,明成祖朱棣继位后,明朝的国力越来越强大。侵略国外的蒙古势力被驱逐,既巩固了南北边防,又维护了中国领土的完整。在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可以说外国已经来到了朝鲜。于是,为了张扬国威,永乐三年,也就是1405年,朱棣命郑和率领一支由62艘海船、27000余人组成的船队远航西洋。并收集明代的瓷器、金、铜、铁、茶叶和丝绸。中国人的骄傲,沿途与东南亚、南亚、非洲东海岸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往来。
但是,在没有古代科技手段的情况下,要完全掌握海上的天气预报还是有难度的。
因此,郑和下西洋时,经常遇到非常恶劣的天气,陷入险境。郑和一共七次下西洋,每次都要花费数年时间。然而,第六次下西洋仅用了10个月。很显然,想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航行途中遇到了大风浪,无法前行,只好提前返航。帕泰岛的华人墓葬也与一场大风暴有关。当时,郑和舰队中最后一艘船在肯尼亚拉穆群岛海域遭遇暴雨和大风,不幸触礁沉没。侥幸逃脱的船员没有船只,不可能追上大部队,便游到芭台岛上的上家村,暂时安顿下来。本来,他们打算修好之后再造一艘,再次启程追击郑和舰队。但是,巴泰岛太落后了,没有造船的工具。
此外,岛上土地贫瘠,造船的木材也很有限。无奈之下,船员们只好放弃造船的念头,留在尚家村定居,或者搬到距尚家村10公里的西游村,与这两地的原住民通婚。村庄。.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天,他都没有回到自己的祖国。这也可以解释墓地为什么面向东北。落叶不能归根。这些留在帕泰岛的华人船员,只能嘱咐后人死后把墓地转向家乡的方向,尽可能地后悔。
中国后裔
因此,岛上居民自称是华人后裔,是有根据的,也是可靠的。而且,巴泰岛的居民在外貌上确实和非洲原住民有些不同。他们不能算是典型的非洲黑人,而是更倾向于东亚蒙古人的特征。比如最明显的就是他们的肤色不是纯正的非洲黑,而是介于黑色和黄色之间;又如,非洲土著人个子更高,头发更卷。
巴泰岛的居民身高和中国人差不多,头发也没有那么卷。虽然华人确实长期居住在巴泰岛,可惜上家村后来毁于部落纷争,许多华人在此定居的痕迹也被毁。
在巴泰岛上,这些中国血统的后代被称为“瓦尚家”,这也是拉穆群岛居民对中国船员后代的唯一称呼。当地的斯瓦希里语意思是来自尚家族的人。因此,有关专家推测,“上佳”这个名字起源于中国上海,有可能这些中国船员的家乡就在上海。此外,中国水手的到来也造就了帕泰岛一段时期的繁荣。因为他们把中国的养蚕和丝织技术带到了巴台岛,让岛上的居民可以去打鱼维持朝不保夕的生活,并向巴台岛周边岛屿的居民出售丝织品。
又因为这种丝织品是巴泰岛特有的,所以在当时非常流行。巴泰岛的居民也因此成为岛上最富有的居民群体。然而,在17世纪,巴泰岛受到战乱的影响,岛上的居民大部分迁往非洲其他大陆。因此,岛上的华人后裔越来越少,而由于养蚕和织丝技艺的流失,帕泰岛的经济发展又开始走下坡路。
其实,肯尼亚的拉穆群岛不仅有帕泰岛,还是郑和下西洋的遗址。早在2010年,为寻找郑和沉船,中肯两国有关专家就对肯尼亚拉穆群岛水下及周边地区进行了考古发掘。仅发现中国古代瓷器遗址。40多个地方。而这一切,都证明了600多年前明朝时期中国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