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风云录1:何应钦
黄埔军校,这所在长洲岛上的军校,深刻地影响着后来中国的历史进程。
从这所学校里走出来的很多人有的在东征北伐之中战死沙场,有的在抗战战场上为民族国家牺牲,有的成了国共双方的高级将领。
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他们也代表着一个时代。
“黄埔风云录”也就是想记录这些人的人生,也想试着记录一个时代。
那么,就从何应钦开始吧。
01 第一次发迹
何应钦字敬之,1890年4月出生在贵州兴义市泥凼镇。1909年,何应钦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当时清廷的公派留日学生。
到了日本,何应钦先入日本振武学校。而此时蒋介石也在这里读书,比何高一级。
在日本留学期间,何应钦加入了同盟会。
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何应钦回国在上海陈其美的沪军都督府任职,当过连长和营长。
后来何应钦再次东渡日本留学,进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
1915年,何应钦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刚回国,他就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贵州军阀王文华
在王文华的保荐下,何应钦被任命为黔军第一师步兵第四团团长兼讲武学校学生营营长。
这个时候何应钦不过25岁。
彼时贵州军阀内部有两派,一派是刘显世为首的“保守派” ,一派是王文华为首的“少壮派”。虽然王文华是刘显世的外甥,但是两派之间明争暗斗不断。
没过两年,何应钦就娶了王文华的妹妹王文湘。有了这层关系,何应钦和王文华深度绑定在一起。何应钦作为王文华的得力干将,不断升迁。
1920年11月,王文华一系发动政变,驱逐了刘显世,掌握了贵州军阀的大权。这一次事变,王文华因为担心背上“以甥逐舅”的骂名,便跑到上海遥控指挥。此次政变的实际执行者正是何应钦。
事变后,何应钦就任黔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兼第5旅旅长。一时间,何应钦在贵州可谓如日中天,地位仅此于王文华。
这个时候,蒋介石被粤军排挤,跑到上海去炒股,亏了一大笔钱只好投了青帮头子黄金荣。
何应钦未来在国民党内的主要对手陈诚还在粤军当个小连长。
所以,你看何应钦的起点其实比蒋介石和陈诚都高。
不过何应钦人生的第一次高峰维持时间不长,1921年3月王文华在上海遇刺身亡。贵州军阀内部的权力平衡被打破,何应钦被其他人逐出贵州,跑到云南投奔了顾品珍。
云南讲武堂教育长王柏龄是何应钦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师兄,就把何应钦弄到了讲武堂当教官。
在云南也没呆太久,何应钦被刘显世派人暗杀受了重伤,命大没死后来只好去上海养伤。
02 黄埔:再次崛起
赋闲在上海的何应钦正处于人生的低谷,这时他收到了一封从广州发出的信。
信里邀请何应钦到广州一所新的军校去当教官,此时何应钦也没有其他选择,很快收拾行装南下任职。
这所军校就是黄埔军校,而黄埔也将成为何应钦再次崛起的起点。
当时黄埔军校教授部主任就是蒋介石的亲信王柏龄,也正是他向蒋介石推荐了何应钦。黄埔军校成立,何应钦任黄埔军校总教官,被黄埔学生称为“大保姆”。
在黄埔,何应钦工作勤奋,办事努力,作风艰苦,很快就超过了王柏龄,成了蒋介石的心腹。
1924年,黄埔军校组成两个教导团,何应钦出任第一团团长。教导团中级军官由黄埔教官出任,低级军官则由黄埔一期优秀学生充任,也被称为“党军”
何应钦也由此成为黄埔建军的元老,算起来也是蒋介石创业的原始股东了。
在接下来的东征北伐和一系列军阀混战里,何应钦打国内的军阀部队还是没什么问题的。一路靠着战功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教导团第一团扩编为第一师,他是师长;扩编为第一军,他又是军长。
这些战争以及所带来的军功奠定了何应钦在黄埔系中的地位,更是成了蒋介石所谓“八大金刚”之首。
1935年,蒋介石安排重新给高级将领授勋。在蒋介石之下,搞了8个一级上将,前三分别是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排在第四,后面的是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
何应钦是国民党中央军唯一的代表,可见蒋介石对他有多器重。
不过面对红军,何应钦基本上就是败多胜少。
但是这个时候何应钦也不是完全和蒋介石一条心。
比如蒋介石第一次下野,桂系将领逼迫蒋介石下野。此时何应钦作为黄埔系重要将领,反而站到了桂系一边。蒋介石复职时,他又没有第一时间发电表示拥护。
蒋介石上台之后,自然把何应钦的第一路军总指挥给撤了,甚至说了一句话“没有我蒋中正,决不会有何应钦”
何应钦为什么这样做?其实也很简单,只因为那个时候的蒋介石虽然完成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但是却不是实力最强的那一个。
手上有一定实力的何应钦,自然是想选择一个最有实力的集团投靠。
也就是古话说的“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很可惜,何应钦看走了眼。
不过何应钦被蒋介石敲打冷藏一段时间之后,很快就摆正了态度。老老实实给老蒋干活。中原大战时何应钦的父亲去世,他也没回去奔丧,始终在前线。
蒋介石很感动,亲自去南京的何父灵堂吊唁,亲笔写了赞辞。
蒋介石看何应钦认错态度还算可以,也就慢慢让他回到了自己心腹圈子。
03 亲日派:无法洗刷的污点
对何应钦来说,他身上始终有一个无法洗刷的污点“亲日派”
何应钦有日本留学的经历,在日本有不少朋友。但不是说留日就一定是亲日派了,何应钦的这个污点更多来源于“何梅协定”以及“西安事变”中的个人表现。
现在对于“何梅协定”的官方定义是这样的:“何梅协定”是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华北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与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达成的丧权辱国的秘密协定
具体怎么丧权辱国?
①罢免日本指定的中国军政人员;
②取消或解散日本指定的国民党政府党政机构;
③撤退驻河北的国民党中央军和东北军;
④禁止抗日活动等。
说白了就是日本要在华北驱逐中央势力,扶植地方势力,慢慢地蚕食和消化华北。
日本人提出这些条件,何应钦不傻,他知道自己签了这个就是要被骂啊。南京也不肯让他签,意思就是事情我们可以办,但字不能签。
何应钦始终不肯签书面协议,日本人怎么会放过他呢?
最后何应钦只好写了这样一个条子:
径启者,6月9日酒井参谋长所提各事项,均承诺之。并自主的期其遂行,特此通知
而这个时候国民党内主持对日外交的是谁,是汪精卫。
蒋介石的算盘打得好,我自己安心打红军,对日交涉这种容易挨骂的就让汪精卫去好了。蒋介石只要军事上日本人能缓解,他好安心“围剿”红军就可以了。
而汪精卫此时主张对日本妥协,认为硬干日本是不可能赢的,缺乏抵抗的勇气和决心,所以他主张妥协。
国民党内两大巨头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都同意了这种对日妥协的政策。
所以何应钦在华北一系列的丧权辱国操作,就是蒋汪意志的体现。何应钦更是这一意志的具体操作者和执行者。
这个时候他个人是不是亲日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背后的政治集团的意志是什么。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何应钦强硬地主张武力讨伐张杨。有人认为这是何应钦想趁机搞死蒋介石,自己好取而代之。
而如果一旦武力讨伐,新的内战再次爆发,日本人是最开心的。
何应钦一直在军中,没有主政的经验,在政界党内都没有足够的威望。而蒋介石被扣之后,何应钦给汪精卫发电报回国“主持大计”
汪精卫是亲日的,何应钦此时邀请他回来“主持大计”是为什么呢?
有没有可能何应钦是提前把赌注押在日本一边呢?
有没有可能何应钦知道自己搞不定国民党内那么多派系,拉上汪精卫在台前,自己做军事强人。然后再慢慢以兵权掌握行政权和党权。
诶,蒋介石不就是走这条路子发家的吗?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老蒋没死,何应钦表面上也没受到什么影响,继续做着他黄埔系的二号人物。
宋美龄在西安事变时给蒋介石信里有一句话“南京城内戏中有戏”
这戏中戏里就有何应钦的角色。
蒋介石对何应钦的裂痕已经产生。于是蒋介石开始刻意栽培对他更为忠心的陈诚,只是陈诚资历还不够,所以何应钦能够继续原来的位子上呆上一段时间。
04 孤岛岁月
1944年11月20日,何应钦担任了近14年的军政部长职务,被陈诚取代了。
1945年9月9日,何应钦在南京接受了日本侵华军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递交的投降书。
这是何应钦在政治舞台上最后的高光时刻。
1946年5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改成国防部,陈诚做了参谋总长白崇禧出任国防部长,而何应钦则被蒋介石派到美国担任联合国安理会军事参谋团中国代表团团长。
解放战争中,何应钦没什么实际的军权,他也很低调,唯唯诺诺地跟着老蒋。1949年蒋介石下野后,何应钦没有站队李宗仁。
蒋介石败退台湾,何应钦也跟着去了。
到了台湾,何应钦只有一个“战略顾问”的虚职。但是何应钦看得很透彻,自己要想善终,就只能向蒋介石低头。
何应钦只要找到机会,就各种向老蒋表忠心。
比如李宗仁不肯来台湾,何应钦就积极地痛骂李宗仁。
何应钦都做到这份上了,老蒋也就不管他了。何应钦也乐得逍遥,就是开开会,种种树,脱离宦海沉浮之后回归家庭。
何应钦只有一个老婆,也没有生育,也没有纳妾,后来他弟弟过继了一个女儿何丽珠给他,这才让何应钦夫妇可以享受天伦之乐。
何应钦为人宽厚,脾气很好,关心部下,黄埔的学生称他为“何婆婆”(另一种说法是说何应钦做事犹豫,不果断,婆婆妈妈)
看开了一切的何应钦,在台湾过着悠哉的生活,1987年10月在台北病逝,活了97岁。
何应钦曾对女儿何丽珠这样回顾自己一生“蒋公给予我的最大荣誉是抗战结束后在南京主持了受降大典;而来台后,经国先生给予我的最大荣宠是参加了我的90和95寿诞祝贺。我这一辈子,得到了常人没有得到的东西,也应该满足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