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定都中原是在顺治一朝,但是实际上的“领路人”却并非顺治皇帝,而是顺治皇帝的十四叔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因为顺治皇帝正值冲领,无法独立处理朝政,所以自然而然地被多尔衮摆布,甚至沦为傀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皇上终究会长大,长大之后的皇帝便要摆脱多尔衮的束缚,这便使得叔侄二人的矛盾越加凸显尖锐了。
这种矛盾,在多尔衮强势的时候,少年顺治只能选择容忍,并且要尽力表现为欣然的模样,他不断的、“毫不吝啬”的对他的十四叔给予肯定、加功晋爵,从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再到皇父摄政王,其荣耀早已高高地凌驾与其他诸王之上。但这些似乎还不能够满足多尔衮的野心,为了保住顺治的皇位,他的母亲也不惜下嫁于多尔衮,虽然经史典籍对这段“太后下嫁事件”没有记载,但是我们还是能从一些不和常规的事件之发现其端倪,而且在朝鲜国文献中发现一二。至于把这二人的婚姻描绘成“郎情妾意”,则来自于现代小说,小说里将两人的结合写得那么浪漫,乃是地道的“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甚至与小说是大相径庭。
▲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清世祖
这些妥协着实让顺治皇帝难受,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个人见识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他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皇帝的权威,天子就是天子,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容僭越的,即使是自己的长辈,是这个王朝的最高王爵,那也得屈服于皇权的淫威之下,因为再高的爵位也是臣子。
实际情况是,多尔衮太跋扈了,跋扈到了要和自己平起平坐的程度。他不但一再索要加攻晋爵,而且在礼仪方面也要做到与皇帝接近,就连外国使臣前来拜厄天朝,也要准备两份同样高贵的礼物,一份呈献给顺治皇帝,另一份就是呈献多尔衮。虽然这些都让年少的皇帝很不爽,但是皇帝更加知晓,多尔衮的重要性。对于这个刚刚入主中原的满族王朝来说,太多的机务需要处理,对于尚且年幼的自己来说,多尔衮的存在是必要的,他需要依靠多尔衮来维护现在政治格局的平衡,因为确保王朝有条不紊的前行这才是首要之事。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
很多读者阅读至此,可能会问,多尔衮为什么不取而代之直接称帝呢?
首先,我认为多尔衮是肯定想要称帝的,身为爱新觉罗子弟,又是实际意义上的“一把手”,不想当皇帝是不可能的。但是直接取而代之,干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多尔衮还真没有这个胆量。这招棋太险了,一招不慎,就是身败名裂,甚至让大清王朝前功尽弃。这对于多尔衮来说,是万万不可承受的。
但是,多尔衮并没有放弃对皇位的追逐,他积极在朝中发展自己的势力,将两白旗的权势推向顶峰,同时多尔衮极力栽培自己的同母弟豫亲王多铎。多尔衮一生妻妾成群,但是仅有一个女儿,所以过继多铎第五子多尔博为嗣,多铎俨然成为多尔衮利益的接班人。顺治四年,多尔衮以自己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和政务繁多为由,晋封多铎为辅政叔王,这意味着多铎已经成为仅次于多尔衮的大清二号领导人。
而顺治皇帝对于这一切,仅有“肯定权”,只能任由多尔衮摆布。
上天似乎并不想“抛弃”顺治皇帝,就在多铎晋封叔王两年后,顺治六年多铎害天花而薨,时年三十有六,看来这位“杀人魔王”(扬州十日的屠城惨案制造者就是多铎)最终还是造到报应,年纪轻轻便不得好死。
在外出征的多尔衮闻知弟弟多铎病逝,立即收兵返回北京。多尔衮换上素服,悲痛欲绝而嚎啕大哭,多尔衮不但悲痛弟弟的早逝,更为自己政治前景变得骤然暗淡而悲伤。多铎的离去并不仅仅是权力交接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多尔衮失去了“左膀右臂”,一个真正能够推心置腹的盟友。
失去盟友的多尔衮虽然想过放弃权力,但是权力这个东西就如同“毒品”,一旦拥有想要放弃谈何容易。顺治七年八月,多尔衮利用自己的权力,尊生母乌拉那拉阿巴亥为“圣武皇后”,不知含恨而去的母亲,能否知晓多尔衮的一片孝心?
▲孝烈武皇后(1590年—1626年),乌喇那拉氏,名阿巴亥
顺治八年,健康状况级差的多尔衮,已经感觉力不从心了,繁重的工作,无疑是让原本虚弱的身体更是雪上加霜,多尔衮想要“退二线”了,想要将权力还给顺治皇帝,其实以多尔衮的智商,不可能不懂急流勇退的道理。只是,他明白或者说悔悟的太晚了。
多尔衮想要在京郊以外之地给自己修建一座豪宅,用来退休后居住。顺治八年十一月,多尔衮出北古口狩猎(实则为自己豪宅选址)不幸坠马,被紧急送往喀喇城疗养。据说顺治皇帝,亲自前往喀喇城探望多尔衮,多尔衮闻知皇帝驾到,拖着病体勉强从病榻起身要给顺治行跪拜之礼。这说明此时多尔衮已经彻底妥协,开始明白要“抓紧”准备自己的身后之事,顺治皇帝当然不能让重病的十四叔给自己行此重礼,更何况顺治四年的时候,顺治皇帝就下过昭“以后凡行礼处,跪拜永远停止”。
顺治八年十二月,就在他坠马后不到一月,大清皇父摄政王,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薨世,享年39岁。纵观中国封建历史,权臣去世之后,伴随而来的必定是一场“大运动”,从西汉的霍光,到大明的张居正,身后未被清算者寥寥,多尔衮也很正常的“没有例外”。很多一直被多尔衮压在身下的人开始行动了,首先“有所作为”的就是郑亲王济尔哈朗。
▲顺治元年摄政王发给明故军民的谕旨
多尔衮去世了,他的同母哥哥英亲王阿济格居然“跳”出来要接班,阿济格一介武夫,智商不及多尔衮十分之一,就这个水平还有脸要当政?你阿济格是多尔衮的亲兄,多尔衮一死,你能不受牵连就是万幸,你居然还敢冒头闹事,这不就是作死吗?
阿济格想要利用顺治皇帝迎接多尔衮灵柩的时候,武力绑架皇帝以要挟其同意自己摄政的愿望。这种武力要挟皇帝实乃大不敬之举,即便侥幸成功也无法逃避最终的审判。但是就这么低劣手段,连保密工作都没有做好,被早已经获取情报的济尔哈朗先下手而擒之。阿济格因此落了个“对摄政王灵柩大不敬”的罪名,最终也难逃被逼自缢的结局。
如果多尔衮能够泉下有知,不知会如何怒其不争。然而,这只是多尔衮身后之事的开始。
▲大清版图
刚开始也就是多尔衮刚去世的时候,朝廷或者说顺治皇帝对多尔衮还是肯定的。顺治皇帝追封多尔衮为“义宗成皇帝”(十七字谥号),然而两个月之后,就开始对多尔衮进行清算了。主持清算工作的正是济尔哈朗。济尔哈朗积极网罗多尔衮生前的罪责,主要是僭越帝位的问题,很多一直被多尔衮压制的两黄旗的头头们,也加入“清算”的队伍之中,这倒也正常,但是不少两白旗受尽多尔衮恩惠之人,一看“风向”不对,也倒戈到“清算”队伍之中,其中代表人物就是苏克撒哈。
清算的工作进展的比较顺利,虽然有个别“不识趣”之人,上奏皇帝为多尔衮“说好话”,说多尔衮为大清朝建功立业,鞠躬尽瘁。结果这些人无出意外的受到惩处,该罢官的罢官,该流放的流放。这下子朝野上下声音终于一致了。
顺治皇帝对于多尔衮以成事实的僭越大罪,虽然表现出“痛心疾首”,但还是高度赞扬了济尔哈朗的工作成果。而多尔衮这样的“乱臣贼子”结局就是被从坟墓中挖出来鞭尸、枭首,然后罢黜爱新觉罗宗室资格。简言之,将多尔衮彻底变成孤魂野鬼并再踏上一万只脚而永世不得翻身。
顺治皇帝的母亲,那个和多尔衮关系即迷离又特殊的皇太后,对于多尔衮的处罚问题,一直保持着“袖手旁观”之态度。很难理解如此冷漠的“孝庄太后”,会和多尔衮之间存在着至死不渝的爱情。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
纵观多尔衮的一生,客观的说是比较成功的,一生实现了诸多理想,完成了父兄两代人的夙愿和遗愿。并且在诸多事关大清王朝命运的关键时刻,做到了以大局为重。他以自己的“退让”换来了整个大清的万众一心。对于这个新兴的少数民族政权来说,能够有这样一位深谋远虑的领导人,属实是难得,更是幸运的。而多尔衮一生的遗憾恐怕就是没有登基为帝,他穷其一生为其所累,死后落得身败名裂,令人唏嘘不已。
多尔衮彻底倒台,顺治皇帝终于正式亲政而大权在握,郑亲王济尔哈朗再一次走到政坛的前端,尽心尽力辅佐侄子顺治皇帝。年轻的顺治皇帝也秉承着先祖们兢兢业业的优良品质,也算励精图治,努力着带领王工大臣们,使得大清王朝更上一层楼。
顺治皇帝对历史很有研究,他曾和大臣探讨历史上帝王,问到历史上最有名望的君主为何人?大臣陈可夏对曰“唐太宗”,但顺治皇帝却不同意,他认为明太祖朱元璋最优,并特地指出,明太祖指定的很多政策有利后世。大家不要轻视了这段对话,这是大清君主第一位公开对前朝皇帝的肯定,不但如此,这段对话已经说明年轻的顺治皇帝,已经认识到本朝制度上的疲敝,这是一个“改革”的信号。
▲洪承畴(1593.10.16—1665.04.03),字彦演,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人
果然,顺治皇帝开始重用汗臣,这是顺治皇帝政绩之最大亮点。我们在历史典籍中不乏见到顺治皇帝对汗臣的启用,尤其是对洪承畴这位前朝降臣,顺治皇帝对其委以重任并且给予相当大的鼓励,使得在困境中的洪承畴最终得以扭转局势。
可以说,这样一位年纪轻轻,刚刚入主中原不久的年轻皇帝,竟然具有这般的高瞻远瞩的政治大局观,真正是难能可贵。重用汉臣的这一国策,正是大清王朝能够延绵统治近300年的基础。但实际上,顺治皇帝推行这一积极的国策并不是那么容易,很多满蒙贵族对此就十分排斥,皇帝的母亲就是其中之一。
繁重的政务、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家里家外的各种琐事,使得健康不佳的顺治皇帝力不从心,他曾自己预言自己很难活过30岁。其实,工作上的压力还好承受,最让顺治皇帝无法承受的是精神上的空虚,皇帝也是人不是神,也需要精神伴侣,需要精神支柱。
为了缓解压力顺治皇帝“迷恋”上了佛教。更让他欣喜的是爱情,他挚爱一生的董鄂妃。关于董鄂妃的出身史籍记载很少,仅知道她的父亲是内大臣鄂硕,弟弟是一等公大将军费扬古。董鄂妃顺治十三年入宫,当时她已经十八岁了,在当时十八岁才出格显然不合乎常理,而史籍又对此只字未提,这就引起后人对其身世的猜测,本文无意对董鄂妃身世澄清,所以就此略过。
▲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病逝于承乾宫
与董鄂妃的真爱确实给顺治皇帝又注入活力,使得一度颓废的精神又再度振作起来。他们二人的爱情结晶更是让顺治皇帝高兴不已,特为此而大赦天下,并下诏书称“此子乃朕第一子”,大有封太子之意。然而,好景不长,出生才几月的皇子便不幸夭折,这对年轻夫妇打击太大了,尤其是董鄂妃,从此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以至于22岁年纪轻轻便与世长辞。
失去爱妻与爱子的顺治皇帝精神几近崩溃,他已经无心留恋权位,一心向佛似乎已经成为他的唯一出路,于是顺治皇帝就有了皈依佛门的想法并为此付出了实际行动。事实证明,即使是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也不能为所欲为。因为皇帝担负着庞大帝国的稳定与安危,更和很多人的利益关系密不可分,岂能“儿戏”之?所以顺治皇帝即使剃了发,也还要迫不得已的蓄发上朝。
有人说顺治皇帝迷恋佛教是不务正业,这样说的人是没有走进顺治皇帝的内心,哀莫大于心死,这正是这位多情皇帝人生的最悲惨之处。
就在被迫蓄发上朝后几个月,顺治十八年正月,年仅24岁的顺治皇帝驾崩了。顺治皇帝一生都活在压抑之中,年少的时候被多尔衮管制,甚至是寄人篱下,惶惶度日。好不容易熬到亲政,可以一展宏图,情感上却又连续遭受打击,最终落得郁郁而终,让人扼腕。
《大清崛起录》系列第五回,每周五更新
历史堂官方团队作品文:王金百